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三國求生手冊 >第578章 孫氏兄弟與江東二張
    許都,司空府,侍御史張紘正手持一封表章向司空曹操稟告。

    張紘字子綱,乃是徐州廣陵人氏,少時遊歷京師,就學於太學,師事博士韓宗,治京氏易、歐陽尚書,又於外黃從濮陽闓受韓詩及禮記、左氏春秋。

    學成之後回到廣陵出仕,因才具出衆政務嫺熟被本州舉爲茂才,也就是優秀公務員的意思。

    當時大將軍何進、司空荀爽、太尉朱儁曾先後徵辟張紘爲掾屬,但張紘覺得世道紛亂,非是入朝爲官的良機,遂連連稱疾不就,最後更是爲了躲避徐州的戰事避難江東。

    如此高才,到了哪裏都會閃閃發光,江東小霸王孫策上演了東吳版的三顧茅廬。

    雖然張紘不是諸葛亮,孫策不是劉備,張紘家的大宅院也不是茅廬,但不妨礙張紘被孫策的誠意感動,出山輔佐。

    當時孫策麾下最爲出名的兩個謀臣俱都是徐州人氏,廣陵人張紘算一個,另一個便是彭城人張昭張子布。

    孫策對二人信任有加,時常留一人居守,一人隨自己從軍征討,時人美名曰“江東有二張”。

    當時雖然孫策已經打下了江東數郡,但身上並無朝廷所賜名位,吳會之地士族多有不服者。

    時天子方都許,張紘建議孫策奉使朝廷,得到朝廷的認可,授下官職以做到名正言順。

    孫策從其計,令張紘帶上貢品向朝廷稱臣納貢。

    張紘入朝後,與在朝公卿以及昔日故舊講述孫策材略絕異,平定三郡,風行草偃,加以忠敬款誠,乃心王室。

    言外之意就是孫伯符乃是漢室大大的忠臣,撫定地方,代天子管理揚州,朝廷應該賞以高官厚爵。

    當然,孫策爲什麼要攻打朝廷任命的揚州刺史劉繇、廬江太守陸康、會稽太守王朗這種尷尬話題,張紘是提都不會提的。

    當時曹操四面是敵,沒空理睬纖芥之疾的孫策,便從張紘之請,派遣使者拜孫策爲騎都尉,襲父爵烏程侯,兼任會稽太守。

    至於張紘,曹操心想這是個人才啊,給孫策用還不如給我自己用,便把他留在了許都,闢爲司空掾,舉高第,補侍御吏。

    曹操之後更打算在揚州給孫策上些眼藥,欲要任命張紘爲九江太守,張紘心想我接受了朝廷的旨意擔任九江太守,豈不是會令孫策生忌,不行不行,又上演老一套以疾固辭。

    張紘在朝的幾年裏,江東與朝廷的關係還是十分默契的,就比如孫策應了曹操之請,派兵對付昔日舊主袁術。

    曹操也投桃報李,表孫策爲討逆將軍,改封爲吳侯。

    然而雙方終究是爲了利益的表面媾和,在共同的敵人袁術病死後,情勢便發生了改變。

    當時孫策在江東連戰連勝,先後擊敗揚州刺史劉繇、丹陽太守太史慈、廬江太守劉勳,江夏太守黃祖,豫章太守華歆,簡直勢不可擋。

    曹操這才醒悟過來,原來前幾年被自己當做纖芥之疾的小子已經成爲了一頭猛虎,發出了“猘兒難與爭鋒也”的感嘆。

    此時曹操已經與袁紹交惡,不願多樹強敵,便把侄女嫁給孫策麼弟孫匡,又爲兒子曹彰求娶孫策堂兄孫賁之女,禮闢孫策兩個弟弟孫權、孫翊,命揚州刺史嚴象舉孫權爲茂才。

    這麼一通操作,自然是要告訴孫策,小朋友老老實實聽話,我很看好你,跟着我混高官厚祿少不了你的,你可千萬不要搞事情,弄得大家都不好看啊

    然而孫策是一個你給他點甜頭他就罷休的人嗎

    不,我孫伯符想要的自己會來取,不用別人的恩賜

    孫策早就看出袁曹必有一戰,且袁強而曹弱,便在江淮一帶秣兵歷馬,準備在袁曹戰事膠着的時候襲取許都,接盤漢帝。

    奈何天嫉英才,孫策打獵時候被刺客暗算,被人來了個顏面射x,而且還給射死了。

    一代英豪孫伯符死時年僅二十六歲,蓬勃向上的東吳集團蒙受了巨大的陰霾。

    好在孫策臨終前留下遺命,令未滿二十的二弟孫權繼嗣。

    孫權畢竟年輕,並無兄長的赫赫威名,十分意外地繼嗣後首先就要考慮如何守好兄長留下的家業,坐穩東吳掌舵人的位置。

    他受兄長臨終前的囑託,待張昭以師傅之禮,依舊以張昭爲將軍長史,總領幕府之事。

    有傳言說,孫策在臨終前單獨召見張昭,對他說:“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復不克捷,緩步西歸,亦無所慮。”

    這番話和劉備白帝城託孤給諸葛亮的話極爲相似,然而孫策與劉備兩位雄主的眼光都很準,都沒有錯付,張昭與諸葛亮都一心一意輔佐幼主,並無二心。

    有張昭總領政事,周瑜、程普、呂範、韓當、陳武、董襲等人爲將,朱治、虞翻、黃蓋、太史慈、甘寧等人鎮撫地方,更招延俊秀,聘求名士。

    魯肅、諸葛瑾等始爲賓客,顧雍爲會稽郡丞,步騭爲主記,是儀爲從事等等,稍稍穩定住局面。

    孫權更模仿兄長孫策之所爲,上書向朝廷稱臣納貢。

    當時袁曹正在酣戰,曹操聽聞孫策死訊心頭大定,最好自己背後不要生事,就表孫權爲討虜將軍,領會稽太守,算是承認了孫權的地位。

    但不服孫權者也大有人在,老孫家自己人裏就有孫堅兄長孫羌次子孫輔圖謀自立,孫堅幼弟孫靜長子孫暠暗中勾連曹操預謀跳槽。

    好在孫權在虞翻、張昭等人的輔弼下順利解決了老孫家內部的矛盾。

    但各地長吏將校也多有不服者,一些人暗中勾連,被孫權懲處,也有人不服孫權的管制而叛逃。

    當時有一大批叛逃至廬江郡境內,孫權移書求索,廬江太守李術竟答曰:“有德見歸,無德見叛,不應復還。”

    這李術可不是等閒人物,乃是昔日孫策的親信,當年孫策給他三千人令他守住皖地。

    李術完滿完成任務,並且在廬江招募大舉壯大力量,擁有數萬部衆,還奉孫策之命殺了曹操所署的揚州刺史嚴象,爲老孫家控制江東立了大功。

    這麼一個有功之臣公然對孫權表示鄙夷,是可忍孰不可忍。

    但孫權剛剛繼嗣,內部還不安穩,並不敢輕易對兵強馬壯的李術下手。

    且廬江位處曹操與江東勢力的交界處,孫權十分忌憚自己若攻打李術,李術會轉投曹操。

    於是乎,在江東臣僚的建言獻策下,孫權上書給曹操曰:“嚴刺史昔爲公所用,又是州舉將,而李術兇惡,輕犯漢制,殘害州司,肆其無道,宜速誅滅,以懲醜類。今欲討之,進爲國朝掃除鯨鯢,退爲舉將報塞怨仇,此天下達義,夙夜所甘心。術必懼誅,復詭說求救。明公所居,阿衡之任,海內所瞻,原敕執事,勿復聽受。”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