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三國求生手冊 >第593章 醫學分科
    聆風居的書房之內,忙完公事的元氏令陳正匆匆趕到,被僕隸領到此處等候jznzt

    或許是等候的時間有些久,陳正竟坐着打起了瞌睡,直到顏良入內都未醒來。

    也不知過了多久,陳正才睜開睡眼惺忪的雙眼,卻看到顏良已經坐在了他的對面。

    “下吏失禮了,竟不知將軍來到。”

    顏良擺擺手打斷他笑道“行之辛苦了,既要處置元氏縣務,又要肩負職方司事務,這才疲累至此。”

    說着往陳正面前遞過一個散發着熱氣的杯子道“這是蜀中販運來的蜀荼,我稱之爲茶葉,雖然入口微苦,但有回甘,且能提神醒腦,行之且試飲之。”

    陳正接過杯子拿起來抿了一口,初時覺得十分苦澀,但第二口、第三口喝下去卻覺得有一股清新之意,且熱騰騰地好似真能祛除疲勞。

    “此物果然神奇,謝將軍。”

    顏良時常與陳正打交道,早就毋須客套,直接說出來意道“此番召行之前來是想問一問你,職方司在鄴城一共有多少佈置,是否牢靠,關鍵時刻有多少人能爲我所用。”

    陳正一聽事關鄴城,立刻就打起了十二分精神,略一盤算後答道“我司在鄴城的佈置一共分三類,一類是收買的耳目,共有數十人之多,但這些人基本都不知曉究竟爲誰效力,一旦有事基本派不上用場。

    第二類人是與常山交好的官員,例如淳于瓊、田豐、辛評、審觀、沮鵠等人,此類人雖握有一定實權,然與常山終非休慼相關,若是小事尋求幫手自是無妨,若有緊急之事,則難知心意。

    第三類人是下吏親自佈置招攬的手下,有舞姬、女伎、商賈、工匠、守卒等,人數約在三四十人,此類人盡皆牢靠,可在緊急時派上用場。”

    顏良聽聞後點了點頭,說道“行之做得不錯,近來鄴城可有什麼消息麼”

    陳正答道“袁大將軍的確是病了,辛仲治、田元皓、淳于仲簡、審泰弘等見過大將軍的官員可以佐證。

    大將軍病篤後,袁大與袁三之間的繼嗣之爭愈加激烈,每次議事,分別支持兩邊的臣僚都會攻訐不休。

    下吏預料,此次正旦饗宴會是二人爭端的高峯。”

    對於知曉爭端結果的顏良對這場爭端的兩位主角不報任何希望,說道“讓他們好好爭吧,把這趟水攪得越渾越好,只消不要殃及池魚便是。你也知道正旦饗宴之事了,在饗宴之前,你要加緊在鄴城的佈置,一旦有事,要確保能有一條逃生的路線。”x

    聽顏良說得如此嚴重,陳正的表情也嚴肅了起來,說道“諾,下吏請求親自去一次鄴城進行佈置。”

    顏良道“也好,先前讓你兼領元氏令乃是我出征幽州的權宜之計,如今你便專心負責職方司之事吧,我將署功曹張廣出任元氏令來接替你。”

    陳正道“下吏正苦於事務繁多,能卸下元氏政務正合時宜。”

    顏良道“你先莫要急着前往鄴城,這幾天先將元氏事務與張廣交接一番,到臘日時我有重大事務與汝等商議。”

    “諾”

    第二天,顏良在國相府中設宴款待李當之、司馬懿等人。

    在這個年頭,若論有誰對醫學發展最重視,那就非顏良莫屬。

    華佗的青囊書是將個人的醫療經驗整理記述,尚未脫離個人筆記的範疇,而張仲景名動後世的傷寒雜病論還沒開始創作。

    且無論是華佗、張仲景還是他們的先輩,傳授醫術的方式也只是師徒口耳相傳,從形式上較爲傳統,並不利於醫療技術的大力發展。

    但顏良的手筆非常大,不僅建立神農學院改變了醫術傳授學習的方式,更在常山全境每個縣設立醫館,用公帑養醫者。

    這兩個改變不僅僅多出了大量醫道傳人,更給了這些醫道新手很多鍛鍊的機會。

    從昨日下午來到神農學院後,李當之並沒有閒下來,在張機的陪同之下視察了學院的教學,電腦端:

    視察下來的結果令李當之十分滿意,他在瞭解到學院的投入規模後感慨道“如此手筆,即便我等以前有心也無力啊”

    所以今天得知是顏良要設宴款待他,平日裏不修邊幅的李當之也好好修飾了下儀容,穿上了難得穿上的華服。

    “李神醫,久仰久仰”顏良站在郡府門口,隔開老遠看到來人便迎上致意。

    李當之連忙躬身道“老夫一介山野閒人,當不得將軍如此厚遇啊”

    顏良上前笑着托起李當之,說道“我與李神醫不過是角色不同罷了,我是兵家的將軍,而李神醫乃是醫家的高人,自然當得我的禮遇。”

    顏良都如此說了,李當之也說不出什麼話來,再度躬身一拜。

    今天是正式宴會,張春華並沒有跟來,只有司馬懿與山曜前來,而司馬芝已經提前趕到神農學院相陪。

    司馬芝連忙上前引介道“見過將軍,此爲我族弟司馬仲達,此是懷縣山伯旭。”

    顏良見司馬芝身旁站着兩個青年,一個二十出頭,一個二十六七樣子,俱都容貌俊朗衣着得體,一看就是世家子弟。

    “歡迎歡迎,在我常山有不少河內名士,稍後幾天的臘祭時常伯槐、楊季纔等人俱都會前來,到時候二君可與彼輩多加來往。”

    司馬懿與山曜見顏良貴爲一方大員,仍是對他們兩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禮謙下士,不免感到榮幸,恭恭敬敬地上前施禮。

    進入郡府正堂之中,在顏良執意要求下,李當之被請上了主座與顏良並席,而其餘人等各按尊卑長幼分坐左右。

    入座之後,顏良便拉着李當之大聊特聊醫學方面的問題。

    雖然顏良對於這個年代的醫學只是一知半解,但他畢竟有後世人的經驗,從醫學分科與李當之聊起。

    大體的意思就是說一個醫字其實包容萬千,許多醫者終其一生也不能窺全豹,很多人鑑於天賦與時間有限,什麼都想學卻都學了個囫圇。

    就比如精通診治內腑病症的並不一定精通創傷處理,精通鍼灸的在藥草方面可能就有所疏忽,擅長接骨正骨的未必會婦科、兒科。

    與其讓百姓對醫道有模糊的認識,不如將醫學細化分類,內科、外科、兒科、婦科、傷科、鍼灸、五官、藥理、養生等學科嚴格界定。

    在教授的時候,一個學醫的學生只需要掌握基本的醫理,然後再挑幾門學科專門研習,這樣就更容易培養出有用的醫學生。

    如果某個醫者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內鑽研出新的技藝,還可以帶動整個醫學技術向前不斷髮展。

    在醫館中,也根據各個種類分設科室,這樣就不會有感染了風寒卻找傷科、要看婦科卻找兒科的尷尬情況發生。

    李當之對這個說法大感興趣,贊同道“將軍所言實在令在下茅塞頓開,想吾師教導我輩時,亦是因材施教,主教我藥理,主教中陵鍼灸。而我究二十載之力也不過對藥理略有所得,於內科、外科等道略知皮毛而已。”

    顏良道“那是李神醫過謙了,神醫的皮毛亦是抵得過旁人多年鑽研,就比如樊神醫說是隻精通鍼灸之術,卻治好了不少疑難雜症,在我軍中亦處置了不少外傷患者。”

    李當之道“那都是師尊教導有方,若是師尊在此,聽聞將軍所言,亦會大爲讚歎。”

    顏良嘆道“我亦久仰華師久矣,奈何緣慳一面,前度致信邀請,卻未能得到華師的迴應。”

    李當之道“想來師尊亦不知這神農學院發展如斯,我當去信向師尊解釋,力邀其來教授學子,引領醫道發揚光大。”

    防採集自動加載失敗,點擊模式,請安裝最新版瀏覽器aoncickdividdiv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