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良緣姐妹情 >第三卷雜文軼事(十三)古鎮遊玩
    這是商洛山陽縣漫川關山門的對聯,一看內容,就知道了漫川關地理位置的優越和重要,以及它曾經的歷史使命。關隘的顯赫和水旱碼頭商埠的興盛,帶出了漫川鎮的繁榮,歷史終於在這裏留下了鮮明的印記。特殊的地理位置,秦嶺大山便捷的交通要道,把秦楚兩地緊密的連在一起,也創造出了“朝秦暮楚的”的成語典故,使人回味無窮。

    在一個雨後風和清明,正逢星期日假期,由孫女夢甜陪同,乘坐渭南李會養導遊的旅遊大巴,遊覽了漫川關古鎮,還有一個月亮灣景區。

    漫川關精雕細琢的石門緊靠一座石山而建,石山巍峨深沉,像一位滿臉皺紋,面容帶着時代滄桑的長者,忠誠的扼守在這裏。另一邊就是碧水滔滔的靳家河,河岸石砌修整,護欄依勢建築。進門後即是首道景點,在河邊一突兀的巨石上,一棵柏樹一蒼翠濃郁,傳說八仙之一的呂洞賓在此遊歷期間,爲迊其友,巧借古柏之勢,在兩邊各修一廟,廟宇不大,精巧奇觀,形成了“一柏擔二廟”的景緻,廟內供奉的神象一爲呂祖,二爲魯班。傳說猶存,原建不再,現在看到的是,一棵孤零的柏樹,只有一座重建的小廟,還有善男信女虔誠跪敬的香火。景點前是沿河風景帶,順着山下寬闊的旅遊大道就進入了漫川古鎮。

    導遊確定了最後集合返回的時間,讓大家自由遊覽參觀,當然也根據自己愛好,順便完成填飽肚子的任務。古鎮街巷縱橫交錯,店鋪門面全部是木製窗格建築,古香古色,花紋雕刻細膩,讓人耳目一新。經營的品種,各式各樣,有日常用品,有地方特產,琳琅滿目,暇不勝數。餐館小喫攤點一個接着一個,時令水果叫賣不絕,一定會滿足“喫貨們”的口福。古鎮的建築,我問一個店鋪師傅,這是五,六年前重新修茸,仿古打造而成,過去古老的房屋建築已經不多。不過他說,往前走後面還能看到,那纔是你來漫川要看的地方。我們爺孫在此簡單用餐後,在街巷漫步流連,古鎮很大,門面雕樑畫棟的漫川中學還在這裏,欣喜這些學子們求知生活的好環境。在這裏做生意的,不光是夲地人,還有周邊各省,來自四面八方,也帶來了當地文化,使我覺得,古鎮雖居深山,卻新穎鮮亮,緊跟時代的步伐,既有山裏人的樸實,又有城裏人的潮流。

    在後面一條古街,才欣賞到了幾處古蹟景點。臨街一杆大稱,使人生出許多感慨,進入會館廣場,把人的思緒拉撤到了遙遠。廣場周邊的武昌會舘,山西大院,寄賣當鋪,騾幫會舘——雙戲樓等,都是明清時代的建築,尤其是雙戲樓,精巧細緻,木格連接,重檐翹角,結構嚴謹,屬於全國重點保護文物。一個大型算盤的雕塑,彰顯了這裏當年金融的興隆,山西大院代表了這裏交通要道上山南海北人員流動聚集的繁忙昌盛,武昌館的一副對聯:晨曦動木鐸木舌喚醒大雁塔,夕煙下漁舟漁歌唱醉黃鶴樓,更是把人引向了無限廣闊的天地空間,大雁塔古都長安國際城市的今昔,大美關中,三秦大地,乃至華夏北囯的壯麗河山;黃鶴樓映照的武漢三鎮,雄偉壯觀的長江,富饒美麗的江南中華版圖。“朝秦暮楚”,在這裏得到了感受和驗證,加深了忠於祖國,熱愛祖國的至誠情懷。

    遊覽參觀完漫川古鎮,返回坐在大巴上,透過窗簾,再看漫川關山門,頗多感慨在腦海中回味,中華民族人文地理博大,古蹟遺產深厚,現代高科技和便捷的交通雖然替代了它的功能作用,但它的遺韻內函依然豐富,挖掘整理,造福人類,使我們偉大的祖國更加繁榮昌盛。隨着大巴車的移動,對漫川關不禁。

    月亮灣是一個利用優越的地形地貌,人工打造的旅遊景區,還需進一步完善和建設,是一個休閒娛樂,保健養生的理想之地。最靚眼的是那個人造瀑布和積水而成的湖泊,雖小卻顯美麗。不過,還需精心挖掘打造,山水風光要做到遊人留戀忘返。在月亮灣遊玩,大家在河橋長廊小憩,補充營養,夕陽呈現出紅光打道回府,結束了漫川古鎮,月亮灣一日遊。

    言猶未盡,想着不枉此行,也給月亮灣留下詩章:

    潛地,民有俗語:去潛山,不要問,離山半里地。也就是說,自桐城去潛山,沿西大路走,不必問人。這陶衝街,估摸就是以這古驛爲原點,依西大路開枝散葉,盛衰起伏的吧!

    古驛陶衝,以前車來車去幾趟,但未於此駐足。今兒個城鄉公交開通,倒跑了幾趟。走走轉轉,得味。

    一日,乘公交,村部前下車。行不遠,見一人,問:老街咋走?答曰:順路走,前有一塘,問下人就行。老街破敗喲!謝過,依其指點,加快了步子,很快見一塘,二、三畝光景,有柵欄。南北向,有一道,兩旁,房顯老舊,該是老街了。信步走,見一油坊,有菜子油香氣溢出。入內雜亂,蛛網縱橫,有一二人進出,冷清。

    出,順路走。見有特色建築,不急不慢取手機來張把。行人少,關門閉戶的多。見一門,門闊,見一老婦人,滄桑滿額,面容安詳。近前,老婦善談,聽口音應不是土生土長的西鄉人。老街人少了。對喲!許多人搬城裏,去大城市了。可以爲您老人家照張?行!老臉上只有皺打皺了喂!街上可有耍的地方?少哦!你來的地方有塘,邊上早年有個大牌坊。又手指街南向二丈路地方。那也有一個,前些年,縣裏來人,問了,又沒蹤沒影了,毀了哦!再建難,要票子喲!

    有朋友閒聊時扯道:桐城古物多,遺存多,咋毀的多,打掉的多?結論是:六尺巷都拆了建,建了拆,折騰。財富往往集中在少數人手中,不由得人不眼紅、不仇視。這個產生六尺和諧的土地,人們骨子裏信奉的還是書中自有黃金屋,只重結果,少問過程喲!

    閒談會,順街走,未幾,見東向一巷,頗深。入巷,時見房頹屋塌,亂草雜樹充斥其間,有矮牆上藤羅薜荔,縱橫恣肆,更顯一副破敗相。前行,幾間低矮房,門前有果木兩株,眼見得家家鐵將軍把門,不由得不長嘆一聲:鄉下空心村,鎮子也快成空心鎮了。

    退,又上老街,南行,見些人家門戶洞開,有稀疏行人。

    行不遠,有下行緩坡。見一高大建築,六七層吧!中有門洞,上有幾金字,近前,乃“古驛綜合樓”,想必,此處乃當年官來宦去,驛馬飛馳的古陶衝驛所在吧!於此,我駐足良久。早年上趕着集郵,有一枚,上有周公題字:傳郵萬里,國脈所繫。官需民要嘛!南來北往的公文,書信,亦有火漆印記,保證來往函件,專遞專閱。

    過門洞,不遠,有河,河有擺。自思,當年驛馬飛奔,當有一橋,飛架南北,時移境遷,該是淹沒於歷史長河中了。

    橫折,西向,行百餘米,有橋,遠視近觀,結實的很。是不是叫陶衝橋,未問,不知。徜徉橋上,南行,房見稀疏,問一行人:陶衝中學咋走?其人手西指,前行,西行有路,幾里路的光景。好的!謝過,依指點,陶衝中學去。行約半里,遇一同行者,當地人。邊走邊聊,亦快意。

    見一崗,有房屋多幢,推測這房,非民居,建成,也很有年頭了。問,答曰:東向有樹處,原是小學,西向老舊房,老鄉**。

    從遠離院牆,雨水沖刷處,見斷面,總疑惑,這斷層,有名堂,不定是古遺址呢!

    上一緩坡,同行者指南向移植大樹、苗木、盆景說:別看稀稀拉拉,場子不小呢,多賣北京上海合肥,賺錢呢!這我信,桐城有民諺:告不過西鄉。不重文,不讀書,有王法年代,狀紙都不會寫,告個卵去?今兒個,沒個熟人,憑啥這大地方混!

    相談甚歡。自在。問:那邊如牆的山,啥名?五聚嶺。哦!別看不遠,到山頂,沒幾個小時你別想。那上邊好東西多着呢。中藥材,要啥有啥。你說到中學,快了。

    行不遠,有村莊。房多依路建,稀稀拉拉。要分手了。同行者指路,有大松樹的地方問下,有門進,就此別過。

    大松樹下,轉轉,樹旁有人家。談了會。校門咋走?放假了,從前門進吧。依其言,進大門。

    校園不大,有幾次擴建痕。乾淨整潔清爽。右手向,見一石,上有草書兩字,費周折,認不出。信步走,見連體讀報欄,標題多有馬,奔馬字樣。看來,我讀不出的字當是"奔馬"了。校園裏臺階不少,有一門狀雕塑,紅色,糙的很。一旁有一建造說明,讀,方知是吳曼青院士捐建的。

    轉悠會,出門,回趕。見路北向,有一標識牌:放馬場。哦!此處原爲放養驛馬的所在。好!放馬場,放出曼青院士樣的千里馬好,放出驛路飛奔不知倦的驛馬好,放出循規蹈矩的順民草民,當也不差!回到大橋,見路西有廠區模樣建築不少。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