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春秋小領主 >第五十一章 打你沒商量
    第五十一章 打你沒商量

    韓起也不知道這個楚國發音,他想了想,輕輕搖了搖頭,恰在此時,韓氏家將們過來報告隊伍已經組織好,韓起拍拍趙武的肩,建議:“剛纔你趕到的時候,塵土大揚,估計國君已經知道了,你速去我父親的營帳,聽我父親的安排,我出去替你接人。”

    趙武連忙告辭並趕往韓厥的營帳,韓起則帶着三千私兵奔出了下軍營寨,在武清、武連等人的引領下摸向了囚禁楚國俘虜的山坳。

    趙武趕到韓厥營帳後,韓厥照例問候一番,方纔吩咐:“你先去國君的營帳獻俘,當初你追擊楚軍,我已經向國君彙報了,剛纔國君來了,要求你獻俘……這三天發生了很多事,你先去國君的營帳,等你回來再來我這裏,我跟你交代一下。”

    “一個標準師的俘虜啊”,趙武得意的炫耀:“全是身強力壯的勞動力,韓伯,等我回來,一定分你一些戰俘……”

    韓厥憂慮的搖搖頭,趙武沒注意韓厥的神態,興沖沖的押着他的俘虜進入中軍營寨,他走到半路又停住腳步,轉身,看到坐在車轅下的一名魏家武士。他百無聊賴地坐在車轅下,神色悠閒,彷彿在等待什麼。

    身邊有人輕聲解釋:“這位是養由基的‘質’。”

    這位武士就是魏家交給養由基的“質”,以此保證自己退出戰鬥。

    趙武納悶地反問那位好事者:“君上沒有釋放他?”

    “沒有,君上入營的時候,看了他一眼,接着繞過他繼續前進。”

    “養由基撤走的時候,怎麼沒有帶上他?”

    “大概是太慌亂了吧-楚軍丟棄了大部分戰車,所有的帳篷都沒有收,可能怕我軍發覺,所以走得慌亂,沒能帶走他?”

    “魏傢什麼意思?”

    那位好事者笑了:“我就是魏家人,我是魏氏的‘絳(魏絳)’,魏相是我哥,現在魏氏他當家,他馬上會來。”

    魏家交出的“質”,按戰爭神聖約定——也就是潛規則——只有兩個人有權釋放這名“質”。一個是養由基,這名“質”屬於他,他釋放“質”意味着他承認對方遵守了“偃旗”協定,魏家果然沒有一兵一卒出現在後續的戰鬥中。

    另一位有權釋放“質”的是本國國君,他釋放“質”意思是說:我尊重戰爭約定,沒有強迫退出戰鬥的人重新回到戰場。然而,這種釋放不是毫無代價的,這名“質”屬於養由基,晉國國君釋放了,就必須對養由基做出賠償——禮貌上要派出使者通知對方一聲,並送點小禮物。

    國君走過這名“質”時,只稍稍停了一下腳步,沒有釋放的意思。這意味着:沒有養由基的命令,這名“質”只能繼續坐在車轅下——除非……

    魏相出現了,他一身喪服,肅穆地走到這名“質”前,衝對方鞠躬,後者坐着沒有起身,只低頭回禮。魏相抽出佩劍,做出“奉劍”動作,對方微笑着挺起胸,魏相再度鞠躬,而後恭敬地將劍刺進對方胸膛。

    血流了一地。

    魏相的劍似乎刺穿了對方的肺,後者呼嚕呼嚕地喘着氣,臉上帶着微笑,自始至終他沒有一聲呼疼,直至血液流乾,倒地。

    魏相再度鞠躬,起身下令:“用一輛兵車,五名美姬殉葬。”

    魏家的舉動告訴別人:養由基的“質”我們沒有冒犯,爲了解脫他的痛苦,我們埋葬了他,並用豐厚的禮物殉葬。養由基想找他的“質”,那人還在原地,他堅守住了魏氏的信譽,只要養由基在原地挖一下,就可以取回自己的“質”。

    幾名魏氏私兵走上前來,開始在原地挖坑,另有幾位私兵牽着幾名女奴走來……趙武不忍心看下去,他連忙邁動腳步,走進國君的帳篷。

    國君身邊圍着一羣嬖人,他們輕聲笑着,評價着趙武的收穫,趙武擡起頭來,第一次近距離正面打量這位國君,發現這位國君的年紀比他大不了多少,也就是二十多歲,不到三十歲的模樣,趙武鞠躬,神情驕傲地向國君“獻俘”。

    當時,國君身邊圍着一羣嬖人,他們輕聲笑着,評價着趙武的收穫,趙武擡起頭來,第一次近距離正面打量這位國君,發現這位國君的年紀比他大不了多少,也就是二十多歲。

    “很好,武子敢於單身追敵,竟顯我晉國之勇,真不錯啊,俘虜三千二百一十一人,我收下了。武子,我軍明日啓程,你纔回來,辛苦了,請休息一下吧”,晉國國君微笑的誇獎了趙武一番,而後起身,在一羣嬖人的簇擁下走入帳後。

    “完了?這就完了?”,趙武孤零零的站在國君的軍帳中央,不由自主的脫口大聲問:“我的一個標準師啊?”

    長魚矯走在最後,他同情地看了趙武一眼,輕輕的搖了搖頭,但他沒有開口,反而立刻追逐國君而去。

    趙武站在原地發了半天呆,左右也沒有一個過來安慰他的人,他疑惑的走出大帳,站在帳門口準備尋找國君的人,眼角瞥見荀偃在一處軍帳口衝他招手,趙武鬱悶的走到荀偃身邊,不自覺的反問:“這就完了,我獻上了一個整編師的戰俘,國君收下了。”

    荀偃笑了:“君上不止收下了你一個人的獻俘,所有人的獻俘他都收了。”

    趙武心裏稍稍好受了一點,原來國君的行爲不是針對他一人,馬上,他又問:“獻俘,不是應該在太廟舉行嗎?怎麼在鄢陵的楚營就開始獻俘了?除了我,還有誰?”

    荀偃招呼趙武進他的營帳,微笑着回答:“原先郤至獻俘的最多,現在你超過他了。除了你倆,其他人應該沒有什麼大的收穫:魏家兵中途撤出戰鬥,有收穫也要吐出去;元帥、副元帥的欒家兵、范家兵攻擊楚軍前茅,傷亡慘重,也沒有什麼大的收穫。我軍受到魏氏的拖累,也沒什麼大動作。只有右路軍的郤至與左路軍的韓起有獻俘,國君收下了。”

    趙武心疼的都坐不穩了,他詢問:“那麼我的賞賜會是哪裏呢?”

    封建社會,一個鮮明的特徵就是:權利和義務是相等的。

    在伸張權力的時候,必須履行義務。

    在這種制度下,國君需要發動對外戰爭,他下達了召集的命令,封建領主攜帶自己武裝起來的私兵響應國君的號召,自備糧草參加這場戰爭——國君的召集令申明瞭他的權力,封建領主的參戰履行了自己的義務。

    但這場戰爭勝利之後,國王向臣服的國家收取的是“徵”,這項稅收是交納給國君本人的,而參加的封建領主撈不到任何好處,還有可能蒙受巨大的損失。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