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三國求生手冊 >第301章 順勢而爲,堵不如疏
    送行的人一直送至十里亭外方纔依依惜別,顏良帶着一隊扈從,以及諸多車輛緩緩西行。

    來的時候,顏良只是輕車簡從,如梅娘、絮兒等早就提前送回下曲陽。

    但這次回常山的隊伍壯大了不少,其中有諸多隨着甄宓陪嫁過來的僕廝,還有顏母怕怠慢了新人,特意給他添置的人手等等。

    除此之外,倒還有幾個人是顏良特意帶上同行。

    其中有一個是顏良從鉅鹿太守張導那裏借來的治水能手,水曹掾馬嶽馬道嵩。

    馬嶽並未隨張導一起前來給顏良道賀,不過張導既然答應了顏良借調人手,便提前遣人去鉅鹿郡治廮陶縣把馬嶽給叫了來。

    隨着元月即將過去,萬物即將復甦,春播即將來臨。

    在農耕社會,對於水利的利用至關重要。

    所以顏良早就在各地尋訪擅於治水的能手,經仲兄顏國提醒纔想到張導主持治漳水之事。

    常山地界,乃至於整個河北平原從來都不缺水。

    在常山境內就有滹沱水、滋水、洨水、濟水、泒水、綿蔓水、甘陶水、衛水等大大小小十幾條叫得上名號的河流。

    但不缺水,不代表河水之利被善加利用,若是處置不當,反而會受其害。

    比如滹沱水與滋水,二者都發源於黑山山脈,從黑山奔流而出,由於高低落差大,在水流密集的時候,經常會衝破河堤,沖毀田宅,使得百姓們苦不堪言。

    本朝初,鑑於此地水患頻發,便拓寬了連接滹沱水與滋水的石臼河,並修理了部分河防,使得二河不再爲患,成爲百姓們澆灌良田的力助。

    可百多年過去了,當年修理的河防、疏浚的河道早就毀壞、淤塞,近些年來有些地方缺水,有些地方卻漫水,情況不容樂觀。

    且顏良欲要在近山邊地廣置屯田,興修水渠之事就首當其衝。

    顏良這回好不容易逮着一個治水能手,這一路上便與馬嶽閒聊着治水的心得。

    馬嶽是個三十多歲的老實人,在鉅鹿擔任水曹掾,聽聞不太會逢迎拍馬,頗能悉心做事,是個技術型官僚。

    這水曹一無油水,二來事務繁多還得擔責任,本就不是個好差事,也難怪沒人與他爭。

    由於顏良有後見之明,對所有身懷技藝之人都秉持着敬意,所以對馬嶽也禮遇甚隆。

    甫一相見,便請他住進了顏氏府邸裏最好的客舍,日常用度盡皆齊備。

    在這次前行之時,顏良還特意選了一匹性格溫馴的母馬送給他代步,還問及他有無家小要一併同往。

    因爲是臨時借調,馬嶽倒沒打算把家人帶去,只打算孤身前往,做完活後就返回鉅鹿老家。

    但顏良的好意,馬嶽還是心中領會。

    顏良聊天的水平那是沒的說,時間一久,馬嶽也不再拘束,說起了一樁陳年往事。

    馬嶽說道:“孝明皇帝永平年間,下令治理滹沱水、石臼河,欲使都慮至羊腸倉之間得以通漕運。太原郡官吏民衆均深受勞役之苦,連年修繕亦不能完全成功,轉運所經三百八十九隘,前後沒溺死者不可勝算。”

    “建初三年,孝肅皇帝拜高密元侯鄧禹第六子鄧訓爲謁者,使監領其事。訓考量隱括,知大功難立,具以上言。肅宗從之,遂罷其役,更用驢輦,歲省費億萬計,全活徒士數千人。”

    “由是觀之,可知滹沱水奇險無比,雖流出黑山之後水勢漸緩,尤不可等閒視之。”

    顏良還是第一次聽聞此事,不由讚道:“馬君博學廣聞,區區受教了。”

    馬嶽道:“不敢稱君,府君但稱下吏字便可。”

    顏郎道:“那我就託大一回稱道嵩了。不知道嵩以爲,我常山境內之水當如何治理”

    馬嶽道:“名川大河便如天上游龍一般桀驁不馴,若要強行使其馴服,且不提難度極大,一個不慎便會如滹沱水通漕之事一般,勞民傷財且歷久無功。”

    “治水便講究一個順勢而爲,堵不如疏,觀其勢,導其流,因勢利導,則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府君既要在沿山之地屯田,可擇水流激盪處開渠引流,如此,既可防洪,亦便於灌溉。再趁冰雪方消,水流仍淺時考量諸河,若有淤塞處及時疏浚,當不復爲患。”

    顏良喜道:“好一個順勢而爲,堵不如疏,天下之事莫不如此,道嵩大才,得君相助,常山境內水事毋憂也”

    說着又對亦步亦趨跟在身後的兩個年輕人道:“汝二人都聽進去了麼都多學一些,日後定能派上大用處。”

    顏良身後的兩個年輕人,一個二十來歲,身形普通,濃眉大眼,但渾身上下透着股機靈勁兒,另一個十七八歲,長得高大壯實,面貌頗爲俊秀,不過神態中卻略顯拘束。

    二十來歲的那個年輕人,叫顏益,字公利,乃是顏良的遠親,安平郡堂陽縣那一支中的族弟。

    顏良發達之後,各種各樣的親戚都找了上來,他們大都不敢直接找顏良,不是找到顏母就是找到顏良的仲兄顏國那邊。

    這次顏良大婚,各種親戚來得不少,都指望着顏良能夠拉一把。

    雖然有親戚來投奔也是好事,不過顏良也不是什麼人都來者不拒,在仲兄顏國的推薦下,顏良把這個曾在縣中擔當過小吏的遠房族弟給稍待上去常山歷練歷練。

    另一個十七八歲的年輕人叫韓高,小字阿寶,乃是下曲陽本地人。

    這韓阿寶與顏良的關係也非同一般,顏良的小妾梅娘並不姓梅,本姓韓,叫做韓梅。

    韓家家貧,先生了韓梅,幾年後又生了韓阿寶,家中便有些揭不開鍋。

    韓父無奈之下,只得把韓梅送入本地大族魏氏爲婢,做了魏家小娘子的貼身丫鬟。

    可韓家的運氣也背,韓梅的父母先後得了疫病去了,倒是韓阿寶命硬,沒染上病,獨自活了下來。

    父母亡故之後,韓阿寶除了阿姐外再無直系親人,還是韓梅求懇她倆的一個從叔幫忙養育。

    韓梅並沒有因爲阿寶的誕生,父母將她送入魏家而心生怨懟,時常拿出魏家的賞賜貼補幼弟的生活。

    在梅娘隨魏家娘子嫁入顏家,被顏良收入房中之後,梅孃的手頭寬裕一些,也對幼弟更爲關懷。

    前些時日,顏良知道因爲他續絃之事,梅娘心裏略有芥蒂,便想着把梅孃的幼弟接到常山,帶在身邊教養歷練,也算是對梅孃的補償,讓她姐弟得以團圓。

    此刻二人聽了顏良的吩咐,顏益笑着道:“隨在兄長身邊,便是光聽兄長與諸位先生說話,都能學到不少。”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