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買宋 >第四百六十四章 望子與幌子
    而說到城隍廟的緣起,其實最早見於禮記郊特牲中:“天子大臘八”。

    什麼意思呢很簡單,也就是天子在臘月時要祭奠8位神靈,其中第7位是“水庸”,傳說就是後來的城隍神。

    再加上古代的城市外面四周都有護城河,即城塹。

    有水的稱其爲“池”,無水的稱爲“隍”。

    因此,“城隍”可以解釋爲護城河,後人之所以將其尊爲神靈,很大原因是把它當成保衛城市的神威。

    到了宋代時,祭拜城隍的習俗就已經非常興盛了。

    而到了明朝,朱元璋在大封羣臣的同時,也對各城市的城隍廟加以冊封。

    封京師的城隍爲帝,開封、臨濠、東平、滁等城的城隍爲王,各府城的城隍爲公,縣城的城隍爲侯。

    到洪武三年,朱元璋又下令將原先所封的各城城隍的封號全部去掉,只稱“xx府或xx縣城隍之神。”

    慢慢的,隨着城市經濟的發展,城市社會功能的完善,城隍廟逐漸具備了市場功能即小商品的最佳集散地,店鋪、貨攤走出了原先的束縛,諸如各種雜貨攤、小喫飲食店、日用百貨、書畫古玩等商販都看中這個人流集中的市場。

    人們到城隍廟去祭拜之餘,也可在附近的各種店鋪、小攤上購買所需之物。

    這個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比如在今天的上海,只要提起“城隍廟”三字,出現在人們腦海中的並不是香火興旺的殿堂,而是各式百貨店鋪和南北特色飲食店。

    同時,由於進香購物、遊玩閒逛的各色人等聚集,城隍廟又是一個遊樂場所。

    比如各種雜耍匯聚到這裏,而且各種重大活動也常常選中在這裏舉行。

    正如前文所述,明清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締造了發達的市民社會,具體表現爲一些商業明清時期的廣告性市鎮的飛速增長、脫離農業的人口迅速增加,出現了更多文化消費的需求,民間的報紙與輿論傳播成爲國民生活的主要媒介和內容,廣告等市場營銷手段便變得重要起來。

    因此在這樣的商業大背景下,中國明清時期的廣告業呈現出豐富多彩的局面。

    又由於各地自然條件及地理環境的不同,風俗習慣及人文環境的差異,以及商品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各地的廣告活動及廣告事物形式多樣,各具特色,從而形成了各地特殊的商業廣告文化。

    而且明清時代的知識分子已逐步擺脫自命儒雅脫俗的傳統思想,他們題寫招牌文字,撰寫廣告對聯,推銷新書新作,垂青木刻年畫,以自己的文字專長直接爲商業廣告服務。

    所以明清時代的廣告形式具有濃郁的知識性、趣味性,並形成了中國獨特的民族風格和民族氣派。

    而本時期最能代表中國古代商業廣告這一特質的是文字廣告中的招牌廣告和商業對聯廣告。

    像是明清時走街串巷的小商小販,爲了擴大商品的影響,所採用的廣告形式更是花樣繁多,其中最常見的仍是市聲廣告。

    在當時明清的都城北京一帶悠揚動聽的叫賣廣告,現已近乎絕跡。

    但從清人的筆記及有關研究民俗學的著作中,仍可找到一些記載的片斷。

    怎麼說呢,據資料記載,清代北京地區的小商小販及手藝人共有近500種之多,他們幾乎都各有自己的叫賣方式。

    例如清代燕京雜記上說:“京師荷擔賣物者,每曼聲婉轉動人聽聞,有發數十字而不知其賣何物者。”

    該書又記載:“呼賣物者,高唱入雲,旁觀喚買,殊不聽聞,惟以掌虛復其耳無不聞者。”

    京華百二竹枝詞中談到賣雜貨小販的叫賣廣告活動時說,有一個提着包賣胡梳零件的人“叫賣出奇聲徹霄,街頭客店任逍遙。”

    可見,這些小商販叫賣時聲音洪亮,很有穿透力,有很好的宣傳效果。

    另據清光緒年間的燕京歲時記記載:“京師伏暑以後,則寒賤之子擔冰叫賣曰:冰核音胡兒,七月中旬則菱芡菱角和芡實,芡實又叫雞頭已登,沿街叫賣曰:老雞頭,才下河”有的小商販的叫賣聲長篇大套。

    北平俗曲雜銀嵌換錢中描述,清代北京一個收雜貨的小商販,能把所要收買的一百多種舊貨名稱串成詩,一口氣吆喝出來。

    吆喝廣告一般都簡短高亢,直截了當地把所賣物品喊出來。

    唱賣廣告卻不一樣,要將吆喝聲藝術化,抑揚頓挫、節奏鮮明,有的還合轍押韻、悠揚動聽。

    凡是老百姓喜聞樂見的事物、民俗掌故、神化傳說、歷史軼聞,都能被隨性配上曲調唱出來。

    例如,明代江蘇吳江人史玄的舊京遺事記載當時北京小商小販的唱賣活動時說:“京城五月,輻湊佳蔬名果,隨聲唱賣,聽唱一聲而辨其何物品者、何人擔市也。唱賣麩,舊有四句,比葉成詩,巡城者加之以杖。於今惟賣麩者一聲,而他物重疊,其詞不止一句。蓋此以曼聲爲招,彼以感耳而引。豈市之變端亦隨俗爲遷徙耶。”

    又有:“京城三月時桃花初出,滿街唱賣,其聲豔羨。數日花謝將闌,則曼聲長哀,致情於不堪經久,燕趙悲歌之習也。”

    由此可以看出,唱賣在當時是相當普遍的。

    當然,也有的小販爲吸引人,往往別出心裁,如:“有人賣盆,則學老鸛打架,先叫早,後爭窩,末像羣鴉對談,嬉笑怒罵中有解和意。無不笑者。”

    這些逗趣的叫賣詞,不但能讓人會心一笑,而且也能激發他們的購買。

    另外,清光緒年間人蔡繩格編著的一歲貨聲鈔本也記載了大量的唱賣聲,其中對賣小喫及鮮果的小販有這樣的記錄:

    賣畫的畫棚有這樣的唱詞:“買的買來捎的捎,都是好紙好原料東一張,西一張,貼在屋裏亮堂堂臭蟲他一見心歡喜,今年蓋下了過年的房”

    五月中賣桃的:“櫻桃嘴的桃嘔嗷噎啊這裏說明一下,文後小點不是省略號,而是表示重其音,像其長聲與餘韻,下文也一樣。

    賣硬麪餑餑的:“硬麪唵,餑啊餑”

    賣花生的:“脆瓤兒的落花生啊,芝麻醬的一個味來,抓半兒空的多給。”

    賣晚香玉的:“哎十朵、花啊晚香啊,晚香的玉來,一個大錢十五朵。”

    七月賣棗的:“棗兒來,糖的漬噠嘍,嘗一個再買來。哎,一個光板嘍。”

    十月賣海棠的:“秋的來紅海棠來,沒有蟲兒來;黑的來糖棗兒,沒有核來。又曰:栗子味的白薯來,是栗子味的白薯來”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