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大唐古武系統 >第300章 西北
      今年兩州百姓最大收穫就是魚塘的藕和種植的蔬菜。不但是家家有菜喫,而且用陶罐製作了許多醃菜,賣到其它地方,現在秋收,許多菜也在加緊製作成醃菜。

      醃菜可以說是軍隊的最愛,不但補充食鹽,而且很下飯,對於鎮守邊關的將士來說,這是最好的食物之一。

      而且醃菜賣到草原,銷路更好,價格更貴,完全可以當精鹽來賣,草原部落,那裏能種蔬菜,一點野菜,都是金貴的,何況來自千里之外的蔬菜。賣了半年,經過隴右道,吐谷渾,突厥,西域,已經把茶,醃菜,鹽納入最佳商品,而且是排在鹽的前面。

      兩州醃菜,不但大量賣到草原,而且大唐國內也賣了不少,畢竟以前食鹽緊張,有多少人捨得製作醃菜,以前的百姓都是把蔬菜曬乾,製作乾菜。所以醃菜算是很新鮮的一種食物,尤其是它的多樣性,也就是任何菜都能醃製,何況產量最大的蘿蔔,醃製出來味道非常不錯。

      不過這也賣不了多少年,畢竟這非常簡單易學,隨着大唐食鹽充足,必然家家戶戶都會自己製作。

      當然司徒長風並不在意這些,畢竟蔬菜只是改善百姓糧食多樣性,減少糧食消耗而已,況且蔬菜又不是隻能作爲醃菜。也不算兩州主打商品。

      今年兩州最大產出,還是蔗糖,司徒長風製作出來的蔗糖白如雪,細如沙,外面稱爲白糖。白糖的出現,直接讓以前那泛黃,帶苦的蔗糖,沒了銷路,價格猛跌。

      李世民更是欽點嶽州白糖爲貢品,這讓白糖在關中名聲大噪,一運到就被搶購,尤其是洛陽,長安,只要運到,就銷售一空,誰讓兩地貴族世家多呢。

      而江南世家,今年收穫頗豐,在茶葉上賺了不少,嶺南,江南,南洋的甘蔗也全被收購了。

      雖然現在船隻遠航很難,但是近海航行,還是沒有問題,尤其南洋孫家,擁有現在世界最大的船隻,只需要把甘蔗運到廣州,就能賣給簫家。因爲在廣州,有司徒長風與簫家聯手建立的作坊,製作白糖。

      這一年,世家收穫不錯,百姓也獲利,所有人都對來年更加期待,兩州百姓對都督府的擁戴也達到新的高度。

      嶽州新建官道,維修老路,已經完成第一階段,連通了朗州,荊州,鄂州,水路同樣如此,可謂做到了四通,就是通向四面;第二階段就是八達,要修建到每一條村落,至少能讓馬車,牛車通行,要不然日後出產運不出去,那就虧大了。

      因爲兩州需求巨大,這一年不但購買了大量糧食,其餘物資,肉食,也需求不少,帶動了附近的州縣,何況還有煤炭,鹽,也從各地運來,讓這一路更加繁榮。

      就在兩州忙碌過後,長安城皇宮同樣一片喜慶,經過兩年推廣,棉花終於大豐收,長孫皇后的紡織作坊,不但是遍佈長安,洛陽,而且走出了關中,近五萬婦女在爲她工作,就這樣人手都感覺不夠,無奈之下,從皇宮調出五千宮女,進入各地作坊。

      這一年長孫的棉衣賣遍了大唐,關中窮苦百姓,幾乎都收到一件由大唐皇后賞賜的薄棉衣,這不但讓朝野上下讚歎不已,而且有無數百姓爲長孫立下長生牌坊,這讓李世民夫妻大大收買了一波人心。

      不單單是棉衣,羊毛收購是各大世家,勳貴,但是毛衣製作,除了伊州,就只有長孫名下作坊,纔有那個技術,雖然也有人偷偷摸摸的製作,但是銷制技術不過關,成本就太大了,還不如不做,所以也就放棄了。

      至於李世民,單單是新增食鹽一項,就讓國庫充盈不少,何況還有煤炭,這讓他腰桿都挺直了,按照司徒長風的建議,一下在全國放開手腳弄出了幾個試點州縣。最主要的是,幾個試點州縣,傳回都是好消息,對本地發展有巨大的促進作用。

      但對李世民來說,或許最大收穫是屠龍!偌大的蛟龍頭,被運回長安,引起了巨大的轟動,而關於秦皇漢武屠龍未果的事情,更是人盡皆知。能夠做到秦皇漢武未曾做到的事情,李世民顏面大增,尤其是抵消了很大部分玄武門之變遺留下來的影響。

      當然,這只是其中之一效果,龍血浴身,李世民身體素質大增,據坊間傳聞,當今陛下夜御數位妃子,而正直的魏徵已經多次直言犯諫,要求陛下不可貪圖享樂。

      讓百姓感覺這是事實的原因,則是宮裏傳聞,有數位皇妃懷上了龍種。

      “陛下,東北匈奴已經開始內鬥,西方突厥安分守己,西域則戰亂不休,只有西北朝廷派出的人無甚進展,因爲總有一股力量在阻攔。”御書房中,房玄齡恭敬的彙報。

      “哼!”李世民原本帶笑的臉,一下就沉了下來,不由冷哼一聲。

      “陛下息怒,這都在預料之中,不過在利益誘惑之下,他們那鬆散的聯盟關係,遲早都會破烈。”消瘦的杜如晦連忙安慰道。

      “愛卿之意是加大拉攏,分化力度?”

      “不,臣以爲機會成熟了,明年陛下不妨停止收購西北的羊毛,嚴格控制食鹽,茶葉,棉花,煤炭,流入西北一帶,他們自己就會坐不住的。”杜如晦拱手解釋道。

      “克明言之有理,老臣附議!”簫瑀起身贊同。

      “簫老有何高見?”

      “回陛下,經過兩年時間,他們已經習慣了用一無是處的羊毛,換取大量物資,突然斷掉,等於讓百姓沒有了收入,自然就有怨言,何況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此乃人性。”簫瑀回答。

      “不錯,簫老分析得好,今年食鹽大量涌入,西北已經降到十五文一斤,何況棉衣,煤炭,讓西北不在寒冷,突然沒有了,百姓豈有無怨言的道理。”房玄齡接着說道。

      “可是如此一來,受苦的終究還是百姓,而這豈不是給了他們造反的理由。”宇文士及爲難的說道。

      <br /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