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重生明末當皇帝 >第411章:技術成功井噴
    天啓十二年,大明北方各省雖然依舊不是那麼風調雨順,但是情況已經好得太多了。隨着這幾年不斷的建設水利工程,抗旱能力能力已經大大增強,同時農業灌溉面積已經非常大了,大部分的農業耕地的灌溉設施已經建設完畢,還有小部分土地的水利灌溉設施還在建設。

    朱由校登基這些年以來,水利設施的建設也是一大政績。灌溉設施改善之後,抗災能力已經大大增強。

    儘管天災還是經常發生,但對大明的農業影響已經不大了。北方各省抗災能力已經能夠抵禦不少天災,加上灌溉面積增加導致農業產量的增長,生產出來的農產品比過去風調雨順的年頭也不差太多。

    農業是民生第一大事,也是支撐工業發展的基礎,所以朱由校非常關心農業問題,老百姓喫不飽肚子就要造反。

    天啓十二年的夏收緊鑼密鼓的到來,如同往年一樣,朱由校把軍隊派到田間地頭幫助百姓收割莊稼,而且全部都是無償的。軍隊沒有有償服務,這是爲了確保軍隊的純潔性。

    漢皇黨宣傳的軍民一家親理論,在各種軍隊下鄉活動下得到了彰顯和傳達,軍隊不僅下鄉幫助百姓收割莊稼,還經常派軍醫下鄉給百姓看病。

    各種農用機械此時在北方各省應用極爲普遍,農機制造廠此時已經研製出了不少農業機械,雖然說在沒有小型化動力的時代,這些農業機械效率不可能如同後世那麼高,但生產力還是有長足的進步,從土地中解放出了大量勞動力。

    農業生產成本也因此降低。

    另一方面朱由校這些年培養了不少農業技術人員,北方各省改革之後,每個州縣都成立了農業局,農業局下面又設立了農業站,派了大量技術人員下鄉指導農業生產,施肥技術也發展比較迅速。

    農家有機肥技術已經掌握得比較透徹。並且大規模推廣開了。不過隨着圈地運動的展開,農村勞動力的減少,農家肥施用技術在一些地方也有點力不從心了。畢竟農家肥重量太大,運輸麻煩。而且下肥工作量也比較大。

    氮磷鉀對植物的作用已經確定,化肥的生產也在天啓十二年納入了重點研發項目。在蒸汽機和鐵路的出現後,化肥的生產、運輸成本都有所降低,如同水泥一樣,已經有了大規模商業化的可能。

    至於殺蟲劑和除草劑那玩意。倒是研發出來了。大明的化工產業發展倒是比較迅速,搞出殺蟲劑和除草劑倒是問題不大。不過朱由校並沒有將殺蟲劑殺蟲劑批准進入農業領域,只是用殺蟲劑成立了一支滅蝗部隊。

    這支滅蝗部隊在天啓十二年的人員已經擴充到了一萬多人,只要哪裏發現蝗災,馬上奔赴受災地區展開滅蝗。而除草劑也是官方在建設活動中,需要除草的時候才進行施用。

    殺蟲劑和除草劑的市場化用途其餘一概沒有,殺蟲劑和除草劑對生態破壞比較大,而且生產出來的農產品吃了不健康,雖然對農業生產力有較大的提高,同樣也讓人自食其果。

    殺蟲劑和除草劑不僅是對陸地。對河流生態系統也有危害。在殺死害蟲和雜草的同時,也把益蟲給殺死了。

    所以在農業上此時大明堅持生物防治,只在大規模蟲災發生的時候再用殺蟲劑,以及農業之外的活動使用除草劑。

    至於化肥就肯定要用的了,不然農業生產力太低。化肥必然也會引起生態問題,在雨水的沖刷之下,會導致水體營養過剩,水藻大量滋生等問題,這是不可避免的。

    這一年的夏收,北方冬小麥產量增長不少。而冬小麥種植面積卻是小幅度下降,主要還是得益於水利灌溉設施的建設,讓大量的旱地變成了水澆地,產量那是成本的往上躥。

    皇家科技學院農業系和農業局一起搞出來的農業試驗區。則在大規模的對農作物的嫁接、雜交等技術進行研究,朱由校提出的抗倒伏小麥品種的培育在天啓十二年也有了階段性的突破。

    皇家學院培育種植的一百畝抗倒伏冬小麥,在天啓十二年成功的長出了小麥,畝產直接突破了500公斤,相當於是五石的產量,過去上好的水澆地。在精心照料、風調雨順的情況下,最高也只有兩石多的產量。

    抗倒伏小麥直接把產量提高了一倍,祕訣在於……播種密度也提高了一倍多,所以畝產提高了。

    這年頭的小麥抗倒伏能力比較差,所以播種密度比較低,種得太密小麥就會被風吹倒。

    抗倒伏小麥能夠將種植密度提高,小麥畝產自然也就提高了。

    這片小麥之所以畝產達到了500公斤,首先是氣候比較合適,另外也用上了剛化肥,所以產量纔會有飛躍性的提高。

    如果是地方農民來種,估計產量也就是兩三百公斤。如果是專業一些農業公司,畝產也不會提高太多,因爲農業公司更講究的是用工效率,精耕細作的模式隨着對外擴張的原因,耕地資源的增加,精耕細作越來越沒市場了。

    是一個勞動力耕作30畝,每畝小麥產量500公斤划算,還是一個勞動力耕作100畝,畝產250公斤划算?

    對於農業公司來說,顯然是後者比較划算,因爲糧食什麼地方都能種,土地現在越來越多了。

    抗倒伏小麥的出現,讓朱由校非常高興,儘管試驗田畝產500公斤的產量在後世來說,完全就是撲街品種,後世的試驗田小麥畝產通常都有七八百公斤,但在這個年代,畝產500公斤已經非常逆天了,當即下旨嘉獎、賞賜。

    “皇上,根據農業部上報。除了小麥之外,玉米新品種也長勢良好,畝產也將比較高。”錢國興對朱由校彙報道,朱由校欣喜的說道:“讓農業部等產量出來馬上上報,不需弄虛作假。”

    他可不想看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的奇葩數據。

    &nbs

    p;  成立農業部和試驗田。通過國家的力量來培育優良作物品種和家畜品種,顯然效果是非常明顯的。

    因爲過去沒有什麼朝代這麼專業的做過,民間種植的農作物品種普遍存在產量不高的問題。即便有優良品種出現,很多時候也沒有推廣開。或者乾脆被埋沒了,沒人發現莊稼地裏那麼幾株比較特別的,更沒有把野生品種採集到實驗基地進行雜交、嫁接之類的。

    所以大明農業部成立之後,在掌握了雜交、嫁接技術後,馬上就形成了一場高產農作物品種大量出現的巨大變革。

    在沒有官方力量的主導下。單純靠民間個別突然異想天開而付諸行動的人才,發展速度比較緩慢的,同時即便是取得了突破,推廣速度也比較慢。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