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十國帝王 >章五十 契丹勢盛何以制 將軍白頭待後人
    (第一章。)

    和王彥章攻克德勝南城的軍報,一起送到興唐府的,還有契丹南侵的緊急軍情,作爲幽州盧龍節度使爲大唐坐鎮北方的李存審,不得不結束他在興唐府養傷的日子,回到幽州主持軍事,抵禦契丹侵擾。

    “學生聽說草原民族南侵,多喜歡選擇秋高馬肥的時節,如今只是春夏之期,契丹爲何會選擇在這個時候南下?”在李存審的東書房,前來拜見兼送行的李從璟問出了自己的疑惑。

    看着這個相識未久,但卻令自己很滿意的學生,李存審道:“尋常時候自然是如此,但是如今不同了,你可知現如今的草原局勢?”

    “學生只知道前些年耶律阿保機統一了漠北草原,其餘卻是知之不詳。”李從璟沒有妄加推測,而是虛心求教,“草原如何,耶律阿保機如何,還請老師指點。”

    李存審整理了一下思路,爲李從璟娓娓道來:“先說草原。唐朝初年,草原上突厥最爲強大,當時與太宗皇帝在長安城外簽訂白馬之盟的頡利可汗,便是突厥的一代雄主,之後頡利可汗爲太宗皇帝所敗,突厥也隨之分裂,始有回鶻、奚、契丹相繼稱盛的局面。”

    白馬之盟李從璟是知曉的,當時李世民初登大寶,中原因爲連年征戰而國力凋敝,頡利可汗和突利可汗多次合兵數十萬南下,竟然被他們打到了渭水河畔,李世民忍辱負重,爲與突厥罷兵,與頡利可汗在渭水便橋上殺白馬爲盟,給了許多金銀財貨,才讓突厥退兵。

    之後李世民奮發圖強,厲兵秣馬積蓄實力,終於出兵深入草原,蕩平頡利與突利,這纔有後來李世民“天可汗”的榮耀。說起來,這也是一段如勾踐一般,臥薪嚐膽最終報仇雪恨的故事。

    李存審繼續道:“契丹本是鮮卑族一支,散居潢河兩岸,趁唐室衰微之際,行亂臣賊子之事,東征西伐,遂成北方強國。其國分八部,每部各有酋長,並公推一人爲領袖,耶律阿保機成爲八部首領之後,經常南侵,攻陷城邑,擄走中原百姓,迫使他們闢土墾田,由是人口劇增,國力日盛,遂成北方大患。”

    聽到這裏李從璟暗自點頭,看來這個耶律阿保機確實是個人才。其實這天下任何成大事者,都是先積蓄實力,有了人有了錢糧之後,才能爭雄天下,成一代雄主。

    “如果說僅僅是這樣,契丹雖爲大患,卻也不足以能撼動我九州河山。從璟,我且問你,若你是耶律阿保機,到了這個時候,接下來你會怎麼做?”李存審望着自己的得意門生,問出了這個問題。

    李從璟方纔也在思索,若僅是如此,契丹強則強矣,但日後要侵入中原,助石敬瑭滅後唐,又在石敬瑭死後輕而易舉滅後晉,卻還是力有不足,就更別說面對日後宋太宗北伐的久戰強兵,都能次次大勝了。

    李從璟想了想,試探着道:“觀阿保機的行爲,此人應該野心極大,契丹八部,他應該是想統一他們,做真正的主人的,但那時他雖勢力日盛,卻還不足以攻伐其他八部。況且阿保機勢力漸大,容易引起八部忌憚,受到聯合打壓排擠,以學生之見,接下來,阿保機當擺脫這種困境,去積蓄實力,以圖來日。”

    說到這,李從璟內心嘆息,阿保機當時的處境,和他現在何其相似?

    “你說的分毫不差。”李存審向李從璟投去讚賞的目光,繼續爲他解說,“阿保機做契丹八部統領時,用權勢之便,鑄造了一座漢城,效仿我幽州制度,整治城郭,立官置吏,井井有條。在八部酋長不滿之時,他主動提出不再統轄各部,只統領漢城,自成一部。如此,八部酋長自然答應。也因此,阿保機得以擺脫束縛,在漢城練兵造械,並以漢城爲根據,四處略地,實力一復一日膨脹了。”

    李從璟越聽越心寒,這個阿保機,真是深得建立霸業之道的精髓啊。

    只不過既然阿保機能這樣做,並終成霸業,百戰軍要成事,是否也可以借鑑這樣一條路?

    見李存審看來,李從璟接話道:“到了這個時候,當阿保機實力漸漸超過八部酋長,他便要對這八部開刀了。”

    李存審點點頭,嘆道“確實如此”,懷着複雜的心情道:“阿保機決定對八部動手後,以漢城的鹽、鐵供給八部,並對他們說‘今我有鹽池,爲諸部供應食鹽,諸部得了鹽,難道不知有鹽主,爲何不來謝我?’八部酋長於是帶牛、酒等物,與阿保機鹽池相見,以作酬謝……最後,酒宴之上,阿保機殺盡八部酋長,並派遣早就集結好的大軍,攻打八部。八部不敵,阿保機遂成契丹國主,漠北草原,至此盡入阿保機之手。”

    李存審說完,師徒倆相視嘆息,竟然一時無言。

    李存審嘆息是爲九州憂慮,李從璟除此之外,也在爲阿保機的霸業之路感嘆,心道:大丈夫

    ,當如此。

    “從此之後,阿保機屢犯邊境,攻城掠地,搶奪人口糧食物資,無一時消停。雖有陛下連番北伐,擊敗契丹大軍,卻無法從根本上消除契丹威脅,這纔有幽州邊地連綿不息的烽火啊!”末了,李存審仰天長嘆,十分憂慮。

    “可惜啊可惜,如今老夫已是六十有一,一身傷病,不堪征伐。若得年輕二十年,老夫必定提大唐雄師十萬,效仿藥師,深入草原,與契丹大戰三百合,爲大唐平定邊患!”最後,李存審咬牙憤然,說出這樣一番話,他乾涸的眼眶都已溼潤,放在膝上的雙手緊握成拳,神色久久不能平靜。

    陽光灑在這位老將軍身上,照亮了他全身,卻照不亮他晚年的夙願。

    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美人白頭,英雄遲暮,最難消受。

    李存審,原名符存審,因作戰驍勇,戰功卓著,被李克用賜姓爲李。李,唐室國姓。他一身征伐,與梁交戰,數敗朱溫,之後又坐鎮幽州,爲九州百姓驅逐契丹,戎馬一生,未嘗一敗,與周德威齊名。

    他是一介武夫,他是大唐軍神。

    如今,他老了,俗病纏身,面對阿保機這樣能讓他熱血沸騰的對手,他卻已無法縱馬奔馳,提長槊與之爭雄。

    幽州,北荒之地,長年苦寒,契丹南下首當其衝之所在。那裏,平地起孤城,大漠草葉青,他身着他穿了一生的鎧甲,拖着他佈滿老人斑的殘軀,站在城頭,面對契丹十萬雄師,手裏緊緊攥着已緊握一生的長刀。

    邊地狼煙,無數生靈在刀槍下塗炭。

    他想殺出城去,將那十萬契丹趕出長城。但他做不到,因爲他已經老了。他佇立在城頭,如一柄長槍死死釘在那裏,他能做到的,只有不後退一分一毫。

    他說,若是年輕二十年,他定要親率王師,殺入草原,還這裏一份安寧。

    他老了,但他依然戰鬥在這裏。他不知道他的戰爭何時會結束,或許,直到他嚥氣的那一刻。但即便是到了那一刻,他也會向北望着草原。

    北伐,北伐,北伐……

    …………………………

    略微收拾一番情緒,李存審感嘆道:“人老了,就是感慨多,總有些情感把持不住,哎,看來不服老不行嘍,年輕的時候,老夫可不會如此。”

    “老師爲國征戰一生,勞苦功高,心繫黎民,學生敬佩之至。老驥伏櫪,志在千里,老師志平契丹,安定邊境之心,令學生肅然起敬。”李從璟抱拳誠懇道。

    李存審擺擺手,“老夫年輕時,心裏頭可沒裝下多少黎民百姓,只不過想建功立業罷了,就如那王鐵槍所說,豹死留皮人死留名。不過年紀大了,許多事也就看得更清楚了些,或許是見過的事多了,才知道什麼是最重要的,這心裏頭,才真正知道爲國爲民是何物。”

    李從璟聞言默然,平心而論,他的心態正如李存審所言之年輕時,他今日所作所爲,也不過是爲求建功立業罷了,爲國爲民,不是沒有想過,總覺得那些東西太虛無了些,而且沒有實力,也實在顧及不到。

    李存審好似看出了李從璟的心思,也沒有介意,而是微笑問他:“老夫曾聽聞,你說過這樣一句話:若能一朝得勢,必北上幽雲,馬踏草原,破契丹數十年之勢,不使其有貽害中原之機。可是如此?”

    李從璟點頭,這話是他在進攻懷州時說過的,卻是不知怎麼傳到了李存審耳中。

    他這時道:“自古以來,中原大地與北方遊牧民族之間的戰爭便沒有停歇過,秦漢匈奴,兩晉五胡,隋唐突厥,其害莫不甚大,以至於有塗炭中原之象。從璟不才,每每思之,莫不痛心疾首,不能自已。如今中原連年混戰,九州支離破碎,民不能統一,國不能舉力,而契丹日漸壯大,有如日中天之勢,假以時日,兩方軍爭結果如何實在是不敢想象。爲保我中原在此緊要關頭,不被契丹趁機劫掠,以至亂象更甚,從璟始有此言。”

    李存審頷首,眼有欣慰之意,道:“如今老夫即將北歸,在老夫的學生中,與你相處時日最短,但無論是你的志向還是才能,莫不是出類拔萃。老夫老則老矣,無力討伐草原,但若有年輕一輩爲後繼之力,老夫死則死矣,有何憂心?”

    說到這,李存審目光炯炯看着李從璟,正色問道:“若有機遇,你果真願北上幽雲,爲九州擊契丹?”

    李從璟肅然道:“學生願往。”

    “哈哈!”李存審大笑,笑罷,以嚴肅到有些神聖的語氣道:“從璟,老夫在幽州相候,希望有生之年,能見你橫刀立馬,出師草原!”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