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謀明 >第一百五十五 如山
    只要袁應泰不出城作死,六萬多精兵留城遼陽城裏,佛郎機一千多門放在城上猛轟,有多少女真兵才能把遼陽堅城給攻下來?

    佛郎機的有效射程最遠三百步,最佳射距應該是二百步左右,小佛郎機有效射程也就百步左右,但這已經完全夠用了。

    紅夷大炮倒是能轟擊三裏開外,什麼糜爛十餘里當然是屁話,但射程肯定遠在氣閉性不足的佛郎機之上,但佛郎機是範圍殺傷,紅夷炮轟擊時聲勢駭人,但炮彈是實心彈,不是霰彈,其實殺傷力並不算太強。

    後來寧錦之戰就是靠紅夷大炮配守城兵馬,弄的八旗軍鎩羽而歸。

    若瀋陽和遼陽之戰是熊廷弼主持,恐怕後金兵會受到嚴重十倍的損失,遼事就算無法徹底解決,估計後金也蹦躂不了多歡了。

    被困在長白山的老林子裏,又是冰期沒有辦法種地,還被大明封鎖斷了互市通道,戰略資源只會越打越少,甚至女真人連鹽也沒有,他們的食鹽是大明從海州等鹽場提供過去,鐵也沒有,糧食鹽鐵不足,熊廷弼在任時間不需太久,五年就足夠他完全修復邊牆,接任的只要不主動出擊,就算是困守也把女真人給困死了。

    當時林丹汗還在強勢期,女真人的蒙古盟友科爾沁部都不穩當,大大小小的部落都瞧不起努爾哈赤這種建州野人,蒙古人祖上好歹闊過的,怎麼可能瞧的上漁獵部族的什麼勞什子天命汗?

    但從熊廷弼去職,遼陽和瀋陽失守,再到廣寧之戰王化貞和熊廷弼的督撫不和,再到松錦之役崇禎的急功近利,有時候閔元啓也是有些唏噓和感慨,可能真的是有天命?

    就算有天命,人也是可以抗爭,人未必勝天,但不試一試,卻又如何能知結果?

    閔元啓也並非不想鑄紅夷大炮,畢竟誰都知道這是好東西。

    紅夷大炮當然做不到大炮一轟擊糜爛十餘里,那是放屁扯臊,但重炮一轟,射程在五六裏是相當正常,最小的紅夷炮二里左右的射程也是有的。

    相比較而言,重一千多斤的大佛郎機射程也就三四百步,不到一里。

    而有效殺傷,就是破甲距離,大樣佛郎機也就二百步左右,不會再遠了。

    小佛郎機也就百步左右殺傷距離。

    論殺傷距離和在戰場上對敵人的威懾力,紅夷大炮都是這個時代傲視一切的存在,明軍對後金屈指可數的勝利,當然都是由紅夷大炮相助而得。

    若有可能,閔元啓也想得紅夷大炮,但從實際出發,也就只能放棄。

    江北到南京都沒有能鑄紅夷大炮的匠師,也沒有能主持其事的官員,而紅夷大炮鑄造成本之高,也是閔元啓根本負擔不起的鉅額開銷。

    明軍一門重炮重達五六千斤,鑄造成本和週期都相當長。

    若閔元啓執意要造此炮,從尋匠人技師到制模造炮,投入的金錢成本和時間成本都是他負擔不起的存在。

    明年清軍就南下了,到時候他的炮還未必鑄的出來。

    就算勉強鑄出幾門小型銅炮,炮組訓練時間不足,和戰兵配合演練不足,難道真的如明軍那樣,把大量的紅夷大炮放在城頭?

    野戰不成,守城也很死板,小炮倒是有用可以用來野戰,但還是解決不了時間和成本的麻煩。

    只能放棄了。

    事實上清軍雖然有大量的紅夷炮,在山海關入關一役是吳三桂主動打開關門,根本用不上大炮轟擊。

    其實一片石和京師之役,再到太原和河南衛輝等地的戰事都沒有用的上大炮。

    後來攻潼關與闖軍主力會戰,清軍考慮到潼關天險易守難攻,於是從京師急送紅夷大炮跟隨主力行軍。

    結果到潼關之役結束闖軍大敗潼關易手,押運大炮的炮隊還在河北境內,距離潼關還遠的很。

    這些炮隊後來轉而南下,抵南京等地。

    有很多大炮後來又運至荊州等戰略要地,就在當地留存。

    直到二百多年後,英軍入侵,轟開大清國門之後,各地手忙腳亂重整武備時才發覺明末時在各城池留下來的紅夷大炮,論重量和火炮威力,居然比清軍當時鑄造的新炮要大的多,威力也是不遜於那些新炮,甚至猶有勝出。

    紅夷大炮過於沉重,不光是鑄造不易,移動也是不容易。

    明軍的火器道路是徹底走歪了,大量的錢財投在幾千斤重的紅夷炮上,不重火銃也不重小型火炮,只重這種大炮,視爲鎮國利器。

    如果死守關門城池,這些大炮倒確實是利器,但利器也要人來操控,上不得戰場只能死守城池,但死守城池如果人心散亂了哪怕是萬斤火炮又能如何?

    李自成攻克京師時,北京城牆上的紅夷大炮是整個大明境內配置最多的所在,畢竟京師安全是重中之重,工部所鑄大炮都是優先放京師,其次山海關,別處城池都是加起來也不及京師一處多。

    那又有何用?

    京師無兵可守,更要緊的是從上到下都無效忠死戰之心。

    大量的紅夷大炮一炮未發,先後落入闖軍和清軍之手。

    所以這般沉重不合用的武器,閔元啓反而是不太感興趣了。

    好在明軍的火炮種類甚多,閔元啓考慮之下,決定火炮就用佛郎機。

    而且不需要重一千多斤的大樣佛郎機,就啓用普遍在六百到七百斤左右的佛郎機炮。

    過小的,三四百斤重的,射程太短,用處並不是太大。

    六七百斤的,射程在二百步左右的中型佛郎機炮,已經足可克敵致勝了。

    更要緊的是這些六七百斤左右的佛郎機,鑄造相對容易,時間週期較短,成本較低,也算是性價比最高的選擇了。

    還是閔元啓手頭的資金侷限,以及時間不足的麻煩。不然的話還是易於移動,重六百斤左右的小型銅炮最爲合宜,在戰場上易於移動,比限制在炮架之上,只能調整仰角射擊的佛郎機威力還是要大出不少,在戰場上的壓制性也更強。

    就算如此,這樣的佛郎機炮也是足夠用了。

    炮組能儘快得到可用的火炮,儘早組建成功,也能儘快的和步兵合練,最快的發揮火炮的作用。

    這些問題和制甲,造火銃,購買戰馬一樣,其實都是相當頭疼之事,但事情總是要一步一步的去做,並不能因爲困難就選擇放棄。

    一個環節放棄了,那麼可能整個環節都會崩壞,是以不管事情有多難做,甚至閔元啓很多夜晚都夜不能寐,但卻始終咬牙堅持着。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