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奮鬥在五代末 >第一百六十四章 李延慶的迷弟
    告身就是授官的憑證,一張巴掌大小的帶有魚形紋路的黃色紙片,上邊蓋有兵部或者吏部的公章,並寫有本官官階,以及爲官的準則,以此證明持有者的官階等級。

    製作和發放告身的衙門便是官告院,地處李延慶目前所在的右一廂,就在皇宮的右邊。

    李延慶在校射比試上成績優異,得到了郭榮賞賜的從八品武官官階,那麼官告院就會以此製作他的告身。

    不過這告身需要李延慶本人親自去官告院領取,而且還要交一千文的“綾紙”錢才能拿到告身,這筆錢無論誰都得出,即便是節度使和宰相也概莫能外。

    這從八品武官告身對以律科考試爲目標的李延慶來說,用處幾乎沒有。

    就算不去領取,等將來通過律科考試轉爲文官官階後,李延慶再去領一份文官告身即可。

    而且還能省一貫錢......

    不過李延慶目前不缺這點錢,而且陳王府離官告院不是很遠,順道去取一下也未嘗不可,總歸是個爲官的憑證,興許就能發揮點作用呢

    出了陳王府,李延慶打定主意,騎馬前往官告院。

    在路過一個十字路口時,拐角處突然出現了一支吹鑼打鼓的迎親隊伍。

    “今日這右一廂還有人成婚麼倒是個吉日。”李延慶下了馬,靠到了路邊,讓迎親隊伍先行過去。

    迎親隊伍的領隊,是個身着紅衣一看就很喜慶的老頭,見李延慶主動讓出路來,歡喜地迎了上來:“這位郎,見你一表人才,可否賞臉參加我家郎君的婚事”

    說着,老頭還從腰間布袋裏摸出個紅布包,李延慶只一眼就曉得是喜錢,而且分量不少,至少有個一兩百文。

    李延慶倒也不急着拒絕,就勢問道:“是哪家郎君成親吶新婦又是何家的”

    “是西華門外趙刺史家的三郎君成親,新婦則是磁州尹刺史的愛女,趙家今日可要擺上足足兩百桌喜宴呢請這位郎務必賞光赴宴。”說着,老頭便要將布包塞進李延慶手中。

    西華門外只有一個趙刺史家,那便是趙弘殷。

    李延慶笑着輕輕擺了擺手:“在下還有要事處理,今日卻是無法赴宴了,還請老丈代我祝新人新婚快樂。”

    “那便罷了。”老頭笑容不減,不留痕跡地收回布包,轉頭招呼迎親隊伍繼續前行。

    約莫過了半刻鐘,龐大的迎親隊伍才完整地從李延慶的面前行過。

    “嘖嘖,一兩百號人的迎親隊伍,光挑嫁妝的就有五十名挑夫,陪嫁的婢女也有二十號人,下了血本啊,這尹家有點東西的...”李延慶心中暗暗稱讚:

    “不過結婚的卻是趙匡義那小子,他纔多大十五吧,結婚倒也挺早,對象是磁州刺史尹延勳的女兒,倒是門當戶對......”

    默默地看着整隻迎親隊伍過完,李延慶重新上馬,趕往官告院。

    抵達官告院時,官告院的大門卻是水泄不通,擠滿了人。

    啥情況啊這官告院門口怎麼堵了這麼多人

    李延慶下馬找了個面善的年輕男子一問,才曉得,原來是朝廷新政的原因。

    郭榮兩日前下詔,凡是官階達到京官的文官,皆可舉薦一人爲“令錄”,即便是姻親近族,也是無妨,不過若是被舉薦者爲官無能或者貪贓枉法,舉主要承擔嚴重的連帶責任。

    所謂令錄,指的便是縣令和錄事參軍,都是從八品的地方選官,錄事參軍的主要職權是管理一州的賬簿和公文。

    這事情李延慶也有所耳聞,聽說是朝廷最近新設了不少縣,而且許多州的文官有空缺,而科舉每年提供的人才又很有限,故而纔出臺了這麼條新政。

    不過因爲這條新政與出身武官家李延慶無關,他就並未過多關注。

    直到今日李延慶才曉得,這條詔令已爲周朝新增了近兩百名低層文官。

    而正月十八是官告院上元節後首次辦公,這些新官員便一窩蜂地聚到官告院來取告身,造成了官告院大門的擁堵。

    李延慶既不想插隊,也不想排隊苦等,便打算回家,改日再來取告身。

    正當李延慶一腳踏上馬鐙時,身後傳來一聲略顯尖銳的男性嗓音:“你是李三衙內麼”

    李延慶聞聲扭頭,眼前卻是一名不認識,但又有些熟悉的年輕男子。

    年輕男子身着綠色官袍,兩頰有些凹陷,頜下無須,書卷氣十足。

    李延慶轉過身,上下打量了兩眼年輕男子,拱手道:“敢問這位兄臺是”

    年輕男子慌忙回禮道:“在下陶爽,曾隨叔父一道去過宋城,有幸見過衙內一面。”

    陶爽李延慶想了想,這纔想起來,這不是陶文舉那酷吏的侄子麼

    李延慶又打量了一眼陶爽,這才注意到了他身上的綠色官袍。

    這廝還當官了想來是陶文舉趁着這次新政,將他侄子舉薦上去了吧估計過些年又是一介酷吏李延慶對陶文舉這酷吏一點好感都無,恨屋及烏,連帶着對陶爽也沒有丁點好感。

    “原來是你。”李延慶臉上掛起公式化的微笑:“恭喜你爲官。”

    “在下對衙內提出的借貸與民之法十分推崇,深知此法挽救了衆多河南百姓,在下一直想當面感謝衙內,卻直到今日才得見,還請衙內受在下一拜。”說罷,陶爽彎腰就拜。

    陶爽深知叔父陶文舉的秉性,很清楚若無借貸與民之法,河南不少百姓都將慘遭叔叔的毒手。

    作爲一名儒家學子,陶爽對挽救了衆多百姓性命的“借貸與民”之法是無比的推崇。

    陶爽還聽信了叔父陶文舉的分析,認爲這借貸與民之法極有可能就是李延慶的手筆。

    而且陶爽是陶文舉在宋城一系列失敗的親歷者,他很清楚眼前這位衙內足智多謀且心憂百姓,故而對李延慶十分崇拜。

    李延慶下意識地扶起陶爽,心中卻產生了疑惑:這陶爽怎麼回事他如何知道是我提出的借貸與民難道他和陶文舉不是一類人麼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