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三國求生手冊 >第310章 遊說張子明
      面對張臶的刁鑽問題,崔琰轉頭與顏良交換了下眼神,正要開口介紹,顏良卻哈哈大笑道:“張公果然慧眼如炬,卓識不凡”

      在原本的計劃裏,由崔琰來勸說,若是無功,再引出顏良,如無必要,不必透露顏良的身份。

      不過在進入張臶的廬舍,對上張臶那仿若可以洞穿世情的眼眸,顏良卻改變了主意。

      因爲他知道,對上這種人老成精的傢伙,一切虛頭巴腦的花招盡皆無用,唯有以誠相待。

      顏良此刻也毋須崔琰引介,直接說道:“在下下曲陽顏良,特來拜見郡中長者。”

      張臶聽到顏良的自我介紹也是眼睛一亮,揖禮道:“我道是哪位昂藏丈夫龍驤虎跱,卻原來是力阻曹軍的官渡英雄討逆將軍,恕老朽身體不便不能全禮。”

      顏良回禮道:“些許微功不值一提,還應是區區拜見長者纔是。”

      張臶道:“老朽作爲鉅鹿人,便是看在討逆將軍救回不少鉅鹿子弟的份上,也應當一拜將軍。將軍遠來上黨,也是欲徵辟老朽麼”

      顏良道:“非也非也,此間有元皓先生一封手書,內中自有詳情見告。”

      此前顏良爲了延請張臶,想了諸多辦法,其中之一便是尋張臶的熟人推薦。

      因着大家都是同郡人士,顏良就想到了田豐田元皓,便具書一封把六山學院的詳情一一道來,讓田燦交給其父。

      田豐得知顏良要在常山大興教化,也十分讚賞,便以他的名義寫了一份邀請信給張臶。

      說起來田豐在張臶面前也要算是晚輩,畢竟張臶七十多歲,實在有夠高壽,不過田元皓畢竟名動冀州,說話的分量可比顏良重得多,有他具函可以免去不少口舌。

      張臶接過信箋看了一遍後,說道:“六山學院倒是個好想法,不過老夫無意仕官,這山長之說便罷了吧”

      顏良知道張臶是誤會了此事,解釋道:“張公怕是有所誤解,以張公之高才大德,豈是我一介常山相所能徵辟依在下之陋見,天下間唯有天子公車方能擔得起張公的身份也”

      千穿萬穿馬屁不穿,顏良開場就是一頂巨大無比的高帽子拋過去,饒是張臶聽多了奉承之言,也不禁輕捋銀鬚面有得色。

      顏良繼續說道:“古昔有孔聖人授徒千萬,成名者七十有二荀子三任稷下學宮祭酒,傳授弟子無算,以韓非、李斯、張蒼三者爲最今有鄭康成授徒於不其山間,高徒若崔君之賢,此三者皆無意功名,窮經皓首傳播學問,然德名傳遍天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如今之天下,戰亂頻頻,道德淪喪,天下黔首隻顧苟且偷生,哪還知什麼聖人道理。長此以往,中州之地將不聞禮樂陷於茫愚,中原之人將與狄夷相匹。形式險峻,不容樂觀”

      “在下行至羊舌鄉中,卻發現此地自有別樣氣象,學子云集,人人皆慕張公之德名而來,向學之心甚堅,可見如今之世,天下百姓亟待高士明師爲之答疑解惑,傳習經典。”

      “孔、荀俱古,康成亦歿,天下高士,何得過於張公”

      “常山士庶自發興修學舍,延請飽學高士開堂設講,其山長之設類比於稷下學宮之祭酒,非爲世俗官職。如今之天下,何人可堪擔當六山學院山長,非張公莫屬也”

      反正拍馬屁不要錢,顏良一頂頂高帽子先後戴去,把張臶比作孔子、荀子、鄭玄,聽得張臶頻頻頷首,眉眼俱都舒展了開來,顯得頗以爲然。

      不過張臶口頭上卻說道:“不妥不妥,老朽怎可與孔、荀二位先聖相提並論,便是鄭康成的成就亦遠過於我。”

      顏良見老頭子已經不再嚴詞拒絕,心知有戲,便道:“這是因爲孔、荀先聖門生衆多,鄭公亦隨從者衆,如今仰慕張公的學子亦不在少數,只是此地蔽塞,草堂簡陋,若是能擇一靈山,置下多所精舍設講,張公之成就未必便差過誰去。”

      張臶這時候已經被捧得十分舒暢,不過他畢竟年老成精,察覺出了這六山學院怕沒那麼簡單,尤其是顏良親自前來延請,更說明地方郡縣參與其中。

      張臶說道:“這所謂六山學院,果真是地方士庶捐資興建官府並未參預其中”

      顏良心道還好我有準備,弄了個福利彩票,所有學院興修的錢糧儘可從盈餘裏出,便道:“那是當然,常山百姓久慕聖人教化,俱都心甘情願出資募款,修建學舍。”

      “然文教之事亦是各地郡縣吏員職責所在,常山境內如今正在恢復縣鄉庠序,免除入學孩童的束脩花費,並就貧困孩童適當貼補,劃撥部分田土作爲學田,供養師生。”

      “若六山學院建成之後,郡中自當撥付學院周邊田土作爲學院學田,亦是理所當然之事。”

      “不過但請張公放心,便如稷下學宮雖因田齊而設,然歷任祭酒均是飽學之士,由學生推舉而出。六山學院亦是如此,郡縣無意於插手教學事務,一切但憑學院師生自主。”

      “當然,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郡縣官吏若有閒暇,也可入學院進修學問,而學院師生若在學問之道上猶有餘裕,郡縣裏也歡迎其出仕爲官。”

      “如此解釋,張公可還滿意”

      張臶眼睛半眯起來,捋着銀鬚笑道:“如此說來,老朽卻是不得不去咯”

      顏良也笑道:“這還是全憑張公意願,在下只是見此地環境簡陋,草堂之下雖有衆多莘莘學子,然風吹日曬霜降雨淋的,難免打擊學子們向學之心。既然有更爲安逸的所在,想必張公也願意體恤一二。”

      這時候崔琰、田燦等人俱都出言附和,極力鼓動張臶東行,而張臶卻始終微笑不語,但顯然也頗爲意動。

      顏良想了一想後,再度加碼道:“而且,若張公願意出任六山學院第一任山長,在下還當助六山學院完成一項盛舉。”

      張臶此刻心中已經打算答應此事,但聽顏良說得鄭重,便問道:“噢是何盛舉”

      顏良道:“熹平年間,朝廷集四方儒者正訂六經文字,共約二十萬餘字,請蔡中郎丹書,刻成四十六碑,立於太學之外,堪稱天下間頭等盛舉。惜乎董逆入雒,千年古都毀於一旦,而石經亦破碎殘損。六山學院當收集太學經書內容,重刻石碑,避免石經內容隨時間湮滅消亡,使當年盛景重現於世。”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