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買宋 >第四百六十九章 皇室介入
    還有廣州大學肖岸芬碩士學位論文《清代宮廷戲劇研究綜述》一文,內容比較完整,是關於清代宮廷戲曲(劇)研究的綜述。

    這裏麪包括文獻綜述,機構沿革史,文本研究史,具體問題研究整理,旨在追尋清廷統治者對內廷演劇所起的作用,清廷演劇於整個戲劇史的意義。

    總結以上資料,可以看出在清宮廷中以以下幾種戲劇類型爲主:

    (1)尊皇頌德。如《萬壽無疆》、《壽祝萬年》、《福壽同天》等。

    (2)宣揚封建倫理綱常。《一門忠烈》、《忠孝全》、《乾坤帶》、《狀元譜》、《孝感天》等

    (3)封建社會的人事敘事。如《奇雙全》、《金山寺》、《長坂坡》等

    (4)言情說愛。如《絨花記》、《打金枝》、《陽關斬柳》、《鵲橋密誓》等。

    (5)表現風俗人情和表現神話傳說。《鍘美案》、《琴桃》、《水簾洞》、《花甲天下》、《羅漢渡海》等。

    由此可見,皇權思想和封建倫理道德是清代宮廷戲曲極力宣揚的主要思想內容,而清代宮廷戲曲是爲皇帝、皇族們服務的,所以也必須要滿足他們及時享樂和頹廢的思想要求。

    像是《清代的宮廷戲曲》一文中,作者做了一個統計:《昆弋腔雜戲目錄冊》中經硃批畫圈的戲目共83出。

    據《中國戲曲觀衆學》一書介紹,趙先生認爲宮廷演劇有如下幾個特點:

    其一,作爲最高封建統治者直接參與的活動,宮廷演劇常常有着明顯的功利性目的。

    其二,宮廷演劇中的等級制度表現得尤爲森嚴,演員在臺上的表演也得格外小心。

    由此可見,宮廷演劇的氣氛不僅與民間演劇那種融洽、自然、活躍、熱烈的氣氛無法相比,

    就連士大夫家班演劇時那種雅興也很難看見,就觀衆與演員的關係、觀衆與觀衆的關係而言,宮廷演劇應當說是最不理想的。

    所以趙山林的觀點與上面論文的觀點不謀而合,在此問題的探討上沒有太大的出入。

    還有《中國戲曲觀衆學》下編第十三章中以《樂府紅珊》、《禮節傳薄》、《永團圓》三份劇目單做比較,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結論一、不同階層的觀衆審美趣味不同。

    因爲從階層歸屬上來劃分觀衆類型,《樂府紅珊》中劇目的觀衆主要是官商士紳,這些劇目是在廳堂堂會上演出的。

    《禮節傳薄》、《永團圓》中劇目的觀衆是城鄉廣大人民,其中主要又是農民,這些劇目是在迎神賽會的盛大羣衆場合演出的。

    結論二,有一類劇目普遍受到歡迎,這就是風情離合類。

    以《西廂記》等反映青年男女愛情生活的優秀戲曲而言,雖然傳統封建統治者三令五申加以禁止,但這些優秀戲曲不僅在廣大層人民中普遍流傳,而且在士大夫階層中也產生並不斷擴大着它的影響。

    三、地點場合。

    演出必須要有場所,除了大家所熟知的戲臺外,還有很多根據地域不同形成特殊的演出場所。

    就戲臺一類而言,這方面的研究者不乏其人。

    高琦華的《中國戲臺》,論述了中國古代戲臺的形成、特點等,注意到了戲臺的共性。

    廖奔的《中國古代劇場史》,在學術界影響很大,鄧紹基先生在序中評論道:“補閱其實就是一種開拓”,“從它的內容來看,確實可稱是迄今最爲全面且系統地論述古代劇場史的專著”,對廖著予以了高度認可。

    還有馮俊傑的《戲劇與考古》一書,雖然將戲臺放在戲曲文物中進行研究,但其着筆重點在戲臺方面本書共七章,除去第一章引論與第七章神廟祭禮與戲曲民衆以外,餘下五章皆與戲臺有關,因此可以將馮著歸入總體性研究。

    這本書的長處在於沒有就戲臺論戲臺,而是圍繞與戲臺有關的神廟、故事、碑刻、民俗、祭祀等內容同時展開論述,體系龐大,論述中肯,實爲研究神廟戲臺與社會生活之力作。

    其主編的另一本著作《山西戲曲碑刻輯考》,收集了山西宋、元、明、清時期的100通戲曲碑文,並對之進行考釋,內容包括地名、地理、民情、風俗、政治、經濟、歷史沿革等方面。

    本書形式上看是資料集,其中的考釋卻是戲曲碑刻中所反映出來的山西地方史。

    由於作者主要目的在於戲曲藝術,無意於社會史,本書最終仍停留在描述層面,並沒有從深層發掘戲臺與社會的關係。

    但馮先生收集的資料與研究思路卻是不容忽視的。

    車文明《中國神廟劇場》一書,收集、分析、研究了中國古代的神廟劇場,本書運用了大量的碑刻資料,也進行了大量的田野調查,做到了資料翔實、論證充分,在中國古戲臺研究中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另外,有些學者對戲臺的研究超出了歷史視角,結合田野調查時的心情與收穫,從哲學及文學方面對古戲臺進行了論述,使戲臺研究在學術性的基礎上,具有通俗性,更有利於戲臺研究的交流與傳播。

    喬忠延的《山西古戲臺:豪華落盡見真淳》。一書,既有文學性,又有歷史性,既有通俗性,又有學術性,既淺顯易懂,又富有哲理,透過戲臺,作者看到了與戲臺相通的人生與社會。

    劉徐州的《趣談中國古代戲樓》則屬於通俗讀物,但爲了解中國古代戲樓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作者敘述了中國古代戲樓的產生與發展的歷史,同時又介紹了神廟戲樓、宗祠戲樓、宮廷戲樓、私宅府邸戲樓、會館戲樓與城市商業性戲樓等六種戲樓,對於初涉戲樓研究者來說,倒是一本必讀書。

    本書配有圖片,讓讀者可以一目瞭然地瞭解有關戲樓的形制、頂式、裝飾等。

    喻學才主編的《老戲臺》,主要從建築藝術的角度探討中國的古戲臺,書中運用了大量的圖片,使我們飽覽了古戲臺的風貌與滄桑變革,讓我們領略了古戲臺的文化藝術底蘊,使我們心底涌起對祖先建築創新的崇敬。

    此外,仍有大量涉及到戲臺研究的著作,如葉長海、張福海所著《中國戲劇史》,周貽白的《中國劇場史》,馮俊傑主編的《太行神廟及賽社演劇研究》。

    而海外學者也紛紛著文進行研究,具體可見磯部彭的《中國地方劇初探》。

    當然,除了戲臺外,很多戲班選擇的演出地點也很豐富。

    比如陸萼庭先生的《崑劇演史稿》和劉水照《明清家樂研究》中說到,家班一般都有專門的演出場所,或是主人私家園林中的廳堂,或是主人特製的船舫。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