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大明天啓帝 >第四十四章 分歧
      今日兩張已奉上,希望大家能夠支持推薦。

      林陽縣城外。

      關於如何攻打縣城,高迎祥與徐亮二人又發生了爭執。

      按照高迎祥的意思,則是先由徐亮率領自己的人馬進行攻打縣城。但是徐亮又不是傻子,自然知道先攻打縣城的人必然受到最大的阻擊傷亡嚴重。

      更何況二人本就想着喫掉對方的人馬,好增加自己的力量。一旦自己的人馬損失嚴重,很有可能被高迎祥喫得乾淨,至於自己這個領頭人爲了以絕後患,肯定是來個斬草除根以絕後患。

      更何況自己的人手本就比高迎祥少了一小半,以至於自己處處受到高迎祥的制約。

      雙方數10人分至兩撥發生對峙,一個個怒目圓睜的看着對方,至於趙德亮則是不停的在兩邊勸解。

      “高迎祥老子是瞧得起你,才讓你做這個大當家的,不要給我不時擡舉,不然的話別怪兄弟我扯其單幹”。

      此時徐亮滿臉怒意,左手指着高迎祥破口大罵。

      “二大家的千萬別動怒,要是咱們還沒有開始攻城,就自己人打起來了,豈不是讓城中的官兵笑話咱們”。

      趙德亮想盡腦海中所有詞語,想要平息徐亮的怒氣,同時心裏也在暗想二人真是爛泥扶不上牆。

      這纔剛剛起事,二人就爲此大打出手,實在是難有作爲。同時用眼神示意高迎祥此事做得有些不妥。

      高迎祥也知道自己之前的安排有些過於赤裸裸的,雖然自己心中十分想喫掉對方人馬。只是如果讓自己認錯的話,自己身爲大當家的顏面何存,所以也只能將錯就錯硬着頭皮。只能既希望趙德亮能夠勸住徐亮,同時心中暗想當攻下縣城之後,便送徐亮回老家。

      趙德亮見根本勸不住二人,只得使以誘惑。

      “大當家的二當家的,不如這樣我們將部隊分成兩部分,一部分由大當家的帶領,另一部分則由二當家您帶領,分別攻擊東南西北4個城門。同時約定誰先攻破城門,允許對方先行進城一個時辰,一個時辰之後另外一支部隊再行進城”。

      高迎祥徐亮二人在心中慢慢思索趙德亮的這個提議,至於誰先進城,那所代表的便是城中所有的財富都將是自己一個人的。畢竟大家來攻打縣城,不就是爲了搶東西。同時手底下人拿出拼命三郎的精神,更何況也能化解目前的尷尬局面,畢竟徐亮也知道憑藉自己這2000多人,很有可能攻打不下縣城。只有與高迎祥聯合,才能讓自己活下去。尤其是自己目前也不想與高迎祥鬧得太僵,最起碼是現階段。

      最終二人握手言和,徐亮帶着自己的2000多人馬和歸順自己的那些留名前往南城和北城。

      高迎祥和徐亮二人的爭執也爲城中的朱祁全帶來了一些時間,讓朱其全從容的安排人手進行守城。

      此時此時的林陽縣的城牆上佈滿了人員,只不過大部分的人全部都穿着老百姓的服裝。

      朱祁全爲了守住林陽縣,動員了全縣的青壯年和各個富商家中的僕人家丁。

      當然朱其權並不是想要保住林陽縣,而是實在不想自己慘死。

      如果陵陽縣真的被攻破,自己身爲林陽縣的縣令,肯定是難逃一死,不論是被流民殺死還是被朝廷下旨處死,對於一項想慣了榮華富貴的朱其全來說,都是一個痛苦的後果。更何況自己還剛剛納了第38華小妾。

      至於林陽縣的百姓們,也知道叛軍攻破縣城後自己是什麼下場,也許有的老百姓想着叛軍攻破縣城會對自己手下留情。至於城中的富商更加知道自己的處境,如果說朱祁全是第1個被殺的人,那麼他們便是城外叛軍的第二目標,誰讓他們有錢呢,有時候有錢也是一種罪。

      “圍三闕一”又同“圍師必闕”。是孫武在《孫子兵法軍爭篇》中列舉的用兵打仗八條原則之一。

      其中的“闕”,通“缺口”的“缺”,“缺口”之意。意思是強調包圍敵人時要虛留缺口。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四面合圍敵人,就可能促使敵軍指揮官下定拼個魚死網破的決心。

      相反,如果故意留一個缺口,就可能使敵軍指揮官在逃跑還是死戰之間搖擺不定,同時也使得敵軍士兵鬥志渙散。

      更重要的是,虛留缺口並非放任不管,而是要在敵人逃跑的必經之地預設埋伏,使敵人在倉促逃跑過程中陷入埋伏圈中。

      特別是圍困堅守城堡的敵人,一旦敵人棄城而逃,便可免去攻城之苦,在野戰戰場上徹底消滅敵軍。相比之下,與逃竄之敵作戰的難度顯然要比與死戰之敵作戰要小得多,代價也會少得多。稍微有頭腦的將領都能算過這個賬來,所以“圍師必闕”是歷代戰將常用的一個戰法。

      成吉思汗之所以能夠率領他的騎兵在東方戰場上所向披靡,無論是野戰還是摧城拔寨,幾乎攻而必克,重要原因之一,就在於他多次採用了“圍師必闕”之計,經常將守城部隊誘出城堡,消滅在廣闊而便於機動的野外戰場。

      實際上,“圍師必闕”既是一種戰法,更是一種思維方法。其核心是要求人們處理事情時要掌握分寸,留有餘地,話不要說得太滿,事不要做得太絕,給對方或矛盾產生變化的空間和時間,如果超過了一定的限度往往就會適得其反。

      同樣的,在談判桌上,有時候會因爲形勢所迫,對方在進退無路的情況下還在“負隅頑抗”,如果你繼續正面施加壓力的話,對手非常有可能會“魚死網破”“玉石俱焚”,最終導致商業談判告吹,使此前的種種努力付諸東流。要想避免這種結局,最妙的方法莫過於站在對手的立場上,曉以利害,給對方指一個能夠被其所接受的出路,並引導談判結果向着有利於自己的方向運作。

      如果是一名懂得行軍打仗的將軍,必然會懂得這個道理,但是對於高迎祥和徐亮兩個半路出家的和尚來說,根本就不曉得這個道理,直接派人把林陽縣四面全部圍起來。

      這也造成了讓負責守城的守軍和青壯年皆認爲對方是要將自己全部置於死地,反倒是激起了他們保衛林陽線的決心。

      至於大軍之中唯一讀過幾年書的趙德亮,也全然不知這些道理。

      在這個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文人時代。尤其是明朝中期以後,文重武輕的思想下造成文人看不起官兵,就算是見到官兵也只是輕視的說一句丘八,更加不屑於讀什麼兵書之類的東西。

      話說出城求援的趙班頭騎着一批行將就木的老馬,顫顫巍巍的在已經逐漸消融的爛泥堆裏艱難前行。

      中原王朝爲何無法戰勝北方的遊牧民族,最大的一個問題便是沒有戰馬。而北方的遊牧民族則是一人一馬一人數馬,來無影,去無蹤,而中原王朝多以步兵爲主,就算是有騎兵也只是裝備一些精良部隊。也許今天在這裏打了你一下,明天卻在幾百公里外的地方攻擊你的縣城。讓中原王朝的士兵忙於奔波,以至於累得精疲力盡再進行圍殲。

      雖說是一匹老馬,但卻是林陽縣唯一的一匹馬了。。

      對於身處內地的林陽縣來說,就算是這批老馬那也是縣令花重金買來的。像是平時連縣令都捨不得去騎,至於其他的普通百姓更是隻聽說過馬,卻從來未見過。

      也許是因爲從來沒有騎過馬,筋疲力盡的趙班頭看着望着近在咫尺的千戶所,趙班頭恨不得想要高歌一曲來緩解緩解自己早已經被馬背磨的鮮血淋漓的屁股,以及自己那即將麻木的雙腿。

      <br /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