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奮鬥李唐 >第五十七章 回憶
    虞世南聽到沈萬三的回答,非常得意外。他相信沈萬三完全沒有必要在這個事情上爲太子貼金。

    有這個判斷的人不在少數,所以聽了沈萬三的回答後,很多人都把目光轉向太子。這些人之中,有很多這幾年都見識到了太子對很多問題的獨到見解,只是沒想到五年前太子就有了這麼遠見的認識。

    虞世南則是一個例外,雖然關於太子的傳言這幾年越來越多,他也聽到一些,但是他並沒有認真的去關注過。他現在更關心自己負責的教育部,對於全李唐適齡孩子的教育質量怎麼提高,這樣類似的問題。

    本來六十多歲的他已經在家頤養天年了,作爲李世民建立李唐王朝起到非常重要作用的他,也是二十四功臣之一。只是他年事已高,而且朝廷前些年的發展也逐漸走上正軌,所以李世民體諒他的辛苦,同意了他告老還鄉,享受含飴弄孫之樂。

    而這次之所以把他又請出來,就是因爲在教育這個最重要的部門,沒有一個能鎮住場面的泰斗級人物,工作的展開將是困難重重。因爲那些真正又能力的大儒等人,對於朝廷搞得大規模公學教育是持反對意見的,因爲觸動了他們的既得利益。

    當時魏徵等人都有了各自必要的崗位,教育部實在找不出有分量的人來鎮場。於是魏徵和房玄齡建議李世民請出虞世南虞老,李世民經過思考後,親自出馬,陳訴利弊,把朝廷的想法和規劃向虞世南和盤托出。

    虞世南瞭解清楚情況之後欣然同意再次出山,他這次出山就和李世民說好了,除非他死了,否則他將負責教育問題到底。因爲他對於教育問題是非常看重的,作爲一個學識淵博的大儒,比絕大多數的人都明白,教育這個從老祖宗就開始想達到的目標,有教無類、天下大同有多難。

    這個偉大目標在以前這幾百上千年的歷史中,一直在儒家都是一個非常美好的幻想,沒有實現的可能。

    現在這個目標可能要在李唐王朝現在這個時代一定意義上的實現,這對於他們這些把教書育人作爲人生目標的儒生來說,是天大的好消息。

    所以他了解了朝廷做成這件事的可能性有多大之後,就毅然決然的同意出來做這個教育部長。

    本來李世民是想讓他來當宰相的,專門負責教育部和科技部。只是虞世南瞭解這兩個部的區別之後,毅然選擇了只做教育部門的負責人。

    他給出的理由就是,對於教書育人他很有心得,也很有自信,但是對於科學和技術則就是外行了。應該讓真正懂得那些新知識的人去負責,才能真正發揮每個部門的積極作用。

    聽說虞世南出任教育部長後,很多之前反對朝廷搞公學或者不支持的學者和大儒,都是紛紛轉變態度變爲支持新教育政策。並且以身作則,主動出山到相應的教育機構任職。

    虞世南在天下儒生心目中的地位,和孫思邈在天下大夫心中的地位差不多。兩位都是自己所在領域的泰斗級人物。區別就是學醫的人比例還是相對太少,而且他們在天下的話語權方面也不像士族那麼有權威。

    現在整個李唐天下能跟虞世南齊名或者學識不相上下的大儒還是有幾個的。七宗五姓裏就有一位,還有三位則是隱於山水之間,過着自己喜歡的隱居生活。

    現在出來相助虞世南的就有兩位,這都是真正的儒者,把傳播知識、教書育人當作己任。這兩位都是收到虞世南給他們寫的信纔出山的。

    而類似這種情況的還有很多,虞世南把自己能想到的朋友、學生等等一切他認爲有學識的人才都寫了信,希望他們也能出來爲教育事業貢獻一份力量。

    現在看來當初請虞世南出山,是李世民和朝廷做的最正確的事情。他和孫思邈都對朝廷新政的良好開局起到了巨大的積極作用。這樣泰斗級的人物還有幾位,都在各自擅長的方面起着柱石定鼎作用。

    而正是虞世南的學識和地位,導致他對於太子的瞭解並不多,只是在來到長安城之後,應李世民請求考校了一次李承乾的學問,評價也只給了優良而已。之後他都一心撲在教育部的工作上來,對於其他方面關注的很少。

    所以他並不知道朝廷現在的變革計劃,最早就是出自太子的一些建議和想法。至於李承乾在其他方面的作用,他更是不甚瞭解。

    今天沈萬三說出的這個情況,使他真正的開始從新認識這個太子殿下。因爲沈萬三請回來的那些學者,所擁有的知識面非常得廣博。雖然現在還不知道,那些人在自己所在領域到底造詣如何,但是能認識到這些學者的重要性已經非常得難得的。

    要知道沈萬三出發的時候,太子才只有九歲。看來自己對太子的認識還是很膚淺,今後要放

    多些心思在太子身上,看看他還有哪些出人意料的表現。

    虞世南問出自己的疑問之後,還有兩人也問出自己關心的問題,沈萬三都是一一作答。

    看到再沒有人詢問之後,魏徵說道:“既然都沒有什麼疑問,那我們就好好傾聽沈萬三講講他這四五年的非凡經歷吧。”

    於是接下來沈萬三開始了自己的回憶,這是他回來這麼長的時間,第一次對外人講起這些年自己的經歷。

    ......

    當初出發的時候,他們共有五位好友一起成行。每個人都帶上了很多的貨物,其中沈萬三自己帶的都是絲綢、瓷器和茶葉。還有兩個朋友和他帶的一樣,另外兩人則帶了很多各自家族的特產商品。

    除此之外,沈萬三帶的最多的就是各個方面的人員。除了押送運輸貨物的人員,他還帶了兩位文筆很好的記錄員,準備記錄自己等人這一行的所見所聞。

    還有三位農物學者,準備收集各種沒見過的辛奇農作物或者瓜果蔬菜的種子,看看回來能不能在李唐推廣種植,提供給李唐百姓更多的選擇。

    還有一位大夫,負責所有人一路上的身體健康保障。還有一位礦物探索家,收集沿途所見的各種礦物樣本或者各種探索各種礦物的分佈情況。還有一位紡織手工藝者,準備學習西域甚至更西方的紡織技藝。

    還有一位繪畫者,準備寫實性的記錄沿路所見所聞,用畫筆來表現那裏的人們的真實生活情景。

    最後一位是個善口技者,這位學習新語言的能力也非常得強,出發之時就已經學會了突厥語和西域三十六國的很多小語種語言。這位後來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所有一切都準備好之後,五支商隊就出發了,在李唐王朝境內並沒有什麼值得說的。兩個月的行程,商隊終於到達了玉門關。

    在那裏休整了兩天後,又等到了更多準備出關的商隊,以李唐商隊居多,也有一部分是西域本地的商隊回程。

    浩浩蕩蕩的商隊出關之後,沈萬三他們幾個江南人,也是第一次出關的隊伍才真正見識到什麼是百里無人煙,觸目所及僅是戈壁荒漠。

    好在路上有很多的商隊走了不只一次,大家出門在外都是彼此相互照應。可是好景不長,隨着前行,越來越多的商隊趕往了自己的目的地,隊伍裏的商隊越來越少。

    最後和沈萬三五個商隊同行的就只有一支西突厥本土的商隊了,不過也正是這個商隊給予了他們很多好的建議和重要幫助。

    因爲沈萬三自己有着很明確的目的,出發之前就和好友們說好這次的第一個目的地就是西突厥的地界,所以他們沿途經過的國家和部落他們並沒有進入交易。

    因爲這些地方去過的商隊太多了,在這些地方交易風險是小,同樣的利潤也是很少的。他們要想賺筆大的,就要冒些風險到更遠的地方去做貿易。

    所以他們最終堅持到了西突厥的地盤,然後聽取了那個商隊的建議,五個商隊開始分散,去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部落或者西突厥周邊的一些小國家進行貿易。

    因爲西突厥也是草原人的生活習俗,所以都是逐水草而居,真正固定的城池只有幾個特別大的部落或者王帳所在地纔有。

    所以五個商隊分開的時候,大家相約兩個月之後在王帳所在城池最後見面,再決定下一步的去向。同時約定只在王城等一個月時間,到時候沒來的商隊就默認是遭遇不測,其他商隊就不用等他們了,自行決定後續的行動。

    五個商隊分別從那個給予他們幫助的商隊裏僱傭了三個嚮導,之後就分別踏上了各自的貿易之路。

    沈萬三一行選了最遠的南線到西線再繞回王帳城池的路線,之所以選這個路線,沈萬三就是爲今後的下一步西行做考察。但是這個情況暫時只有沈萬三自己知道。

    商隊上路之後,一開始還是很好的,沿途路過的部落或者小的遊牧帳篷聚居地,對於他所帶去的商品都是喜愛至極,所以交易的價格也是超出沈萬三之前所預估的,利潤更是非常得可觀。

    可是當遇見一次特大暴雪之後,他才明白爲什麼到這裏貿易的商隊是這麼的少。由於他們從李唐出發的時候就已經是夏季了,經過四五個月路途上的時間,到西突厥的時候已經進入冬季。

    只是之前的好天氣和大量交易得到的超高利潤,使衆人有些忘乎所以,被金錢衝昏了頭腦,所以並沒有聽從嚮導的休整避雪建議,匆忙上路。導致遭遇暴風雪的時候,他們處在一個非常尷尬的地方,前後左右都是無依無靠。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