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明末之再造天朝 >538.蛟龍入海(求訂閱,求月票、推薦票,求收藏)
    作爲科舉制度改革的重要一環,化吏爲官的法令雖然讓一些進士、舉人官們私下裏有些非議,但是得到了衆多底層吏員們的擁護。

    說到吏,在百姓們眼中他們是官,但是在真正的官員眼裏,吏就是他們在官場中的奴僕。所有的瑣事、雜事、具體事務都是由吏們來完成的,官員自然是高高在上,制定規則、指點江山。

    因爲吏員幾乎沒有任何升遷的可能,哪怕是官場中被人歧視的九品芝麻官,對吏來說也是一道可望而不可即的天塹。絕大部分的吏終其一生都不會有當上官的機會,官吏雖然經常被放在一起說,其實完全是兩個不同的階層。

    既然再怎麼努力也不會有升遷的希望,所以吏的心思就放在了利用權力謀取利益之上。

    吏雖然不是朝廷正式在冊的官員,甚至俸祿都是由地方上發放,但是他們手中的權力並不小,特別是對那些平民百姓而言。

    而且地方官府的吏職經常被大家族長期壟斷,權力與地方勢力結合起來,想要爲非作歹簡直不要太簡單。

    加上吏員都是本鄉本土,根基深厚,而正牌官員都是外派,真鬥起來,沒有一些背景和手段,一般的官員還真不一定是吏員們的對手。

    種種情況加起來,吏員這個階層無論是在官場還是百姓中,都是被鄙視的對象,口碑極壞。

    真正的文人,讀書的目的就是考中舉人、進士做官,官場地位低下的吏員,讀書人是不屑去做的。一旦有了做吏員的經歷,基本上就是斷絕了在科舉中的前程。

    油滑如吏、奸詐如吏,在品德要求極高的讀書人眼中,別說做過吏員,就是出生吏員家庭都會受到歧視。哪怕那些世家大族其實背地裏男盜女娼,但是人家包裝得好,依然可以高高在上的歧視那些官場小吏們。

    朝廷歧視吏員,對他們貶低、限制,偏偏又離不開他們。

    沒有那些吏員,指望那些只懂得四書五經的官老爺們管理衙門、治理百姓?那簡直就是個笑話。

    所以這就是一個非常矛盾的存在。

    魯若麟因爲有來自後世的見識和眼光,自然不會輕視基層政權的建設,特別是那些數量龐大的底層吏員,能否將他們用好,直接關係到未來政權的穩定。

    這些吏員能夠長期把持地方政務,最起碼,實幹的能力是不缺的。他們缺的是希望與敬畏,所以魯若麟準備從兩個方面着手,大力度整肅吏員隊伍。

    常州府宜興縣。

    作爲安國軍最早深耕的一批州縣,安國軍在宜興縣的影響力自然不小。縣中大族經過安國軍的拉攏和打擊之後,基本上已經承認了安國軍的統治。

    如今縣中的大小事務基本都是由派駐此地的稅務司暗中把持,真正的縣衙已經成了擺設。

    通過已經深入到村寨的各個稅收小組,稅務司對基層政權的把控能力絕對不是朝廷可以比擬的。

    與欣欣向榮的稅務司相比,宜興縣衙則要冷清、荒涼得多。

    按照朝廷的規矩,宜興縣除了知縣、縣丞、主簿、典史、巡檢五人屬於朝廷官員有俸祿之外,其他的吏員以及各種雜役、奴僕等都是知縣花錢聘用的,所需錢糧都是從稅收中截留。

    現在稅收的事情衙門已經沒有辦法插手了,朝廷的俸祿也是時有時無,如果不是還有以前的底子在,知縣等人早就堅持不下去了。

    因爲斷了收入來源,知縣雖然頗有家財,也不可能用自家錢財來爲那些吏員們發工錢。加上縣衙早就無所事事,知縣乾脆就將那些吏員們全都解散了,只留下一個看門的老頭,以及一個師爺、兩個長隨,搞得縣衙裏的官比干事的人都多。

    失去了衙門的背景,加上安國軍對於爲非作歹的事情處理非常嚴格,那些世世代代在宜興縣作威作福的吏員世家徹底失去了往日的威風。

    宜興縣的知縣彭家齊正在爲自己的前程苦惱。

    作爲三榜進士,等待了幾年時間,又上下打點花費了不少人情和錢財,彭家齊才分配到宜興縣爲官。

    要知道江南地界的知縣可不是那麼容易得到的,起碼比北面的知府都要珍貴。

    彭家齊來到宜興之後,雖然沒有大肆刮地皮,但是各種潛規則下的收入依然不少,幾年下來早就回本了,還賺了不少。

    不過盯着宜興知縣位置的人可不少,彭家齊知道自己最多幹一任,下一任就不知道要被髮配到什麼地方了。

    正當他爲自己的前途發愁的時候,局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京師被攻破、南京朝廷新立、安國軍強勢接管江南,一連串的大事發生,也沒人顧得上惦記他的知縣位置了。

    等到局勢平穩之後,還是沒有人想要他的知縣位置,因爲這個時候知縣已經成了傀儡,根本撈不到什麼好處了。

    彭家齊知道大明朝估計存在不了多久了,作爲前朝舊臣,他必須早點爲自己找一條出路。一旦安國軍將他淘汰了,沒有了官員這個身份,他在新朝將會變成一個沒有什麼用處的普通人。

    彭家齊知道魯若麟對於純粹的詩書官員非常不感冒,不能幹實事的官員對安國軍來說毫無用處,甚至不如那些青樓出身的女官,哪怕你把文章寫得天花亂墜。

    當然,也不是絕對。真要是詩詞文章特別出色,安國軍還是會用的,起碼教育和文宣這塊會非常高興的接納他們。

    彭家齊自認自己的詩詞文章只是一般,所以想要體現自己的價值,只能從幹實事上想辦法。

    要說彭家齊還是有行動力的,比一般的文人和官員要強不少。

    長期處於官場的底層使得他比較務實,不像其他官員那樣放不下自己的面子。爲了自己的前程,他主動去了解安國軍的各項規定和政策,觀察學習安國軍的做事方法,積極接觸安國軍的人,從中瞭解到了很多與朝廷大爲不同的東西。

    其中最令彭家齊感興趣的就是安國軍唯纔是舉的用人標準。

    只要有才能,哪怕是流民、乞丐出身都可以身居高位,絕對沒有什麼隱形的天花板。

    而朝廷中,這樣的潛規則到處都是。

    比如非翰林不能入內閣,三榜進士能夠做到知府就是燒高香了,做到巡撫就是撞大運,身居部堂高官更是祖墳冒青煙了。

    至於舉人,能夠做到知縣或者府一級的佐貳官就不錯了,像海瑞和陳新甲這樣可以高舉廟堂的完全是異數,不能當作常例。

    有了這樣的對比,彭家齊心裏的雄心壯志也被激發起來了。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