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壺關風雲 >第三十七章 抗大分校學生投身革命
    第三十七章

    抗大分校學生投身革命

    一九四〇年五月,爲儘快恢復黨組織,建立壺關縣抗日根據地,開闢敵佔區和國民黨軍佔領區的革命工作,中共壺關縣黨組織在組織上分爲兩個縣委,中共壺關縣委領導抗日民主地區黨組織工作,中共壺南縣委領導敵佔區和國民黨軍佔領區的地下鬥爭。鑑於原中共壺關縣委書記許少林已隱蔽,地委任命原壺關縣委宣傳部長陳冰之任中共壺關縣委書記,原宣傳部副部長葛一梅(河北人)任宣傳部長。中共壺南縣委書記及主要領導幹部和組織全部實行精幹隱蔽政策。

    同月,中共壺關縣委決定建立晉莊分區委,馬士吉任書記,趙銀山、王保慈、李寅虎任委員。

    在這種艱苦的環境下,各級黨組織與羣衆同甘共苦、共渡難關。夏季,形勢變得更加艱苦,日軍和國民黨軍對抗日根據地採取封鎖政策,各種物資奇缺,在十分困難的情況下,中共壺關縣委決定將所有黨政工作人員化整爲零,分散到各村、各山莊窩鋪與羣衆一道同甘共苦,共渡難關。縣委要求廣大黨員、幹部不論在任何環境中都要立足於黨的事業,處處爲羣衆着想。各級幹部羣衆化、外來幹部地方化,羣衆喫什麼、穿什麼,黨員幹部也要喫什麼、穿什麼。縣委書記陳冰之在南山區開闢工作,爲與羣衆打成一片方便工作,他努力學習當地方言。喫住與羣衆在一起,白天與羣衆一起下地幹活,晚上點松明子學習、工作。時刻體貼羣衆疾苦、與人民羣衆建立了深厚的階級感情,很快開闢了東南山區抗日根據地。

    宣傳部長葛一梅與羣衆一起上山挖野菜、開荒地、揀乾柴,與老百姓建立了親密的魚水關係。黨政幹部生活儉樸,以身作則,使人民羣衆增添了戰勝種種困難的信心和勇氣。沒有鹽喫,就在鹽鹼地上熬硝代替食鹽,沒有棉花就用羊毛做衣取暖。在艱苦的環境裏,黨員幹部處處爲人民羣衆着想,羣衆也時時愛護幹部,冒着生命危險保護幹部。崇高的共產主義信念和高度的革命自覺性,把黨員幹部和人民羣衆緊緊地團紿在一起,形成巨大的力量,渡過了重重困難。

    七月二十日,正直敵頑瘋狂時期,太南特委派侯國英同志任壺關縣長,下設四個區:一區在城北一帶,區長秦秋文;二區在晉莊、暢村一帶,區長王前;三區在盤馬池、安口一帶,區長蓋良弼;四區在東、西崇賢、洪掌一帶,區長周剛。經常住在山倉、後溝、北頭、常家池一帶;後退平順縣的佛堂嶺、寺頭和虎窯、西灣、南消溝一帶。上級把平順的十里、北莊、東西七裏、東川、南頭、東郊、徐家後、常家池、消軍嶺、白家莊、大門道、北坡、南腦、西溝等村化借爲壺關作爲壺關抗日根據地,從而壺關政府在白家莊駐了一個時期。

    二十二日,十八集團軍總司令朱德、副總司令彭德懷、副參謀長左權下達《戰役預備命令》,規定以不少於22個團的兵力,大舉破擊正太鐵路。同時要求對同蒲、平漢、津浦、北寧、德石等鐵路以及華北一些主要公路線,也部署適當兵力展開廣泛的破擊,以配合正太鐵路的破擊戰。

    八月八日,朱德、彭德懷、左權下達《戰役行動命令》,規定:晉察冀軍區破擊正太鐵路石家莊至陽泉(不含)段;第129師破擊正太鐵路陽泉(含)至榆次段;第120師破擊忻縣以北的同蒲鐵路和汾(陽)離(石)公路,並以重兵置於陽曲南北地區,阻擊日軍向正太鐵路增援。要求各部在破擊交通線的同時,相繼收復日軍佔領的一些據點。

    在這些地區和交通線上,駐有日軍3個師團全部、2個師團的各2個聯隊、5個獨立混成旅團全部、4個獨立混成旅團的各2個大隊、1個騎兵旅團的2個大隊,共20餘萬人,另有飛機150架和僞軍約15萬人。

    八路軍指揮部動員了一百多個團,在華北地區兩千多千米的戰線上,對日本侵略者發動了大規模攻擊,進行拔掉敵人靠近根據地的碉堡、據點,炸燬敵人使用的鐵路、橋樑、公路,使日軍的交通線癱瘓掀起了著名的百團大戰。

    這是自1939年冬以來,日軍以鐵路、公路爲支柱,對抗日根據地進行頻繁掃蕩,並企圖割斷太行、晉察冀等戰略區的聯繫,壓縮八路軍的作戰空間,推行所謂“以鐵路爲柱,公路爲鏈,碉堡爲鎖”的“囚籠政策”。八路軍總部決定發動交通破擊戰,重點破襲正太鐵路和同蒲路北段,給日本華北方面軍以有力打擊。

    縣子弟兵獨立營在教導員車敏的帶領下,配合主力參加了“百團大戰”,連續攻破東長井、河口等日軍據點。22日,中共壺關縣委得到來自敵佔區內線情報,獲悉日軍將要到根據地晉莊一帶“掃蕩”,便組織力量破壞了東崇賢村的木橋,並在周圍埋伏了獨立營戰士。出發“掃蕩”的日軍遭到獨立營戰士的伏擊,行動受阻,連夜逃回縣城。這一戰鬥鼓舞了根據地軍民,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

    在配合八路軍進行百團大戰的同時,根據地派在涉縣溫村學習的江平來領導各村婦女進行解放思想,掃除封建,走下炕頭,走上田間,着裝上陣,參加農業生產和“堅壁清野”的運動。同時,在平順縣候堡參加民族革命中學學習的抗日軍政大學一分校的學生趙麥玲(女、神郊村南岸上人)、王化(女)、郭芳芳(女、壺關縣晉莊人)、申儀(女、壺關縣河口人,江平的妹妹)和師丕珍(平順縣委成員,江平的未婚夫)等也來參加這次運動。

    趙麥玲是壺關縣神郊村(南岸上)人。出身在一箇中農家庭,她跟年近花甲的母親相依爲命過着僅可溫飽的生活,沒機會上學讀書,1937年與蓋良弼(神郊村人)同志結婚。一九三八年蓋良弼投身於抗日決死隊三縱隊工作。一九三九年夏季抗日軍政大學一分校轉戰到神郊村,學生們學軍事、學政治、大搞民運工作。抗大女生隊的學員,經常到趙麥玲家,講抗日救國和解放婦女的道理,也經常召開羣衆會,發動羣衆開展抗日救亡運動,由於封建家庭關係老人不願讓趙麥玲參加羣衆集會,但在抗大女學生的啓發下,終於衝破了家庭的束縛,走向社會,學習抗日高於一切,不抗日活不成的道理,面對困難當頭的嚴酷局面,使趙麥玲開始認識到,黨提出的抗日救國的主張是拯救民族危亡的主張,自己是一個青年人,應該

    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之中去。在誓死不當亡國奴的思想下,把個人的安危和民族的存亡緊密地聯繫起來,走上了抗日救亡的道路。

    一九三九年十二月,風雲突變,駐紮在壺南的國民黨頑固派,開始屠殺共產黨人,進攻抗日決死隊,鎮壓人民羣衆。黨組織爲了保存革命力量,領導跟隨駐神郊村的壺關軍政幹部學校全體人員,緊急向本縣黃花水村集結,並要求神郊方圓凡是住過抗大一分校學生的各村黨組織,要立刻把受到革命薰陶的進步人士組織起來,緊急疏散轉移,以防特務盯梢出賣。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