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瓷

    故宮藏元青花纏枝牡丹紋罐

    元青花瓷開闢了由素瓷向彩瓷過渡的新時代,其富麗雄渾、畫風豪放,繪畫層次繁多,與中華民族傳統的審美情趣大相徑庭,實在是中國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同時也使景德鎮一躍成爲中世紀世界制瓷業的中心。

    目錄

    元青花瓷概述

    元青花瓷的胎體

    元青花瓷的釉層

    元青花瓷的青料

    元青花瓷的造型

    元青花瓷的紋飾

    元青花瓷的款識

    元青花瓷的官窯器和民窯器

    元青花瓷的鑑別要點

    元青花瓷的仿品特徵

    元青花瓷概述

    元青花瓷的胎體

    元青花瓷的釉層

    元青花瓷的青料

    元青花瓷的造型

    元青花瓷的紋飾

    元青花瓷的款識

    元青花瓷的官窯器和民窯器

    元青花瓷的鑑別要點

    元青花瓷的仿品特徵

    元青花瓷概述

    元青花雲龍紋梅瓶

    元代隨着國內外貿易的發展需要,中國瓷業較宋代又有更大的進步,景德鎮窯成功的燒製出青花瓷器。青花瓷的普遍出現和趨於成熟,產銷興旺,元人蔣祁著《陶計略》(記元代景德鎮瓷業情況的唯一書籍)中記述:“窯火既歇,商爭取售,而上者擇焉,謂之撿窯。交易之際,牙儈主之……,運器入河,肩夫執券,次第件具,以憑商籌,謂之非子。”

    元青花瓷以景德鎮爲代表,其製作精美而傳世極少,故而異常珍貴,根據時間大致分爲延祐期、至正期和元末期三個階段,其中又以“至正型”爲最佳。

    元青花瓷開闢了由素瓷向彩瓷過渡的新時代,其富麗雄渾、畫風豪放,繪畫層次繁多,與中華民族傳統的審美情趣大相徑庭,實在是中國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同時也使景德鎮一躍成爲中世紀世界制瓷業的中心。

    元青花瓷的胎體

    元青花八卦紋筒形香爐

    景德鎮瓷用料有一個漸變的過程。唐五代時,瓷胎由單一的瓷石構成,宋末元初起,發明了瓷石摻合高嶺土的二元配方,有些原料中高嶺土達20%。二元配方使瓷胎中三氧化二鋁(al2o3)的含量得以提高,這樣能最大限度地減少瓷胎在高溫條件下的變形,保證了大件器物的製造,同時提高了燒製溫度,使瓷化程度增加。在此基礎上,景德鎮燒出了體型巨大的青花器,有直徑近60釐米的大盤和高達70釐米的大瓶。

    元代青花瓷的制瓷原料就採用了瓷土加高嶺土的“二元配方”。其胎料主要有兩類:一類用進口青花瓷,胎骨較白,稍含灰,手感沉重,緻密堅硬;另一類用國產土青料,胎骨灰白,胎體手感輕。元末有些青花小器胎色土黃,較粗松,用國產青料。

    從元大件器物底部或殘器斷面,可觀察到其胎色不夠潔白,胎質較粗並有細小的氣孔(或稱砂眼)。元青花瓷雖然胎內增加了氧化鋁的成分,提高了燒成溫度,但是瓷化程度還是不如清代瓷器胎體細膩。元瓷製作時胎泥淘煉不夠精細,多數器物底部露胎不施釉,採用墊砂支燒方法,燒成後即形成所謂的砂底。砂底的邊緣常出現粘砂或鐵質斑點,少量器物由於胎土內含有鐵質,在器物露胎部位經燒結呈氧化鐵紅色,俗稱“火石紅”。碗、高足杯等小件器物則一般不見窯紅,大罐、大瓶等大件器物的蓋裏面雖露胎,但不見窯紅。也有些盤底上留有工匠有意塗刷的較淺淡的鐵紅色砂底,並帶有輪旋的旋紋痕跡。

    元代景德鎮瓶、罐之類器型,採用分段制胎,然後再用胎泥粘合而成,粘接處器表往往突起,給人以不平之感,外壁接痕經打磨,但內壁接痕仍清晰可見,器物頸部內側略加切削,內壁均不修削,所以在器裏的底、腹、口等處胎體接痕表現明顯。一般器物的足邊不規整,有彎曲現象,說明元代制胎時不講究修坯,因此顯得成型工藝較粗糙。但小型器物也有精緻者,胎質顯得潔白細膩。

    削足處理方法常見底足足端外牆斜削一刀,大器足底寬厚多爲挖足,挖足有深有淺。器物圈足不十分整齊,呈彎曲狀。器底可見螺旋狀的切削痕,大瓶、大罐的底部旋削紋較粗、較疏,盤和碗的切削痕較細、較密。底部和圈足內外粘有窯砂,有些已熔入釉中。高足杯的高足與杯身以泥漿拼接,交接處可以看見黃色或漿色擠壓泥漿,杯把足端的圈足厚薄不一。子扣套合結構的蓋,採用子扣與器蓋先成型後粘接工藝,蓋上能清晰地看見接痕。碗的底部胎體較厚重,足內露胎,中心微微突起,俗稱“臍”狀,實爲拉坯痕跡。瓶、罐等大型器物底部中心處常見一內凹的圓點,在燒製大器時,爲防止塌底,需在底部中心或稍偏處放一個用耐火土做成的圓餅或圓圈作支點,圓點就是由此形成的。大罐底部多爲寬圈足,不規整,有的底中心有較淺的螺紋痕跡。一般大件器物胎體厚重,但重量適中,如超重或超薄都值得考慮。

    元青花瓷的釉層

    元青花纏枝牡丹雲龍紋罐

    元青花胎土二元配方的使用提高了燒成溫度,這樣就能相應地改變釉的配方。

    景德鎮瓷釉歷來是用釉果摻以釉灰配製而成,釉果是一種風化較淺的瓷石,主要成分是石灰石,煅燒後含氧化鈣達90%左右。唐宋時,景德鎮瓷前採用釉果摻入釉灰配製。釉果是一種風化較淺的瓷石,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和三氧化二鋁,釉灰的主要成分是石灰石。元代時增加了釉果成分而減少了釉灰成分,這樣,釉層的三氧化二鋁增加而氧化鈣減少,改變了釉面狀態,使釉層厚度可以增加,釉表光澤柔和。用高倍放大鏡觀察部分標本的釉層,在密佈的霧狀小氣泡中散落着大氣泡,無中等氣泡過渡。同期的青白釉和樞府釉並無這種情況。明初青花瓷釉面也見氣泡,但是大、中、小氣泡混雜,和元青花惟見大、小兩類氣泡的分佈不同。有些器物釉表面有橘皮紋或棕眼。

    對景德鎮宋元湖田窯標本測試發現,元代釉中氧化鈣的含量從宋代的15%左右減少到8%~9%,而鉀、鈉等含量從宋代的3%左右增至6%左右。成分的變化使釉的燒成溫度提高,也使釉的濃度增高。因燒製的溫度不同,釉面的顯色也相應地改變了。

    元青花的釉面先後有三種:

    (一)影青釉

    又稱青白釉,在元代早中期青花上使用,用國產青料。元末青花瓷的青白釉是影青釉的衍生物,和元代早中期青花的影青釉或青白釉有所區別。釉面泛灰或泛黃,釉層光澤較強,或爲亞光,除了燒成技術欠缺外,還與釉層中釉灰比例較高有關。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