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庶民帝國 >第123章 活字印刷
    ,

    當然了,如果他的學生們未來適應了萬山筆,而不願意使用其他的筆,自然也是可以的。

    有了文房四寶之後,王燁自然而然的就想起了,我國四大發明之中的另一種活字印刷術。

    現代人普遍對活字印刷術缺乏瞭解,雖然它是我國的四大發明之一,也依然如此。

    很多人都以爲,如果一個現代人將活字印刷帶回古代,那就一定會在古代引起多麼多麼巨大的反響,能夠震驚多少多少人。

    這絕對是錯誤的,因爲用活字印刷這種想法,在我國古代很早以前就有了。

    秦始皇統一全國度量衡器,陶量器上用木戳印四十字的詔書,考古學家認爲,“這是中國活字排印的開始,不過他雖已發明,未能廣泛應用。”古代的印章對活字印刷也有一定啓示作用。

    所以說,在我國古代,活字印刷確實是了不起的發明,但是卻未必能在當時引起多大的轟動。

    別人不說,光說畢昇先賢,他的事蹟就只被沈括記載在了夢溪筆談之中。沈括重點記載的還是畢昇的發明,至於畢昇本人,沈括只用了四個字“布衣畢昇”來概括。以致於,千百年來,畢昇的身份一直是個迷。

    如果沈括沒有將畢昇的發明記錄下來,我們今人甚至未必能知道畢昇先賢和他的創舉。這也就說明,他的發明並沒有在官方那裏掀起任何一點波瀾。

    有關活字印刷,今人一般不理解的另一個點就在於,畢昇的發明,在他死後的幾百年之中產生了技術迭代。

    元代之時,王禎發明了木活字,並且還發明瞭轉輪排字,這讓工匠在排字的時候更加的省時省力。

    可是,無論是畢昇的泥活字還是王禎的木活字,實際上都有不小的缺憾。別人不說,單說畢昇自己,據說他就曾經驗證過木活字的技術,最終他認爲木活字比不上泥活字,所以他最終版本的發明就是泥活字。

    到了明朝中期的時候,活字印刷的技術已經相當成熟,尤其是銅活字的出現,它完美的解決了木活字和泥活字的所有缺憾。到了那個時候,活字印刷的技術迭代已經幾乎要完成了。

    但是可惜的是,有很多人認爲,我國古代的活字印刷術並沒有完成技術迭代,而是發展到了銅活字之後就戛然而止了。

    而在世界的另一邊,有一個叫約翰內斯古騰堡的德國人,他發明了鉛活字,並將這種技術徹底的推廣開來。

    有關古騰堡的發明,是不是來自於中國的活字印刷術,這一點一直都很有爭議,至少西方學者是死不承認的。

    但是,近代的印刷術更多的受到了古騰堡印刷術的啓發,這倒確實是沒錯。這主要是因爲,我國的活字印刷術實際上並沒有普及開來。

    據現代學者的統計,我國流傳下來的古籍之中,有大約51是手抄本,而用活字印刷的古籍,在所有古籍之中卻只佔2。

    換句話說,在我國古代,雕版印刷要遠比活字印刷更加的流行,而即便是雕版印刷也比不上手抄本。

    最典型的例子,四庫全書和永樂大典這種最應該被印刷的鉅著,居然都是手抄本。

    活字印刷這種技術,究竟爲什麼沒有被普及起來有很多人都討論過。

    王燁就聽到過兩種說法,其一,就是需求不夠。古騰堡的印刷術之所以會普及開來,主要就是因爲他的印刷術催生了一個產業鏈。

    他的印刷術不僅造就了一大批印刷工廠,而且還讓大批的書商賺得盆滿鉢滿。

    而那些書商爲了維持自己的利潤,就要讓讀者不停的買書。所以,他們就去投資了一些有潛力的作家,讓他們寫書以供自己出版。

    這樣,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就形成了,正是因爲這條產業鏈,才讓他的印刷術得以不停的發展下去。

    可是這樣的產業鏈,在我國古時候自然是沒有的。所以,有人得出了結論,因爲我國古代對書籍的需求量不夠大,所以才導致我國的活字印刷術發展沒有繼續下去。

    這或許能解釋,爲什麼在我國的古籍之中,手抄本佔大多數但是卻不能解釋,爲什麼在印刷製品之中,絕大多數都是雕版印刷書

    有人給出的解釋是成本問題,王燁實際上並不是很信服這種說法。

    首先,這種觀點認爲,活字印刷術的成本實際上要遠大於雕版印刷術。

    因爲活字印刷術在排版的時候,至少需要兩名讀書識字的人,一名負責排版一名負責校對。而王燁則認爲,一個人自己排版自己校對應該也行吧

    暫且不管王燁怎麼想,那種說法還說,在我國古代的南方,有一大批文盲雕版匠,他們可能大字不識一個,但是卻能雕出完整的“四書五經”。

    因爲他們的人工成本要遠低於兩個讀書人,所以活字印刷纔沒有普及開來。

    王燁認爲這就有些想當然了,雕版和排版的工作量能一樣嗎一個文盲雕出整本論語的人工成本,或許會低於一名讀書人排出整本的論語。

    但是,這其中的時間成本和原料成本能一樣嗎時間成本還好說,因爲如果真的像之前說的,我國古代對書籍的需求量不大,這個時間成本或許不是很重要。

    但是,原料成本呢如果是雕版印刷,一個作坊的老闆,每次想印一本新書可能都要請一大批的工匠,先砍伐一片樹林再請一大批師傅雕版。

    可是,如果是活字印刷,他可能只需要一整套銅活字,再把常用字多備上一些,然後這些東西就可以傳家好幾代。

    至於讀書人,老闆自己有錢了之後,即便他不識字他的孩子應該也識字,如果他的後人足夠勤快完全可以自己排版。

    如果他的後代懶,那請兩名或者一名讀書人,未必就比請一整個“工程隊”貴吧

    不過從以上的觀點之中,王燁倒是提煉出一個想法,就是在我國古代的南方有一大批以印刷爲生的人。

    他們的背後或許就有一個足夠強大的利益團體,或許就是他們阻礙了活字印刷的進一步普及。

    這樣的事情在歷史上並不罕見,在後裝線膛槍和馬克沁重機槍剛剛出現的時候,它們也曾嚴重的不被看好,以致於被舊勢力阻擋了前進的步伐。

    就比如我們所熟知的某位中堂大人,他在見識到了馬克沁之後,雖然毫不猶豫的就山寨了馬克沁,但是卻依然固執的選用了加特林,這就算是個例子了吧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