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策行三國 >第1134章 大文章
    孫策對李儒說,弘農王是死於你的一杯鴆酒,這沒什麼好說的,不管你的良心是不是受到譴責,這都是事實,不容改變。但是弘農王的死是不是就應該由你一個人負責?這事大有商榷的餘地。

    你爲什麼要殺弘農王,是因爲你和弘農王有私仇嗎?當然不是,你是奉董卓之命。

    董卓是誰,你爲什麼要聽他的命令?他當時是相國,你是郎中令,他的命令,你不能不聽。

    相國是外朝首輔,久廢不立,董卓怎麼會變亂制度,成爲相國?其他大臣爲什麼沒站出來反對?

    好,董卓兵強,他們攔不住。那麼董卓作爲邊軍將領,他怎麼會出現在洛陽?他開始只有三千人,爲什麼卻能掌握了朝政,自詡爲天下健者的袁紹當時都幹了些什麼?

    聰明人說話就是方便,孫策幾句話一說,李儒就明白了他的意思。沒錯,弘農王是死在他的手上,但弘農王死的責任卻不能由他一個人擔着,董卓有責任,袁紹等人也有責任,而且細論起來,袁紹的責任甚至更大。袁紹燒宮殺人的時候,天子爲什麼會出現在黃河邊?袁紹派人找過他嗎,關心過他的安全嗎?如果不是董卓,天子和當時尚爲陳留王的當今天子也許當時就死了。難道袁紹不應該爲此負責?

    具體到弘農王之死這件事,李儒是最直接的罪人。但擴大眼界,弘農王之死只是大漢崩潰的一個小細節,李儒甚至連龍套都算不上。他不殺弘農王,弘農王一樣活不了。相比之下,袁紹纔是這個亂世的始作俑者,董卓是他招來的,皇宮是他燒的,弘農王被廢時也是他叔叔袁隗扶着下御座的。亂世是他的志大才疏和外勇內怯一舉造成的。如果他明智一點,董卓不會入京。如果他勇敢一點,董卓入京也掀不起風浪,該出逃的人是董卓而不是他袁紹。

    “先生,你是當事人,又在董卓身邊那麼久,知道的內情無人可及。你把這些事寫出來,是非曲直自有公論,也算是功德一件。冤有頭,債有主,我相信弘農王知道該找誰算賬。”

    李儒連連點頭,連臉上的皺紋都平復了不少。“將軍高見,佩服,佩服。”

    “先生可別這麼說,我也是旁觀者清。你呢,說白了也是良心未泯,這才一直無法原諒自己。若真是天良喪盡之人,也不會對此事耿耿於懷。”

    李儒窘迫不堪,卻不得不承認孫策說得有理。真正不能原諒他的不是別人,正是他自己。雖然依附董卓,但他畢竟是一個讀聖賢書的人,想到曾經的天子死在自己手中,揹負着弒君的惡名,他無法釋懷。

    可是和袁紹一比,我那點罪過又算得了什麼。憑什麼我要受良心的譴責,袁紹卻能得到天下人的擁戴?不行,我非揭露他的真面目不可。我遺臭萬年,也不能讓他置身事外,要臭一起臭。

    李儒暗自決心,如此這輩子只剩下一件事可做,那就是這篇文章。不完成這篇文章,死不瞑目。

    孫策最後提醒他一句:做翻案文章,不僅要邏輯清晰,更要證據充足,你寫的每一件事都必須是真的,你可以留白,讓人猜測,但你不能虛構,有意誤導,必須有理有據,不能被人抓住哪怕一點破綻。你已經是個罪人,也沒必要隱諱,有什麼寫什麼。只有如此,才能讓人信服。只有如此,你才能真正放下過去。

    李儒心領神會,滿意而去。

    送走了李儒,孫策心情大好。對這段歷史記載得比較多的史書不少,但有一個通病:著史者大多是黨人後裔,或者是黨人擁躉,大量的史料從一開始就離真相有一大段距離,董卓等人會玩刀,不會拿筆,只能由着他們潑髒水。這就像幾個地產大亨指揮幾個流氓搞強拆,最後房子拆了,百姓遭了災,流氓被抓進去了,地產大亨卻安然無恙,笑眯眯地數錢。

    真正葬送大漢的不是董卓這樣的打手流氓,而是袁家這樣的世家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