飄天文學 > 買宋 >第四百四十八章 營生手段
    當然,除了這些以外,還有其他資料也證明了這一變革,例如:

    “初,盛澤紡綢,乃是農家副業,無所謂工廠,農家織綢,賣於綢莊,爲該地農家經濟之主要收入,農田收穫,反漠視之”。

    “盛澤所有絲綢產品全爲農村工業盛澤四鄉農民,重織輕耕”。

    你看,這兩則資料明白無誤地顯示,暢銷於海內外的盛澤絲綢,並非工廠生產的,而是農民家庭生產的,而且明確指出,這就是“農村工業”。

    由於農村工業的發達,農民對農業十分漠視,所謂“重織輕耕”,就是重視工業,輕視農業。

    看到歷史上的這種情景,令人聯想到20世紀80年代“蘇南模式”之下,蘇南農民大多進入鄉鎮務工,農田僱傭外地農民耕種的那一幕。兩者之間相隔幾百年,卻何其相似乃爾

    其次,在歐洲工業革命之前,同樣是鄉村手工業的早期工業化,中國江南的絲綢業的工藝水平領先於歐洲。

    據嚴中平絲綢流向菲律賓,白銀流向中國的研究,16世紀下半期由菲律賓輸入美洲的中國絲綢,由於價廉物美,十分暢銷,而使西班牙絲綢業在競爭中落敗,在美洲市場上幾乎絕跡。

    由馬尼拉大帆船運往墨西哥阿卡普爾科港,販賣於西屬美洲的中國絲綢的利潤,最高可達成本的十倍。

    中國絲綢不僅是馬尼拉和墨西哥西海岸阿卡普爾科西班牙商人的利潤來源,而且也是墨西哥一大批絲織工人的“主要謀生之道”。

    據汪敬虞的研究,1679,1833年的155年中,中國生絲的出口量,從微不足道的8擔,上升到9920擔,從19世紀40年代中期起,每年的出口量經常在5萬擔以上;90年代初,中國生絲出口量突破10萬擔。

    原因就在於,中國江南生產的生絲工藝精良。

    他指出:“在鴉片戰爭前,中國生絲在國際市場上,曾經居於領先地位,這是舉世公認的”。

    而這些生絲,主要來自江南的太湖流域的絲綢業市鎮,如南潯鎮、震澤鎮等地,在國際市場上稱爲“湖絲”或“輯裏絲”。

    “湖絲”、“輯裏絲”以及用它們織成的絲綢,以其工藝精良,暢銷全世界,通過“絲一銀”對流,大量白銀貨幣流入中國。

    據全漢升的研究,1571,1821年間,從美洲運往馬尼拉的白銀共計4億西元比索,其中二分之一或更多一點,流入中國。

    國際市場的鉅額需求,刺激了江南絲綢業市鎮的早期工業化進一步發展。

    全漢升略論新航路發現後的海上絲綢之路說得好:“中國絲綢工業具有長期的發展歷史,技術比較進步,成本比較低廉,產量比較豐富,所以中國產品能夠遠渡太平洋,在西屬美洲市場上大量廉價出售,連原來獨霸該地市場的西班牙絲織品也大受威脅。

    由此可知,在近代西方工業化成功以前,就中國工業的發展使中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強大競爭力來說,顯然有過一頁光榮的歷史。

    中國蠶絲生產普遍於各地,江蘇和浙江之間的太湖區域最爲重要海外市場對中國絲綢需求量非常大,因而刺激這個地區蠶絲生產事業的發展,使人民就業機會與貨幣所得大量增加,當然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再次,棉布業市鎮也是如此。從松江府上海縣烏泥涇鎮起步的棉花種植與棉紡織業,導致松江府及其周邊地區的早期工業化,使農業經濟與農家經營發生了革命性變革。

    一方面,棉花種植超過了傳統的稻米種植,即所謂棉作壓倒稻作。

    明末清初太倉人吳偉業木棉吟序說:“嘉定、太倉、上海境俱三分宜稻,七分宜木棉”。

    康熙嘉定縣誌卷一風俗說,嘉定一帶甚至達到了“棉九稻一”,乃至專種棉花不種稻米的程度。

    另一方面,棉花種植以及對棉花的深加工紡紗織布,爲農家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成爲農家的主要經濟來源萬曆上海縣誌卷一風俗說:“其衣食全賴此”。

    也就是說,原先的副業一變而爲主業,與絲綢業市鎮一樣,工業成爲主業,農業成爲副業。

    無怪乎美國學者黃宗智要把這種變革稱爲“棉花革命”。

    松江因而成爲全國的優質棉布生產中心,號稱“衣被天下”。

    包括正德松江府志卷四風俗說:“俗務紡織,他技不多。而精線綾、三梭布、漆紗方巾、剪絨毯,皆天下第一要之,吾鄉所出,皆出於實用,如綾布二物,衣被天下,雖蘇杭不及也”。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棉紡織品都是農家手工織機上生產出來的,也就是說是鄉村工業的產品。

    而紡紗織布業帶動了市鎮的染布業、踹布業,更加具有鄉村工業的特色。

    紡紗織布的收入,明顯超過種植業。

    乾隆時上海縣人褚華在木棉譜中說,“以一手搖輪,一手拽棉條而成一縷,小兒女用以消夜而已”,如果紡紗出賣,“夜以繼日,得斤許即可餬口”。

    未成年的女孩,每天紡紗,即可“餬口”。

    如果織布,收入更高,像是咸豐紫堤村志說:“貧民竭一日之力織布,贍八口而有餘”。

    這與英國的情況有所不同。彭慕蘭說:“戴維萊文davidlevine對英格蘭農村紡織業的研究說明一個農村紡織工人的收入不能養活一個家庭”。

    松江府及其周邊地區棉布業市鎮生產的棉布,是僅次於絲綢的出口品,在西方世界風靡一時。

    以嘉定、寶山一帶生產的“紫花布”用紫色棉花紡織成紫色棉布,做成長褲,流行於19世紀法國市民中間。

    並且在雨果的中有所反映,被稱爲“thedeibrary。

    這種紫花布褲子,也是19世紀30年代英國紳士的時髦服裝,如今還作爲文物保存在大英博物館中。

    可見當時江南市鎮出口的棉布品質是上乘的,19世紀30年代的西方人稱它“在色澤上和質地上仍然優於英國製品”。

    它價廉物美,英國東印度公司收購中國棉布,每匹價格不過白銀34兩,英國棉布根本無法與之競爭。

    從18世紀80年代起,英國商人就企圖開闢英國鄉村生產的棉布在中國的市場,然而都賣不出去,原因是價格大大高於中國棉布,又不合中國服式之用。

    這就表明,在歐洲工業革命發生之前,歐洲國家和中國一樣處在手工業階段,或者說是早期工業化階段,中國江南市鎮勞動密集型的手工棉紡織業,以其工藝的精良,使得歐洲國家的手工棉紡織業相形見絀。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