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我只選對的 >第428章 一羣人幹不過一個
    

    “萬家茶企,爲何利潤不及一個立頓?”

    沈鋒看着人民日報今天的標題,笑道:“連國家都忍不了了?”

    “咱們是全球最大的茶葉生產與消費國,貢獻茶葉總產量的44.7%,堪稱半壁江山。但是國內16家上市茶企中年營收過億的不過區區7家。”

    李南君道:“即使號稱“茶葉第一股”的天福茗茶,去年營收亦僅18億,尚且包括天福旗下酒店、旅遊、餐飲等收入……”

    “刨去這些之後,茶葉銷售僅爲11億,在整個茶葉市場佔比不過千分之五。領導品牌尚且如此,遑論其他,90%以上的茶企年銷售額不足500萬。”

    沈鋒搖搖頭,跟人家立頓年銷售300億的體量比起來?

    七萬茶企真不如一個立頓!

    更何況人家出身的英國還並非茶葉生產大國!

    靠的是從斯里蘭卡、印度、國內進口茶葉原料,居然變成全球僅次於可口和百事的第三大非酒精飲料品牌?

    誰也不傻,面對這樣的市場現狀,十年前就有人發現打造茶葉品牌變成當務之急。而一談到茶品牌打造,很多業內人士的觀點就變成了茶葉的推廣不能停留在色香味上,而是要通過茶文化的塑造打動消費者,感染消費者形成茶消費的習慣。

    什麼不侷限於產品的物理層面,而是通過精神和文化來塑造品牌,這本是打造品牌的標準做法。但問題是現狀往往是越講茶文化,消費者就離茶消費越遠,越發對茶品牌敬而遠之。

    說白了還是忘記打造品牌的初心。品牌的意義就在於簡化消費者的決策路徑,讓消費者方便地進行指名購買。首先就意味着一個產品選擇標準,做品牌就是要給消費者這個標準。

    比如選茶葉,首先你會看品類,喝紅茶還是綠茶,鐵觀音還是大紅袍。決定了品類再看價格,是買幾十塊一斤的,還是幾百塊一斤的。

    最後挑產品和品牌,當然價格要由產品力和品牌力支撐,否則高價變成空中樓閣,成了智商稅。

    “哎,很多人甚至連綠茶、紅茶、烏龍茶都分不清。這就導致兩個問題。”

    李南君分析道:“第一茶行業缺乏產品選擇標準,沒有一套社會通行的、消費者公認的產品參數和參考。第二缺乏清晰、透明的價格體系,沒有標準分辨產品好壞,商家當然可以隨意定價。”

    “沒有兩者支撐,當然也無法誕生消費者公認的茶葉品牌。茶葉只能基於品類出現產地品牌,如西湖龍井、安溪鐵觀音、信陽毛尖等,變成選擇茶葉的唯一標準。”

    這有點像紅酒,得益於這些年紅酒品牌的科普、影視劇的教育滲透,很多人都知道喝紅酒要用高腳杯,喝紅酒前要醒酒、要喝前搖一搖,包括紅葡萄酒配紅肉、白葡萄酒配白肉的佐餐搭配……

    聽起來挺裝逼,但爲什麼沒有成爲酒市場的主流呢?

    這不是因爲消費者沒文化,而是因爲消費者缺乏如何選購紅酒的知識,紅酒缺乏產品標準。

    你走進一間酒行,或一間超市的紅酒區,左手拿上一支幾十塊的紅酒,右手拿上一支上千塊的紅酒,怎麼區分這兩支酒的價格差別?

    既看不懂這兩支酒的產品標籤,又喝不出口味上的細微差別。

    如何選?

    紅酒基於年份、葡萄品種、酒莊來甄別產品的那一套複雜體系,對普通消費者的購買決策來說,是障礙,而不是幫助。

    消費者缺乏產品知識,缺乏產品選擇標準,才進而導致紅酒價格體系的混亂。

    所謂拉菲法國原產地一年24萬瓶,光國內一年喝掉200萬瓶!

    82年的拉菲完全淪爲一個段子。

    口岸均價十幾元的進口紅酒,國內零售幾百元,說到底不過是因爲消費者不懂罷了。

    既然不懂,又怕被收智商稅,乾脆不如不喝。

    假如我請你喫飯,我拿出一瓶2000塊的紅酒請你喝,你卻以爲它只值幾十塊,那我這2000塊豈不是白花了?

    這就是紅酒很難成爲主流社交用酒的原因所在,它缺乏一套消費者公認的價格體系和產品標準。

    你選茅臺試試!

    立頓能在全球被廣泛接受,靠的不是在好茶上做文章,而是以便利性爲核心,提供始終如一的口味和產品品質。

    消費者買立頓,就是衝着便捷的產品體驗,可以預期的口味和品質,大衆化、透明的價格體系,這就方便了消費者做出選擇和購買決策。

    國內大部分茶企一味強調茶文化,動不動就引經據典講歷史,推廣的重心放在茶葉的歷史地位和包裝上,這不僅讓消費者更加不知道如何挑選產品,而且也不易建立企業和消費者之間的信任。

    會讓消費者產生懷疑:我怎麼知道這個產品值多少錢?

    我被忽悠了嗎?

    想到這裏,沈鋒道:“其實小罐茶的思路還是對的,核心就是在簡化消費者的選擇過程。”

    “一盒產品中有多個口味組合,消費者無需糾結、研究到底要買哪種茶葉。一方面給消費者提供便捷的使用體驗,另一方面給人以精緻高端之感。”

    “再通過大規模廣告投放,提高品牌知名度,通過大師作背書產品價值,品牌知名了,價格也就立得住腳了。”

    李南君笑着點頭,不過小罐茶成功的核心還是禮品市場打法。對於送禮這件事,最重要的是什麼?

    那就是送禮者和收禮者對於禮品價值的共同認知。

    雙方都認爲這個禮品值這個錢,這個禮品才值得送對嗎?

    所以小罐茶的打法說白了還是鋪天蓋地的廣告投放,用“大師”和“小罐”托起品牌的檔次感、面子、高價,方便消費者進行選擇。

    畢竟飲料行業有句話是很中肯:既飲不強,送禮不長。

    不專注在產品本身,一味走高檔面子的路線,最後才鬧出小罐茶的大師全年無休一年炒8萬斤茶的笑話!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