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謀明 >第八十五章 銷路
    就此眼下來說,閔元啓在大河衛這裏曬鹽,未遭到什麼抵制和反對,主要原因是開挖鹽池用工超過千人,鹽池日常用的工人也已經有好幾百人,加上裁製軍袍用了大量婦人,還有日常所需,窩棚區一帶修築房舍,蓋造窯廠,不光是用男子,婦人也是用了不少,所以不僅是附近的兩個百戶,四周千所戶下幾乎願意出門的旗軍和餘丁,包括健壯的婦人都過來了不少。前後用工加上訓練的旗軍已經超過兩千,婦人也有好幾百人,這已經是千戶所過半的丁口數了,這樣一來,有意見的便是那些不曾與閔元啓合作的百戶,當然也包括李可誠這樣馭使旗軍餘丁爲自己田間農奴的中高層的武官們了。

    閔元啓最大的顧慮便大量貨物不易出脫,出脫了也會帶來鹽價的動盪和下跌,再算上自己的口碑和地方經濟秩序的破壞,那便是得不償失了。

    “所以我父子商量過。”朱萬春微笑着道:“兩湖那邊,可交託給入川和南下的大商家,委託他們代售,可以緩解不少。我們也有商路可抵河南,河南數次大災,不光是旱災水災,還有兵災,現在還有大半地方在闖逆之手。但地方上百姓數量,仍然爲我大明第一省份,估計百姓數量丁口還在兩三千萬人左右。河南本地產鹽極少,除了咱們淮鹽外,甘肅,山東,天津,這些地方的鹽也往河南銷。現在北方混亂,但再亂百姓也要喫鹽,北方的商家和竈戶都減產了,咱們過去了,於百姓有利,於竈戶,商家無害。至於銷路,我們也是在尋一些可以跨州過縣的商行合作,只要閔兄這裏出鹽,其實不必太過擔心……就算是兩淮舊有的銷路,其實向來是供不應求的,閔兄不必過慮。”

    “原來如此,真的是我想左了。”

    經朱萬春這樣一說,閔元啓也隱約明白過來了。明末的人口沒有詳細的調查和數據,諸多學者衆說紛紜沒有定論,但有一個最基本的定論便是肯定是過億丁口,是一億兩千萬人,還是一億五千萬人,又或是兩億人,這個便只能是推斷和猜測,沒有辦法確定下來了。

    這麼大的人口基數,除了產鹽地各有不同,淮鹽就沒有辦法賣到雲貴地方之外,以現在淮鹽舊有的市場來說出貨量是遠遠跟不上需求,近些年來鹽價持續上漲,戰亂帶來的物流混亂和鹽業出產不足以滿足需求,這些都是相當重要的原因。

    按朱家的打算,加一部份到湖北,繼續往湖南和四川外圍,打通北上河南的銷路,也能往徐州和山東沂州兗州一帶出售。

    不管怎麼樣的戰亂和災害,活下來的百姓總得要喫飯,喫飯便是離不得鹽,所以哪怕是亂兵,流寇,土匪,總得給過往商隊一條狹窄的縫隙出入,南北的商道總會有一些地方走的能,只要商道走的通,路費上去了,鹽價也適當上調,有出有入,總是會有的賺。

    “雖說如此。”閔元啓還是道:“一天百萬斤的出產,用工要七八千人甚至近萬人,咱們雲梯關這裏地廣人稀,整個所怕是差不多也就不到兩萬人,民戶村落和集鎮極少,這一大片地方纔兩三個鎮子,得沿着淮河西向,北邊的灌南,海州,南邊的鹽城,有州縣的地方集鎮村落要多一些,咱們這裏地方偏僻,丁口沒多少,還得留下人種糧,光靠買糧總有買不到的一天,糧食也是根本……一天百萬斤,差不多也用盡民力了。”

    這自然是一種託詞,如果朱家打包票有多少出多少,鹽價不變,閔元啓大可以從附近州縣招募人手,問題是一天到三百萬斤,五百萬斤,那需要的地方最少得超過百里,人手要好幾萬乃至十幾萬人。

    古法曬鹽比煎鹽在產量和人力上是要省很多,基本上是一丁一天出二百斤鹽的效率,如果鹽池規劃合理,一丁一天出四五百斤鹽亦非難事。

    但這樣的動靜太大,產量太高,不是所有海邊的地方都適合曬鹽,可能鹽場要綿延幾百裏乃至千里,這麼多人,這麼大產量,還有需要這麼大的地方,以閔元啓現在的實力和地位根本喫不下來,真的這麼做了,就是標準的以蛇吞象,只怕多半是吞不下去,會把自己給撐死。

    朱萬春原本也是怕閔元啓胃口太大,雖然朱家已經做了一些打算和提前的準備,但如果閔元啓這裏把動靜弄太大了,朱家也是沒有把握能喫下這麼多貨,另外對閔家在大河衛的實力朱任重也做了一些打聽,朱家父子現在也知道閔家最少在雲梯關頗有根基。但這樣的一個普通的衛所世家,在現在這局面下根本不算什麼。

    相對於閔家的傳承和過往,朱家父子反而更看重閔元啓現在手中掌握的武力。

    不誇張的說,一個勇將加上擅長練兵,再有充足的財力,這纔是閔元啓將來能一飛沖天的資本,別的一切俱是泡沫幻影罷了。

    衆人一路談笑而入,四周跟隨的旗軍和餘丁們也是拿好奇的眼神看向這位朱家少東,不出人們意料之外的風度翩翩和衣飾華美,這種世代的鹽商和官府士紳都常打交代,底蘊不是那種暴發戶的尋常商人可比。鹽商在清季的社會地位更高,特別是捐官大開之後,捐個三四品官職也非難事,在大明,鹽商子弟也多半有功名在身,多半是貢生和捐生,大明沒有大開捐納之門,納粟爲官最多授散官,在大明中期之後則是多半納監。

    朱萬春就是納監,朱任重也是納監之後還曾謀了個佐雜的官職,後來辭官不做,也是曾有官職在身。

    只有這樣的身份,監生官員加上億萬身家,家中親族也有在朝爲官的身份,還得攀附太監和勳貴,鹽商在大明的生態圈裏才勉強算一號人物,這纔是朱家父子能和諸多權貴打交道的本錢所在,若是大明中期之前,商人地位極低,哪怕身家數萬十數萬白銀,知縣一句話便足以破產破家,到中期之後,陝商和晉商先後奮起,商人家族全力培養子弟讀書,終於先後出了王崇古和張四維等本朝的名臣,張四維更以商人子弟的身份位至首輔,從這一點來看也是能瞧的出來大明商人地位變化的此消彼長了。

    以第三百戶軍戶們的見識和經歷,還有身份地位,原本見着朱萬春這樣的鉅商加監生,理應畢恭畢敬退在道路兩旁,若是朱萬春提前打個招呼,使李可誠這種千戶過來作陪亦非難事,那道路兩邊的軍戶們也就得下跪相迎了。

    此時此刻,閔元啓相陪,四周的旗軍和餘丁家屬們卻是各安其份。

    朱萬春已經看到好幾個哨樓,哨樓上的旗軍俱是戒備森嚴,並不因爲閔元啓和自己的身份便放鬆警備。

    村中偶見一隊巡邏的旗軍,手持長槍,刀牌,鏜把,標準的鴛鴦小隊的裝備,行軍之時,也是以隊官,刀牌在前,火兵在最後,哪怕是在村中巡邏,也是隊列森嚴,這些旗軍在村中巡看,也到校場西側的窩棚區巡邏,將一些閒散經過的人攔下來盤查,態度極爲嚴肅認真。

    這樣的場景,朱萬春也是前所未見,在村中內裏前行時發覺道路和空地都打掃的十分乾淨整潔,雖然還是破敗村落,但隱隱有一役生機和昂揚向上的氣息,這些細節令得朱萬春在內心嘖嘖讚歎起來。

    在校場區,旗軍們的訓練也是令朱萬春大開眼界。

    “四個百總,一個百總放在兩翼,以鴛鴦小隊展開爲小隊,護衛主陣兩翼,中間三陣,每一總爲一陣,每一旗隊爲一排,每排兩翼爲刀牌,也有少量刀牌遊兵,防敵亂我陣腳,中間則爲長槍,每陣皆爲如此。這是正面對抗的三疊陣法,遇敵時方陣正面接敵,兩翼小隊遊走防防備,若有騎兵亦放兩翼,若再建有一個司的軍隊,騎兵就放在兩司中間或兩司側翼,視戰場情形而定。若弓手充足,刀牌就放在弓手之前,槍兵還是在正中,可惜我們現在弓手不足,好在朱兄這一次送來了足夠的硝磺,我試着練練鳥銃手,以爲遠程攻擊手段的補充。”

    校場中正在合練陣列,高存誠站在木製的高臺之上,擺動旗幟,長槍手迅速在南北方向集結成列,兩側則迅速站立刀牌,位置比槍兵稍稍突前,有幾個披甲持刀牌的士兵則站在槍陣之前十步左右地方,和其餘各隊的刀牌手一樣,在陣前遊走防備。

    每個旗隊都有一旗手位置稍稍向前,高臺上旗幟舞動時,他們就用旗槍迴應,然後隨之調整陣列。

    朱萬春看的目瞪口呆,他也是見過營兵操練,而營兵只會擺一些九宮八卦陣之類華而不實的東西,看起來士兵隨旗號到處亂跑,但就算朱萬春這種外行也知道,戰場上跑的亂七八糟不成陣列,根本就是在找死,那些花哨的陣法亂不了敵人,只會亂了自己,但明軍對操練那些陣法卻是樂此不疲。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