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川虎 >第三百五十二章 河南大旱
    緬甸不過是英國人的外圍利益,英國人一開始就沒有打算與日軍在這裏大戰,之所以讓中國軍隊參戰,不過是想讓中國軍隊當他們的替死鬼,掩護他們進入印度,可是印度不一樣,如果印度讓日本人佔領了,那麼英國將失去巨大的利益,這是英國人所不能容忍的。英國人已沒有了在緬甸時的落魄,誓死悍衛印度。

    爲了保護印度的利益,英國人甚至劃出一定的區域讓給中國遠征軍做基地,允許中國在這裏編練新軍,這就是藍姆伽基地,而這支在印度受訓的部隊,就是中國駐印軍,中國駐印軍也是後來號稱“天下第一軍”的新一軍和“御林軍”的新六軍的源頭。

    雖然中國遠征軍在緬甸失敗,在華北的冀中一帶又進行了五一大掃蕩,給八路軍帶來了一定的損失,但是,戰術上的勝利卻遠遠沒有戰略上的失敗作用大,總體上,包括德日意在內的世界法西斯軸心國集團已經在走下坡路了。

    一是由於蘇聯潛力巨大,德國人冒失的進攻蘇聯犯了兵家大忌,縱橫數千裏的漫長補給線是他們致命的弱點,而蘇聯這個由戰鬥的民族爲主體組成的國家,又擁有頑強的意志力,強大的兵力與源源不斷的武器彈藥等後勤補充。

    另一方面,日本惹了美國這個不該惹的對手,美國可是世界頭號強國,無論是經濟實力還是軍事實力,在世界遙遙領先,美國的戰爭機器一旦開動,每五分鐘就可以造出一架戰鬥機來。

    本來美國國內的孤立主義勢力很強,美國也沒有這麼快出兵的打算,可是,日本人惹毛了美國佬,爲羅斯福總統掃清了美國參戰的所有障礙,當山姆大叔決定幹掉日本人時,日本人的命運就已經註定,世界反法西斯的戰局就已經註定。

    以至於英國首相丘吉爾和中國的蔣委員長在得知美國參戰時興奮不已,因爲他們知道,有了美國人的參戰,又有蘇聯人的反攻,德國人與日本人的失敗已經註定!

    中國在獨自抗戰了四、五個年頭之後,終於看到了勝利的希望,然而,影響到整個中國的大事卻在河消然發生。

    一九四二年,河南大旱,夏秋兩季大部絕收。大旱之後又遭遇蝗災,饑荒遍及全省110個縣,沿途餓死、病死、扒火車擠踩摔(天冷手僵從車頂上摔下來)軋和遭遇日軍轟炸而死者無數,而當時難民乘火車逃難的是極少數,多數人是徒步。

    此時隴海線鄭州以東已被日軍佔領,能通車的是洛陽以西。坐火車逃難的,充其量最多佔總人數的1/3。當時火車數量很有限,運載效率很低,大部分是運貨的,難民都是坐在貨上面。當時火車時速估計只有30公里,從洛陽到三門峽走走停停要兩天。家境稍好的,纔有可能坐上火車,多數人是徒步,一路上餓殍遍野,饑民相食慘不忍睹。

    更讓人憤怒的是,駐紮在河南的國民革命軍湯軍團卻不顧當時的老百姓死活,如往常一樣徵糧,弄的很多難民逃離河南,水旱蝗湯,成爲了河南四害,老百姓恨湯軍團入骨。

    後來,日軍進入河南,見此情景,向當地的災民發了一些軍糧救濟災民,日軍的這一舉動立即贏得了民心,老百姓奮起反抗,竟然將湯部五萬中央軍繳械,這時的中國發生了很怪異的一幕,老百姓竟然與侵略者合作幹掉了自己國家的軍隊,這種事情,也算是曠古罕見的了吧。

    爲了怕影響軍心和心心,國民政委封鎖了河南大旱的消息,當時的美國記者白修德深入災區採訪,一路歷經千難萬險,最後在幾個國民黨軍的幫助下才僥倖逃得了一條命,據他估計,河南一千萬人口,最少餓死三百萬到五百萬,而一年後國民政府統計的死亡人數只有二十多萬而已。

    其實當時的饑荒並不僅僅發生在河南,整個華北地區都遭遇了旱災。可諷刺的是,日本佔領下以僞政府統治的河北地區以及共產黨領導下的華北抗日根據地都進行了比較有效的賑災。

    共產黨當時的根據地也面臨着很嚴重的旱災,而且還併發蝗災;這個時候,共產黨組織進行了得力的賑災工作。由於共產黨本身沒有太多的資源,所以共產黨的賑災大多是政策性的,有以工代賑的特點。

    比如,面臨蝗災,中央提出了“蝗蟲能喫人,人也能喫蝗蟲”的口號,組織羣衆採取煙燻火燒等方式驅殺蝗蟲,並將蝗蟲當做食物喫,間接地緩解了糧食的不足。

    另外,當時中央接受了民主人士的建議,採取精兵簡政之策,大量削減脫產軍政幹部,組織黨員官兵進行大生產運動;

    一方面減輕羣衆的公糧負擔,另一方面加大生產自己自足。

    值得一提的是,此時的共產黨不僅要面對天災,還要面臨日軍的大掃蕩這樣的人禍;在這樣的情況下堅持下來實屬不易。

    河南是國民革命軍的地盤,共產黨對此鞭長莫及,也沒有辦法,而國民政委對旱災救援不利,造成了河南人口的大量死亡與逃亡,由於歷史上每次發生旱災,人民普遍都向較富足的陝西、貴州、湖北等地逃荒,向北逃的不多。

    不過,少數向北逃荒並進入根據地的災民都得到了較好的安置,中央對這些災民有詳細的安置政策。比如每個村安排8戶災民,根據人口構成供給足夠保證其基本生活的口糧等等。

    同樣發生的華北的旱災與蝗災,可是最終的結果卻不同,國統區一片哀鴻遍野,八路軍根據地雖然窮,卻也沒餓死人,就連日僞統治區都平安度過,這一切,讓所有識之士對國民政府極爲失望,對八路軍根據地心生嚮往。

    中國的人心與民望在不經意間已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以延安爲首的八路軍政府,成爲了中華民族的脊樑,支起了抗戰大業!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