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謀明 >第四章 漕船
    閔元啓眼前的衆人眼神閃爍,少數人目光堅毅果決,甚至有一些好勇鬥爭的感覺,更多的是遲疑,畏懼和惶恐。

    楊世達所行並不合法,但人人都選擇屈服,不光是楊世達本人有不小的勢力,其身後還有更恐怖的靠山。

    眼前之人,若不是閔元啓的試百戶和總旗官身份,還有一家老小等着喫食,他們也是不願跟隨去冒險。

    人羣之中,小旗官閔元金,閔元忠自然是在內。

    這兩個堂兄弟和閔元啓俱未出五服,閔家上一輩是乾字輩,有不少還是在職武官,也有不少退休致仕。軍戶生活困難,平均壽命不到五十,很多人四十多歲就齒牙動搖,白髮蒼蒼,自是早早辦了襲職,將軍職交給尚在壯年的子侄。

    宗族之中也有利益糾葛,有內爭,但閔元啓知道,閔元金和閔元忠若想繼續立足,不被人排擠欺凌,凡事就均需支持閔元啓。

    楊志晉和高存誠也在,兩人眼光中明顯有些猶豫遲疑。

    梁世發也在,倒是出乎閔元啓的意料之外,但看這廝咬牙切齒的樣子,顯然也是下了不小的決心。

    各人手中都有長槍或短刀,卻是和他們的衣袍一樣,破爛不堪,很多兵器雖然打磨過,仍可見斑斑鏽跡。

    眼前的人,閔元啓看起來都是無比熟悉,除了小旗官們之外,李俊孫和王武邁卻是閔元啓的家丁,兩人的祖父輩就在閔家效力,當初閔元啓家有十來個家丁,現在也就只剩下這兩人了。

    除了兩個靠閔元啓喫飯的家丁外,各人的神色都不是太好。

    閔元啓就沒有看到什麼眼神堅定的軍人,只有一羣畏畏縮縮,想要好處,又怕擔責任的猥瑣男子。

    倒也沒甚奇怪。

    在閔元啓的記憶之中,大河衛在嘉靖年之後就沒有承擔過任何軍事任務了,也根本不算是個軍事組織。

    更象是一羣被組織起來的農夫,竈戶,還有漕船縴夫,總之是和軍人沒有太多關聯。

    如果說一定與軍人身份有關的,便是各人身上穿破爛褪色的胖襖,還有那些制式佩刀和大刀,長槍。

    閔元金帶頭抱拳,各人紛紛抱拳躬身,口中道:“見過大人。”

    閔元啓微微點頭,沉聲道:“今日我親自帶隊押船去淮安府,水關鹽狗子要銀便直接打過去……要拳頭給拳頭,要刀子便給刀子,總之銀子是一分一毫也不會給。咱們衛所旗軍熬煮得鹽豈是容易得來的,憑白便要分兩成與他們?吾身爲試百戶,是爾等的當家人,也拿着好處,便是要替旗軍兄弟當家作主,此事我會衝殺在前,爾等若想日後多買些糧,叫父母妻兒多喫幾回飽飯,便安心與我一併衝殺,若膽怯害怕,情願捱餓,現在便可走開,吾也不會怪罪。但若打殺起來時,膽怯跑開的,此後便不要回我百戶,自家到別處找營生去罷!”

    各人神色還是有些猶豫遲疑,旗軍中最爲兇悍的謝祥都是臉龐扭曲,身體也有些顫抖。

    雲梯關這裏,是以鹽城爲核心,方圓幾百裏地都是後世出名的產鹽區,鹽業自然是這些地方的支柱產業。

    按大明文官的統計計算,每人每月要食鹽六斤,按這個標準設立鹽窩竈戶,每個竈戶不管人口多少,按月按每竈交鹽,官府拿糧食到竈戶家裏換鹽,然後商人到官府領鹽引,再到規定地方販賣從竈戶手中收得的鹽,這就是標準的官鹽售賣流程。

    在明太祖時期,鹽茶法度森嚴,犯了禁的就算是駙馬也照殺不誤。但朱元璋的子孫不爭氣,到中期之後鹽茶法就敗壞無餘,鹽引隨意賞賜給太監勳貴,到崇禎年間,閔元啓記得自己看過數字,朝廷徵收的鹽課一年是二十五萬兩銀。

    這個數字,低的令人髮指。

    淮揚之間到荊楚,幾乎到處都是私鹽氾濫,根本無人食官鹽,官鹽不僅價高,還在指定地方售賣,基本上都在縣城之中,百姓購買不便,價高質次,當然是會被私鹽打的潰不成軍。

    鹽課提舉司早就不能履行職責,也根本無人過問私鹽之事,鹽法幾乎不復存在,私鹽早就堂而皇之的販賣了。

    王朝末世,大體便是如此,法度敗法,當然也不光光是鹽法。

    楊世達這樣的提舉官,其實就是掛個名,誰都知道他的官職就是掩護其鹽梟的身份。

    這樣的人當然不好惹,眼前旗軍們戰戰兢兢的神態並不奇怪。

    聽了閔元啓的話,各人均沒有轉身離開,但卻也沒有人上來說兩句,十來人就這麼沉默着,半響都無人出聲。

    閔元啓內心有些失望,原本以爲自己鼓動一番,又事涉各人的喫食生計,總會有人站出來附合,士氣才能鼓動起來,這一下他才知道自己想的太簡單了。

    說來說去,還是閔元啓剛襲職不久,此前性子又是浮滑不定……簡單來說,此前的閔元啓就是一個大字不識幾個,武藝雖高,但卻沒甚頭腦,沒有社會和官場經驗的後生。雖然眼前的小旗官和旗丁們也普遍年歲不大,但叫他們對閔元啓五體投地的拜服,或是一番話就能說服他們,令他們拼死效力,怕也是閔元啓過於一廂情願。

    雖無人支持,好在也是無人反對,閔元啓轉過身,輕輕吐了口氣,心頭略微一鬆。

    確實如閔元啓所說,到處都是賣私鹽的,楊世達這樣的鹽梟,帶着青皮無賴,打行打手,匯成一股惡勢力,沿河設卡強收費用,閔元啓這個百戶每個月的幾十兩銀收入都是幾百旗軍餘丁家屬的口糧銀,楊世達硬生生分去兩成,這些旗軍定然也早就不憤,只是在此之前無人帶頭,閔元啓雖然不是最佳人選,但眼前之人也明顯是打算跟着他試一試。

    “走吧,跟我來。”閔元啓想明白此節,也不憤怒,心中反是越發平和。他握了握腰間佩刀,將手一揮,高大魁梧的身形一轉,便是向北方的河岸邊走去。

    其餘十來人慢慢跟上來,腳步聲沙沙地響起來,在這天色未明的黎明之時,天地之間,彷彿也就只剩下這腳步聲了。

    ……

    閔元啓一路前行,待似真似幻的河水流淌聲變的真切之時,眼前便是出現了一條玉帶般橫亙東西的大河。

    這便是淮河,此時的雲梯關便是淮河的出海口。幾百年後,海灘往前推進了過百里,雲梯關和大海便是失去了聯繫,而且淮河也多次改道,將此時的魚米之鄉也是禍害的不輕。

    除了淮河之外,往南還有灌河和裏下河,裏下河更是南邊諸縣的母親河,流域範圍極廣,衝涮平原土質肥沃,地方豐饒,相比而言,淮河可以算是一條禍河,對地方的毀壞遠遠大過於收益。

    對大河衛的旗軍武官們來說,對淮河的感情更是複雜一些。

    整個衛所以淮安爲中心,最東是雲梯關,然後還有海州,淮安,山陽,東陽等諸府州縣,在南京的中軍都督府,底下的衛所衆多,江南的衛所早就廢棄,倒是淮安衛和大河衛這兩個江北衛所,仍然保持着大體的建制完整,軍戶逃散的情形也並不嚴重。

    閔元啓到碼頭時已經天光大亮,在簡陋的碼頭上停泊着二十來艘漕船,這種船和福船類似,不過比跑海的福船要小一些,都是單桅,硬帆,平底。眼前這些漕船是停在碼頭檢修,現在才二月,大規模的漕運開始是得四月,大河衛承擔的漕運數額是十二萬石,雲梯關守禦所的份額是兩萬石。

    只要不枯水,船隻狀態保護的好,兩萬石的任務攤到每個百戶也並不算高,但船隻破損和北上枯水纔是常態,每衛所都是輪流出運軍,每個運軍都視每年的漕運任務爲畏途,縱不是九死一生,每次完成漕運回返之時,也是幾乎要脫去一層皮骨。

    按當時的官方記錄來說,“漕船行進,動經旬日,或百夫拼力牽挽不行。”

    運河上水閘林立,更增加了船行難度,按記錄來說是:“江南丹陽段運河淺澀難行,漕船過京口閘時,常需三四百人併力挽拽一船,方得出閘。”

    而漕運從明初是各處分別解運,百姓負擔極重,後來索性全部由軍運,明初之時覈准額定的運軍就有十二萬人,由侯伯主管,中期之後漸成定製,各衛分設運軍把總,主管運軍漕運,而漕運是國家的大動脈,萬萬疏忽不得,儘管北上水程全部逆行,一艘漕船十人,設一綱司,五船設一甲首,這些在嚴密的監管之下,逆流而上,撐船拉船,在逆流和枯水期與大自然辛苦搏鬥,明人有言云:“運軍身一人運,無一日不在運中,暴挽於赤日之下,則背肉生鱗,力撕於急溜之中,哀呼聲慘。”

    千里長途,逆行北上,風吹日曬,衣食不繼,又被盤剝,欺壓,運軍之慘,真是字字血淚。

    雲梯關這裏,每年一月到各個水次關收糧,眼前的這些漕船就是收糧入艙返回。

    修葺過後,二月就要“開幫”出發,待十月纔可以返回。

    閔元啓這個試百戶,去年方從運軍役中脫身,今年是另一總旗出五十丁,負責五艘漕船,另外的百戶各有出人,負責四十來艘漕船務必在二月初時北上。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