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明末之再造天朝 >318.以小見大(求月票、推薦票,求收藏)
    越是深入瞭解了濟州島百姓的生活狀況,盧象升的心情愈發沉重。

    同樣的子民,在大明生不如死,到了濟州島卻過上了富足的生活,如果僅僅只是個例好還說,可以說是特殊情況。但是以盧象升了解的情況,來到濟州島的大明百姓基本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光是大明的百姓,就連從朝鮮、日本過來的人也過上了好日子,那麼問題只能出在統治者身上。

    這些百姓對金州軍的擁戴達到了極高的程度,可以說皇帝來了都不好使。誰讓百姓過上了好日子,百姓就擁戴誰,道理就這麼簡單。

    那些來到濟州島的朝鮮人和日本人正在以飛快的速度漢化,希望成爲真正的漢人,得到魯若麟的庇護,不用再返回自己的家鄉。他們不光是語言,就連衣着和風俗習慣也在向漢人靠攏,刻意的想要抹去自己的族羣特徵。

    隨着濟州的名聲愈發響亮,每天都有不少的漢人、朝鮮人、日本人躲開官府的管控偷渡來到濟州島,甚至催生出了一大批專門做人口販運生意的兼職商人。

    就連那些原本駐紮在大員和澳門的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荷蘭人也紛紛到濟州島定居。

    比起澳門和大員,濟州島這個開放的城市更加適合貿易和居住。更重要的是金州軍對他們並不排斥,只要遵守金州軍的法律,他們就可以自由的活動。

    這些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荷蘭人是非常有錢的,但是在澳門和大員他們即使是有錢也沒有地方花。不光是因爲當地的開發不夠,更主要的是難以獲得充沛的物資。

    但是這種擔心在濟州島就不存在了,發達的配套服務行業讓這些歐洲人真正的體會到了東方文明的魅力。喫的、喝的、玩的,應有盡有,只要有錢,生活簡直不要太舒服。

    現在還不是歐洲文明強勢的時候,他們雖然有錢,但是文明程度並不高,對東方文明他們充滿了羨慕和嚮往。可惜東亞三國對他們的接受程度很低,使得他們無法體會到東方文明的魅力。

    現在金州軍對他們敞開了懷抱,使得他們可以接觸到真正的華夏文明。

    濟州城的一切讓這些歐洲人沉醉,這座城市不但比他們的那些殖民城市更加繁榮富庶,而且更加的文明。即使是他們的祖國,也找不到一個像濟州城這樣偉大的城市。

    在他們的口中,濟州城是“東方的伊甸園”、“人間天堂”,能夠生活在這裏是一種榮幸。

    隨着歐洲人的增多,這些歐洲人開始在濟州島開設工廠,主要生產他們的拳頭產品,大炮和火槍。

    要說歐洲的火槍、火炮技術也是有自己的獨到之處的,特別是那些優秀的工匠,甚至比華夏的工匠更加出色。

    對於歐洲人在濟州島開設武器工廠,金州軍不制止,但是嚴格管控。仔細到每一條槍、每一門炮都會被記錄在案。

    這些歐洲人之所以願意接受這麼苛刻的條件,關鍵就是濟州島發達的配套產業。這裏幾乎有造槍、造炮的所有原材料和工具,甚至有些工具比在歐洲的更好。而且造出來的槍和炮也不愁賣,大部分都被金州軍採購了。

    有這樣的基礎在,爲了追求最大的利潤,這些歐洲人才會冒險將火槍和火炮廠開到濟州島。

    火槍和火炮的生產技術目前都屬於絕對的高科技,任何一個國家和勢力都不會輕易外傳的。但是無論這些歐洲人藏得再怎麼好,在金州軍的地盤上進行生產,時間長了總會有一些技術會流出來。

    金州軍的火炮廠就從這些歐洲人那裏學到了不少的技術,對金州軍的軍火生產起了很大的作用。

    當然,也許這些歐洲人留了一手,最好的技術還是在歐洲,但是魯若麟相信假以時日,金州軍的技術一定可以追上甚至趕超的。

    對於那些歐洲商人來說,與華夏貿易最頭痛的問題是華夏什麼都不要,只要銀子。造成他們的大量商品積壓無法變現,反而從美洲辛苦運來的銀子全都流進了華夏不再出來。

    如今這樣的情況大大好轉,只因爲金州軍除了出售大量的商品,還會採購各種各樣的原材料,大大增強了這些歐洲商人的利潤。

    從礦產、木材、皮革,到香料、糧食,甚至動物,金州軍都要,也使得這些歐洲人從完全的貿易逆差變得開始有了一點貿易平衡的趨勢。

    這種情況的出現令這些歐洲人大大的鬆了一口氣,終於不用每次都從遙遠的美洲運銀子過來買東西了。東南亞的一些特產就可以從華夏換來好東西,大大的增加了他們的貿易利潤。

    歐洲人並不是什麼善男信女,他們是以海盜爲榮的野蠻人。他們不止一次對繁華富庶的濟州城垂涎三尺,但是金州軍強大的海上力量迫使他們放棄了這個念頭。華夏人可不是落後的印第安人和東南亞土著,以華夏人現在的海上實力,足以將他們在東亞的勢力消滅乾淨。

    何況這些歐洲人來東亞這麼久,從來沒有遇到像濟州島這樣自由開放的城市。如果與金州軍發生戰爭,即使獲勝了,他們也不可能獲得這麼好的貿易局面。

    說到底這些歐洲人是一幫商人,只會做有利可圖的事情,所以現在他們在濟州島非常的乖巧,完全不似在其他地方那樣窮兇惡極。

    從胡貴賢家裏出來時已經是夜晚,濟州城沒有宵禁,仍舊有不少人在外面活動。

    馬路邊上出現了不少的小喫攤點,販賣着各種美食,還有一些人則賣着一些手工製作的小玩意。

    街道上每隔二三十米就會有一個鏤空的大鐵桶,裏面燃燒着木料,爲附近提供照明。

    一些比較有錢的小攤販則會在自己的攤位上掛上一盞油燈來照明。這種油燈盧象升在旅順的時候見過,鐵皮加玻璃,像一個小寶塔。燈芯在玻璃罩裏燃燒,既明亮又不怕風吹雨打,非常特別。

    照明的問題一直是個大問題,在沒有電力的情況下魯若麟只能通過原始的辦法來解決照明的問題,那就是蠟燭或者油燈。

    不過在沒有石油化工的情況下,想要獲得廉價的蠟燭是不可能的,只能用油燈。

    魯若麟記得小時候,華夏的電力供應不足,家裏就有那種玻璃製成的油燈。比起傳統的油燈,它更加省油,亮度調節更加方便,而且不怕風吹雨淋,幾乎每個家庭都會備一個。

    玻璃油燈的製作工藝並不複雜,在魯若麟的指導下很快就生產出了成熟的產品。一經推出,立馬在市場上受到了熱捧。

    雖然比起傳統的油燈,這種玻璃油燈價格要高出好幾倍,但是因爲其美觀、方便、實用的特性,依然有很多百姓願意購買。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