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超級農業強國 >第15章 養殖的工廠化管理(求收藏!求推薦票!)
    用管理工業的方法來管理養殖場,是齊政從一開始就爲養殖場確定的原則。而管理首先要面對的就是人。

    齊政對家鄉父老是有感情的,但他也知道,普通的農民是成不了新型牧農的。

    按照公司規定,養殖場員工每月能領到800元的工資——這收入在當地已經不少了,還爲他們配套建設了住房,並配備了水電、沼氣池等,喫住問題都能自己解決。村民們起初很興奮,能在離家這麼近的地方有一份穩定收入的工資,工作又不累,這樣的好事到哪裏去找?

    但他們很快就發現,要真正成爲養殖場團隊的成員,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容易。不少員工跟成叔抱怨:“養殖場的要求太高,樣樣都有標準,和我們過去自家養殖完全不一樣。”

    每個新加入的員工都要經過嚴格的培訓,成叔和謝開濟會反覆叮囑他們養殖的每一個環節,告訴他們每個月該幹什麼,提醒他們公司不光有計劃、有要求,還有監督,不定時會有統一的檢查。

    在齊政的養殖場工作,絕對不只是賣力氣那麼簡單。村民們需要不斷學習,不斷地調試,從雛苗入舍到育雛期、育成期的整個工序,每一道工序都要達到要求。

    養殖場對指導員工有足夠的耐心,但更有嚴格的標準。

    在進雛前一週要將育雛舍內的地面清掃乾淨,並用百毒殺或者燒鹼對雛舍進行全面的消毒處理;雛雞進入雞舍之後,要嚴格控制雞舍溫度,避免溫度忽高忽低;要保證雛苗24小時的光照,這樣有利於雛苗的快速成長,提高成活率;由於雛苗睡覺喜歡扎堆,爲防止扎堆壓死、悶死雛苗,要日夜值班,每隔1小時用手輕輕撥弄趕堆1次……

    放養要嚴格控制範圍,密度不能過大,要用絲網將放養區隔開,有效地提高牧草的利用率;在放牧期間,要有專人看管,要加強巡視的頻率,避免雞鴨逃跑;也可以馴養狗來巡視雞鴨羣,但馴養狗時,不得用死雞鴨、雞鴨骨頭、雞鴨內臟等喂狗,要讓雞鴨羣和狗建立良好的親和關係;野鴨長到一定大小的時候,因爲野鴨它的本性是比較野的,所以需要對它們進行堅持剪翅膀馴化,嚴格防逃……

    爲使雞鴨生態養殖,整個飼養期要限量供給配合飼料,任其自由採食,並供足清潔飲水;飼養員要穿素色衣服,杜絕外人進入場舍驚擾雞鴨羣……

    一開始,村民們完全不能適應,甚至不能理解。在他們看來,養家禽就是養家禽,多喂飼料,注意別生病就行了,哪來那麼多講究?他們不理解就很難貫徹執行,管理起來很麻煩。就連成叔起初也有一些不理解,例如齊政要堅持種牧草替代飼料的時候。

    謝開濟說:“後來事實教育了他們,現在管理起來不費力了。”

    事實是什麼?就是成果。農民是最實在的,不管你講的如何天花亂墜,他們要能看到切切實實的效果纔行,否則一切都是白費力氣。

    辛辛苦苦過了一個月,村民們眼看着雞鴨像是充了氣一般茁壯成長,關鍵還特省飼料,雖然還不知道喫起來味道如何,想也知道按照這個模式養殖成本不會高,實在是大有可爲,大有可爲啊!

    至此,員工們的士氣大爲提升,也能積極服從公司的管理了。

    齊政對老爸齊建德和成叔說過:“將工業化的生產和管理方式應用於農業畜牧業之中,必然與傳統產生衝突。工業生產只需解決人的問題,讓人適應生產的要求。而農業畜牧業天生有許多非標準化的因素。”

    “要同時解決諸多因素的相互影響,不僅要解決人員管理和激勵,提高人員素質和技術,調和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矛盾,還要顧及水、肥、陽光、溫度等自然環境的變化,更要考慮產品自身的品種、生長、養護等環節。”

    “將這些要素依時、依勢、依人、依物地科學排列,並有機結合,實則是一種藝術。在這個領域,我們都是在摸索中。”

    老爸齊建德和成叔均深以爲然。

    ……

    按照常規生態養殖,雞鴨的養殖密度均不能過高。這主要是受食物限制,畢竟在一定範圍內雞鴨們能覓食到的食物是有限的,如果靠增加飼料,又失去了生態養殖的初衷了。

    而齊政的養殖場得益於牧草的茂盛生長以及蝗蟲的養殖,同樣範圍內能爲雞鴨們提供充足的食物和運動,因此在跟成叔討論過後,決定適當增加養殖密度,並對養殖場進行擴建,增大養殖規模。

    傳統土雞養殖平均每畝林地放養200只到300只就頂天了,齊政的養殖場將達到每畝林地放養500只;倒是野鴨養殖密度差別不大,控制在每畝放養400只左右——鴨喫的總比雞要多得多。

    因此現在的養殖場已經擴建至佔地近百畝,土雞存欄2萬5千羽,野鴨存欄2萬隻,僱工超過二十人,屬於較大規模的生態養殖場了。

    當齊政每每看到在山林間、河段間覓食嬉戲的密密麻麻的雞鴨羣時,依然不免有些感慨。

    有些東西我們會天天接觸,就自以爲很瞭解它。

    但事實不見得如此。

    在食品上尤其明顯——現代工業的生產方式,跟多數人頭腦中的生產方式差別太大了,大得讓許多人不敢想象。

    比如大家最爲熟悉的雞肉和雞蛋,在許多人的頭腦中,是不是依然保留着如眼前一般的小橋流水、房前屋後,公雞母雞閒庭信步四處覓食的景象?

    大家甚至會以爲雞的主人們,能夠記住那些雞的性格特點。人與禽畜,在一定程度上是和諧相處,也許多少有着一定的情感交流。

    但事實並不是這樣的。

    在現代化的養殖中,絕對可以用冷酷、無情,甚至殘忍來形容。

    大家可能不知道,現代養殖場裏的小雞們一生下來就根據性別分了類,公雞仔們根本沒有長大的機會就被碾碎了,生存下來的母雞們也會很快被剪去了喙,然後被置身於擁擠的養殖空間中,生命中的一切活動只是喫食和喝水,盡情地長肉或者下蛋。

    在傳統的農牧中,動物是一個個鮮明的生命。而在現代養殖業中,動物們只是一個個會呼吸的生物反應器,原料是飼料和水,產品是肉、蛋和奶。

    現代養殖技術發展的目標,也就是如何選擇更合理的原料——配方更合理的飼料;設計更優良的反應器——培育飼料轉化速度更快、轉化效率更高的品種;以及優化出更合理的反應條件——譬如溫度、光照、活動時間、衛生環境等等。

    這種思路和邏輯在家禽養殖中無疑獲得了巨大的成功——肉雞和肉鴨,都能做到不超過兩斤飼料就長一斤肉;蛋雞可以在百分之九十的日子裏下蛋,而每天只需要喫一百克的飼料。相對而言不那麼成功的牛,則需要七斤以上的飼料才能長出一斤肉來。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