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三國求生手冊 >第545章 功高震主之患
    隨着鮮于輔戰敗身死,閻柔被俘,素利、彌加、闕機等鮮卑大人各自受到了懲處,幽州的亂局徹底平定。

    顏良並無意於在幽州久留,以免被某些人視爲有意圖染指幽州,遂決定分批分次返回常山。

    當然,在返回常山之前,有些事情還是要妥善安排一番。

    燕山之外的白檀城在西漢時曾經設縣治理,迨至東漢建立後,因爲已經被胡人佔據遂罷而不置。

    然而在顏良看來,這白檀自古以來就是漢家土地,萬萬沒有棄置的道理。

    不過如今白檀城中漢民沒多少,要恢復設縣略有難度,顏良也沒有爲他人作嫁衣裳的覺悟,便把白檀城設置爲度遼將軍名下的第二個牧苑。

    並向東部鮮卑各部宣示,白檀城周圍百里內均是度遼將軍白檀牧苑專享的牧場,別他部族要在此地放牧,必須得到度遼將軍府的允許。

    當然,顏良可不會常駐這荒郊野嶺的,白檀牧苑也交給夏侯衡一起掌管。

    從上谷牧苑到白檀牧苑,兩地遠隔六七百里路,夏侯衡要兩頭兼顧也着實費勁。

    顏良便把此戰中表現上佳的公孫壽升爲軍候,與老搭檔趙霄一樣歸於夏侯衡手下,駐守白檀城負責具體事務。

    令公孫壽駐守白檀還有個好處,公孫瓚雖死,但白馬將軍的名號在鮮卑、烏桓之間仍有餘威,公孫壽作爲公孫瓚的從子也能借點光。

    而且,公孫瓚死後,遼西公孫氏被袁氏狠狠打壓,子弟均無出頭之日。

    白檀離開遼西令支也不算太遠,得知公孫壽被重用後,想必會有不少公孫氏子弟前來投靠。

    不過顏良對公孫壽也不太放心,畢竟公孫瓚的名頭在那裏,若是有哪些不長眼的想要利用這點搞事情就得不償失了。

    爲此,顏良特意召見了秦壽,對他耳提面命一番,給他加了個從事中郎的虛銜,命他一起留駐白檀,算是對公孫壽有所制衡。

    本着王不見王的原則,袁熙還賴在漁陽沒走,顏良就沒有再去漁陽城。

    反正漁陽太守的人選已經由袁熙舉薦顏良背書,內定了崔鈞,不會有什麼變數。

    原本由田豫擔任的漁陽長史一職卻頗值得商榷,袁熙就想要安排自己的人來擔任。

    漢代按制,郡國太守國相下設郡丞、長史,以爲輔弼。

    在邊郡則一概設置長史,還兼有部分被裁撤掉的郡都尉職責。

    漁陽算是邊郡,原先田豫擔任長史時,手下就專門率領一支兵馬,地位舉足輕重。

    顏良心中也另有人選,不過他卻沒自己提出來,只是讓崔鈞去與袁熙交涉。

    最後經過一番遊說,崔鈞薦舉了郡人商宇爲漁陽長史。

    漁陽易主,鮮于輔被誅滅,郡中支持鮮于輔的士族自然要付出代價。

    不過無論是袁熙還是崔鈞,都不願牽涉過深,以免漁陽士族受迫之下,再鋌而走險。

    在商宇爲首的漁陽世家拿出一些財貨犒軍後,對於商宇的舉薦便獲得了通過。

    這固然是安撫郡人之心,也是平息紛爭之舉。

    田豫掛印而去後,潞縣、雍奴二地的兩三千郡縣兵都由商宇統轄,這些兵馬雖然談不上有多精銳,不過若是不服統治,難免又是一場亂事。

    既然商宇帶頭表態,被委以長史之職,也算是有了個善了。

    不過顏良也不會在臨走前給崔鈞挖個大坑,畢竟人心隔肚皮,商宇手下都是鮮于輔舊部,若是他們有些什麼異心,不服崔鈞的調派,那崔鈞這個太守就是空架子。

    顏良在南下經過潞縣時,召來商宇,交代了他與田豫之前支持鮮于輔之事可以揭過不提,代價是他需要交出兵權,由崔鈞來統一編練。

    不過顏良也說了,崔鈞會妥善安排,重用商宇,仍讓他統帥部分郡中兵馬。

    商宇本就並無多少野心,出仕漁陽也是看在田豫的面子上,對鮮于輔本無多少忠心可言。

    在聽說他與田豫都不會被追究後,很快就服從了顏良的安排。

    田豫已經如同他之前所說,隱居於雍奴郊野,不再參與任何事務。

    在經過雍奴的時候,顏良特意去拜訪了他,從接觸下來的情形看,田豫頗有些心灰意冷的樣子。

    歷史上田豫在投附曹操後先後擔任振威將軍,幷州刺史,護匈奴中郎將,衛尉,封長樂亭侯,允文允武威震北疆。

    顏良自然不願看到此人就此消沉下去,不過也不強勸他出仕,畢竟田豫曾經作爲鮮于輔的副手,身份尷尬,無論是怎麼安排都不太合適。

    好在田豫這次是得罪死了袁熙,依照老袁家那睚眥必報的性子,不找他麻煩就謝天謝地,絕不會起用田豫,顏良大可以等上一段時間。

    曾經鮮于氏的老家泉州如今已經毫無鮮于氏的影響,經過顏良的連番操作,實際上已經被他牢牢掌握。

    泉州縣令由徐庶暫署,崔鈞也是表示默許,並未派人接管。

    泉州碼頭經過大半個月來的興建已經初具規模,寬敞的棧橋與碼頭區已經能看到雛形,碼頭所處沙洲與陸地之間已經被一條石子路連通,只消再建設上個把月,便能投入使用。

    泉州本地士庶對泉州碼頭的興建極爲上心,畢竟碼頭還沒落成使用就已經帶動了本地諸多產業的發展,世家大族賺得盆滿鉢滿,貧苦百姓也可以出賣勞力換個溫飽。

    泉州本地士族得知顏良要離開幽州返回常山,很是表露了一番不捨之情。

    一些有腦子的世家,比如劉、石、柳等在天津港興建時得了大好處的人家也不知從哪裏得知了六山學院的消息,紛紛在顏良面前提出要派子弟去常山求學。

    顏良對此當然欣然應允,他與這些泉州士族之間毋須任子這種做法,不過既然別人主動要與常山多交往,又有何不可。

    他巴不得天下人都能來六山學院進學交流,使得六山學院成爲天下文化中心,形成巨大的影響力,吸引更多的人才。

    來的時候,麾下將士倍道兼程十分辛苦,所以回去的時候,顏良決定讓他們全部轉水路。

    冀州的河道密佈,水路也十分便捷,不過他們從泉州返回常山是逆流而上,速度並不快。

    但顏良也不在乎快慢,他下令所有戰士坐船還有另一層用意。

    討逆營中基本都是北人,有很多人還是旱鴨子,上船就暈。

    這在中原大地上作戰還影響不大,畢竟除開有數的大河外,很少用到水軍,遇到河流也都是渡河而戰。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