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日月大明 >第198章 朱之瑜
    俎掌櫃和一位文士打扮的人在石廟門前下了馬車。

    “乖乖隆裏咚,我乖乖隆裏個咚啊,楊波又在折騰啥咧...”

    石廟門前一片忙碌,人們都在掛燈攏,裹綢布,爲兩日後的大婚做準備,幹活的人進進出出,臉上喜氣洋洋,看樣子,比自家個成親還樂呵。

    那是自然,三對新人一起成親,自從盤古開天地,何曾有過?

    尤其還有徐文爵,人家可是魏國公世子,親友團裏好幾個國公呢,這回來的皇親國戚也不少,沈家堡這麼個彈丸之地,想想,那是多大的排面?

    沈家堡所有老百姓,都覺得與有榮焉。

    但凡有門,門口就貼上一個大大的囍字,但凡有屋檐,屋檐下就掛燈籠,連門口的老楸粗大的樹幹上都被裹上了紅綢,一眼望去,紅紅火火的一大片。

    喜慶倒是喜慶,就是太紅了,俗得很,這就難怪俎掌櫃咂舌了。

    據說這是楊波的主意,楊波回到石廟,不斷有人來問這問那,那些個規矩過場,繁文縟節彙編成冊都一摞一摞的,楊波是一個頭兩個大。

    有人問楊波,石廟該如何裝扮?

    “多掛燈攏,多用綢布。”

    楊波拋下一句,便一頭扎進實驗室不肯出來了。

    就你俎掌櫃覺得俗,老百姓可不覺得,都說楊波的主意是極好的。

    “楊公子實在是...大手筆啊。”

    那文士捻鬚笑道。

    俎掌櫃咧咧嘴,卻是對楊波鄙夷起來:“朱先生,楊波跟你比,就是個屁,你不用楊公子楊公子這麼叫,直呼其名便是。”

    這位朱先生,便是朱之瑜,字楚嶼,號舜水,是由徐驥請來在萬里學堂教書的先生,閒暇也幫忙譯書。

    看年紀不到三十歲,眼下是個貢生。

    貢生,相當於會試的副榜,會試得中者爲舉人,沒考中的,但資質優異者,取入副榜,直接送國子監深造。

    朱之瑜得以在南京國子監,師從前吏部侍郎朱永佑,東閣大學士,前工部尚書張肯堂,和前禮部尚書吳鍾巒等,研究古學,尤以、善長,在松江府一帶小有名氣,與同在松江府的徐驥素有交往,所以由徐驥請來萬里學堂教書,課餘還有譯書的任務,楊波在梅鎮同朱之瑜見過一面,只是當時人多,朱之瑜爲人又低調,楊波沒有太多留意。

    現世之人,包括朱之瑜本人,並不知道,朱之瑜被後世譽爲大學問家、教育家,楊波不學無術,自然也不知道。

    只是朱之瑜的治學成就多在明亡之後,崇禎薨了,南明也沒撐住多長時間,朱之瑜流亡日本,並在日本著書講學,總結明亡的教訓,提倡“實理實學、學以致用”,認爲“學問之道,貴在實行,聖賢之學,俱在踐履”,他的思想對日本水戶學有很大影響,他還把中國先進的農業、醫藥、建築、工藝技術傳授給日本,成爲日本倍受推崇的一代大儒。

    現世的婚嫁可不像後世,收個紅包喫頓飯那麼簡單,自主婚人祝告宗祠開始,新娘蓋上紅蓋頭、新郎迎親、拜天地、拜父母、夫妻對拜、挑蓋頭、沃盥、合匏、解纓、結髮,新人送入洞房、次日一早,新婦還要行成婦禮,敬謝父母,獻茶聆訊。

    每一步,都有成規,每一個細節,都有說法,規矩海了去了。

    楊波哪裏受得了這些,他只管挑蓋頭入洞房。

    這次大婚是三對新人一起辦,尤其徐文爵還是魏國公世子,各種過場程式,更是講究到極致,來不得半點馬虎。

    主婚人更是鼎鼎大名的成國公朱純臣,朱純臣貴爲國公,當然不能事無鉅細,都親力親爲,他不過是在站在禮臺上露一臉,具體的事,還得由他人去做,俎掌櫃和朱之瑜便是他的助手。

    走進石廟,院內到處掛着紅燈籠,俎掌櫃和朱之瑜苦等楊波不至,竟有興趣數了數。

    “這些大燈籠,九九八十一盞..”

    俎掌櫃見到楊波終是被王冰凌拽了過來,便埋怨開來,“還有這四處包裹的大紅綢布,世上也沒這規矩啊,老夫看你楊波,就是銀子多燒的,哼..”

    “多了好,用的多,才能產出多,財貨就是要多流通,纔有利工商嘛。”楊波兀自爭辯道。

    其實,楊波也清楚,他這是胡來,但楊波乃是石廟之主,對這場大婚,總該說句話出個主意吧,不要吝嗇綢布,要多用紅燈籠,便是他的主意。

    朱之瑜突然開口道:“財貨流通固然是好事,這綢布來自桑蠶,多用綢布,便是多養桑蠶,養蠶的多一分,種糧的人便少一分,糧價因此上漲,貧苦人家便會餓肚子,公子可有對策?”

    這人着襴衫,應該是個有功名在身的讀書人,能提出這樣的問題,可見此人也是關注國計民生的,並非一心只讀聖賢書的書呆子。

    楊波看他眼熟,卻記不起他的名字,又瞅了一眼俎掌櫃,問:“這位是..”

    “這是你請來的教書先生,你竟然不識得?”

    俎掌櫃遞去一個白眼,斥道:“朱之瑜,舜水先生,學問很大,你跟人家學着點兒。”

    “哎喲,原來是舜水先生,失敬失敬。”

    “喝茶,舜水先生。”

    楊波再次拱拱手,把人讓進屋,這次他沒使喚王冰凌,親自爲二人沏了茶,又道:“先生所言切中要害,世間多用絲綢,確有桑田擠佔糧田之弊。”

    有明一代,儘管朝廷有重農抑商的國策,但在江南地區,手工業日漸繁茂,頗有些資本萌芽的跡象,最具優勢的產業,莫過於絲綢,絲綢行銷海內外,種桑養蠶賺錢來得快,必然擠佔糧食生產,爲一弊。

    但要說因此便要打壓絲綢,在楊波看來,無異於因噎廢食,畢竟衣食住行,衣排在最前面,再說楊波有金手指呢。

    但這是個問題,楊波也不是沒想過,他在盱眙強買聚風樓周掌櫃的兩千多畝地,籌建合作社,他要先要做些農耕試驗。

    楊波打算種上馬鈴薯和甘薯,楊波已經去信給閔地的鄭芝虎,託他送來種子,只是還不見船來。

    這兩種東西,對田地的要求不高,但產出卻極高。

    楊波還要培育良種,厚施農家肥,以期把產能翻上幾番,然後再普及推廣。

    有人說明末,因爲小冰河期來臨,極端氣候屢屢出現,大明一時災禍頻仍,時時便會來一場大饑荒,還是要早做應對纔是。

    楊波把這一想法一一對朱之瑜說個清白,朱之瑜頻頻點頭,眉宇之間,似有讚許之意,只是沉思不言。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