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謀明 >第一百九十七 發炮
    雙方在近五百步左右放慢腳步,客兵那邊發出了雷鳴般的鼓譟聲。

    還有不堪入耳的辱罵聲也是傳了過來。

    這也是明軍交戰的慣例,擊鼓,吶喊,辱罵。

    動搖敵軍軍心,鼓勵自己一方士氣,這都是常用的手段。

    只是客兵的陣列十分混亂,相當嘈雜,在訓練有素的雲梯關旗軍們的眼裏,客軍的陣列荒唐之至,大小陣列混雜,旗幟之下人數有多有少,陣列有厚有薄,根本談不上什麼陣列。

    簡單的說,就是把一萬多人勉強拉開,步騎隔開,將領居中,有一些小軍官帶隊居前,鼓勵士氣和提調兵馬。

    還有明顯的督戰隊,就在將旗之前軍陣之後,都是拿着腰刀的軍漢,明晃晃的刀光閃爍,卻不是用來爭戰廝殺,而是準備在陣前砍下臨陣脫逃將士的人頭。

    整個客兵一方都處於極度的混亂和無組織之中,但他們自己卻沒有發覺,軍伍亂糟糟的前行,並且還在叫喊辱罵着,顯現着強烈的信心。

    這並不奇怪,客兵將領和士兵都知道來攻擊的是衛所官兵,他們中有不少人原本就出身登萊山東的衛所,對衛所軍的戰力是心知肚明。

    如果是來攻打流寇或東虜,眼前這些官兵的士氣要下降最少七成,甚至不要說打三千多東虜,哪怕東虜只有不到三百人的一個牛錄的兵力,當東虜披甲騎馬呼嘯而至,當他們看到辮子兵的身影之時,現在的士氣就會直降爲零,包括將領在內,第一選擇便是調轉身體直接逃走。

    這就是大明軍人的悲哀,也是大明的悲哀,也是華夏文明的悲哀。

    在漢時是一個漢軍打五個匈奴,少量的漢軍就能攆走大量的草原騎兵。

    那時候是蠻夷看到漢軍會主動走避,到了漢極盛時,膽大的漢使憑着少量的漢軍將士,可以在西域徵調幾十個小國的兵力與匈奴對抗,甚至在西域滅國。

    盛唐之時,亦是如此。

    著名的徵印度之戰,就是大唐使者徵調西域和吐蕃等地小國和部族的兵力,數千兵深入印度,征討不服,至於唐軍調用各族騎兵參與征戰四方的戰事,甚至用胡將胡兵鎮守疆域,可謂是將胡人之力用到了極致。

    大唐盛時幅員萬里,唐軍披明光鎧,執陌刀橫掃天下,也正是有這番底氣才能用得胡人將領和胡騎。

    就算安祿山之叛也不是和胡將異志有關,此前用的胡將卻是未叛,高仙芝和哥舒瀚都是胡將,卻是爲了大唐盡忠到底。

    主要原因是玄宗怠政,中樞用李林甫亂政多年,李林甫爲了自家利益,斷絕了節度使入中樞爲相之路,放節度使在地方專權不加限制,此前節度沒有專任多年的,自玄宗時乃有專任多年的節度。在玄宗前節度使很少兼職多處,安祿山卻一人掌四節度,這就是蠢到無可復加的蠢行。

    大唐由極盛轉衰,不是恢弘氣度出的事,而是極度擴張又不加限制,中樞腐敗而導致的必然結果。

    相較而言,大明卻是衰微到了極致,眼前的這些客兵也是堂堂經制之師,鎧甲極少,兵器混雜而劣制,士兵毫無陣列又缺乏訓練,完全就是一羣烏合之衆。

    這些兵若放在強漢盛唐時……千人左右的唐軍就能把這羣烏合之衆瞬間掃平,其根本就沒有還手之力。

    隨着雙方的接近,雲梯關旗軍的佈陣也接近完成。

    每個局都是按大三才陣來佈陣,前方兩側是護衛陣腳的刀牌手,各有一隊人,這是遊兵隊,用來護衛陣腳,殺退敵方遊兵,擾亂敵方陣腳。

    一個個局百總的遊兵隊形成了極強的攻擊力量。

    在遊兵隊之後,按理來說應該是三十多個戰鋒隊,也就是火銃手組成的三十多人的攻擊隊伍,遊兵在兩翼,戰鋒隊居中,擺開爲兩排或三排。

    臨陣時輪流打放火銃,裝填,向前,打放,再裝填,再打放,如此輪流攻擊。

    一個個大三才陣組成的標準步陣,前端攻擊主要就是靠的火銃手組成的戰鋒隊。

    但現在雲梯關這裏的火銃手數量嚴重不足,戰鋒隊只編組在三個陣列之中,其餘的三材陣的戰鋒隊只有極少的火銃手和弓手組成。

    戰鋒隊薄弱了,便是加強了跳蕩隊。

    顧名思義,這便是冷兵器突擊隊伍。

    在戰事初起時以遊兵亂敵陣腳,或是阻擋敵方遊兵,掩護主陣進入戰場。

    以戰鋒隊攻擊敵人,削弱敵方防禦,打擊敵方士氣,最大限度的用火器殺傷敵人。

    再以跳蕩隊爲主力突擊兵種,以長兵器狼筅居中,長槍居其側,間雜刀牌,如果是寬闊地形,就儘量把戰兵展開,如果是狹窄地形,就以一伍爲一列,短兵相接,火器轟鳴之後戰兵突擊,往往可以以少敵多,自己一方損傷極小就能獲得極大戰果。

    遊兵隊,戰鋒隊,跳蕩隊之後就是駐隊,其實兵力配置和跳蕩隊相差不多,第一次攻擊如果未能破開敵陣擴大戰果,要麼是收縮回退,以駐隊穩住陣腳,要麼就是將駐隊也投上,擴大戰果,必求一勝。

    鴛鴦陣,小三材,大三材陣大抵如此,對地理條件考慮之後採用何陣,包括以遊騎爲兩翼的陣法,主要原因就是在水網密佈的南方區域,軍陣過密則轉動應敵困難,軍陣過疏容易爲敵所乘機而入。

    不密不疏,方便調動反應,彼此支援,待出現騎兵爲兩翼遊騎時,這個大陣就基本上定型。

    自嘉靖之後,不密不疏的陣法爲明軍戰陣主流,主守用四方門陣,也就是方陣。主攻是三疊陣,也就是類似大三材陣的擺開,一隊接一隊,一浪接一浪的攻擊,就是所謂三疊陣的核心祕決。

    至於四川白桿兵的銳陣,就是分爲一個接一個的小三角形的陣列,軍官披重甲居前,一隊接一隊的奮勇向前,不破敵陣誓不收兵,這種犀利的攻擊陣列,閔元啓也是極有興趣,並且在與海盜土匪的接戰中用過。

    只是對眼前的萬餘客兵,閔元啓並未有用銳陣的打算。

    還是等鎧甲配給完成之後再用此陣,使將士損失減到最低。

    在雙方彼此只有三百步不到距離時,旗軍們的縱隊已經完全演化爲橫陣,擺成了三十五個完整的大三才陣。

    各陣又彼此相連,擺開爲三疊,這種用大三材陣爲核心的陣列,也可以稱爲三疊陣法。

    如果在中間配合戰車爲戰鋒隊核心,輔助以小型火炮來進行攻擊,如果武器精良,士兵訓練有素,可以說是這個時代最爲優秀的軍陣之一,和西班牙方陣相比,更加靈活,火力輸出配給也更加合理。

    或許在客兵將領心裏,眼前旗軍雖然三千多人,但擺開的陣列大小完備,層次分明,配置合理,一個個局百總形成的合隊給人一種無比堅韌牢固之感,如果是戰鋒隊的火銃配置到位,其鋒銳犀利之處,便是肉眼可見。

    唯一缺憾,便是如此。

    軍隊列陣,其實也是根據時代的進步而不停改變。

    漢軍的各種陣法,包括李靖的步騎配給都是根據當時的兵力,裝備,以及地形,還有敵人的情形來部署,比如李靖陣法,一萬四千人,騎兵四千,每隊八十騎,布小陣五十。步隊則是每隊五十,布小陣二百。

    步騎夾雜,陣列極疏,是在草原和塞外地形適用。

    眼前的雲梯關,擺陣三千多人的橫陣就足以夠用,已經沒有給對手留下多少騰挪空間。

    在雙方越來越近之時,閔元啓也是看了看千戶所城的城頭,還有右側的幾處箭樓。

    距離越推越近之時,城頭和幾個箭樓之上,終於也是有了動靜。

    閔乾德和李可誠等人,畢恭畢敬的看着幾個滿頭大汗的炮手。

    這幾個炮手都是這幾天臨陣磨槍訓練出來,沈亮出盡全力,也就是要他們在會戰之時,將那幾門佛郎機炮打響。

    其實打放火炮和火銃原理類似相通,經過幾天訓練之後原本就是應該能順利打放。

    眼前這幾個炮手滿頭大汗的模樣,其實也就是過於緊張的原故。

    待火藥放置放成,子銃放入,關閉尾部炮門,一切準備工作就算完成。

    客兵相隔已經不到三百步,以眼前這中大樣佛郎機的射程也是已經足夠打放於敵陣之中了。

    原本閔元啓就想着能放幾響空炮就足夠震懾敵人,倒是沈亮堅持要放實炮。

    他選的炮手原本也是銃手旗隊中的隊官甚至旗隊長,人聰明機警,動手能力極強,領悟很快。

    既然要放炮用子藥,何必用空炮浪費子藥,當然是打實彈,自然是能打幾顆是幾顆。

    哪怕一炮只轟斃一個客兵,那也是值得了。

    閔元啓自是無可不可,當即便允准了。

    六人炮組擺弄一個六百多斤的火炮,其實練熟了一分鐘三發都可以打放成功,不過眼前幾人擺弄了三分鐘之久,終於是將火炮底部的引線點燃了。

    李可誠下意識的捂住了耳朵。

    “轟!”

    火炮迸發出劇烈的能量,尾部升起大團的火焰出來,這是氣閉不足的表現,卻是將李可誠等人嚇了個半死。

    炮身震動,連同炮架也在晃抖着,一顆一斤多重的炮彈從子銃中噴射而出,在轟鳴聲中飛向客兵陣中。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