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 >第237章 權攝漢中王(三更)
    被李素如此反覆勸說,劉備也徹底熄了連年用兵的念頭,決定暫時內修政理,徹底消化一下地盤,同時示敵以虛,讓敵人自己麻痹,甚至自相圖謀。

    這個計策的要點,也跟“郭嘉遺計定遼東”差不多——歷史上曹操攻破烏桓之後,不急着討伐公孫康,結果就是公孫康、袁尚自相圖謀起來。對於內部本來就不團結的敵人,逼急了容易抱團,緩圖容易自我兼併,這是古今皆然的。

    何況李素知道李傕郭汜內部本來就會生出嫌隙,只不過歷史上這種內亂要到195年才徹底激化到“一個劫天子,一個殺百官”的程度,但李素完全可以催化加速,讓他們在194年就提前被離間。

    劉備和李素竊竊私語地談完之後,一直在不遠處觀望尋找拍馬屁機會的法正,也終於敏銳地逮到了這個空檔。

    他雖然聽不見劉備跟李素說了些什麼,看觀其神色,法正也估摸出這是在談未來的大局戰略方針。看劉備那不甘心的表情,應該是被勸諸如“徐徐圖之”之類的話了。

    法正便心生一計,想起了當初五丈原之戰後,李素跟他聊起的那事兒:當時劉備是剛剛救駕失敗受傷回來,法正就想勸劉備“既然皇帝被挾持了,王允也被殺了,沒人聽主公辭讓,不如順水推舟正式受詔稱漢中王”。

    而李素那時候以“自古未聞敗戰而晉爵爲王者”勸阻,讓法正別莽撞,至少要等一場可以讓天下人服衆的軍事大勝之後,才能討論這事兒。法正覺得也有道理,就按下了。

    “看主公的樣子,殺了董越樊稠之後,應該暫時是無力再北攻張濟了,也不知需要屯田積穀內修政理多久。不如趁這個機會,再勸主公奉詔稱王,也好名正言順,也便於內修政理時革除弊政。”

    如果只是州牧,依法行政處理內部軍政事務是沒問題的。但要搞變祖宗之法的大刀闊斧改革,還是差點火候。

    歷史上孫策孫權就沒敢怎麼變法,而曹操很多新政是當上了司空才推行的。劉表、劉璋也沒什麼底氣變法,都是在自己地盤上因循舊制爲主,這都是因爲名不正言不順。

    想到這兒,法正就趁機上前敬酒勸進:“主公,今日賴天子洪福、主公英明、將士用命,我軍斬獲原董賊麾下中郎將董越,並叛軍諸校尉之樊稠,雖未竟討伐傕、汜,迎回天子之全功,但也足以示海內以震懾,讓天下不尊漢室之賊常懷懼怖。

    考慮到蜀道艱險、秦嶺難越,叛軍徹底控制關中之後,要想北定中原還於舊都,尚需數年積勞,當此國難之際,爲讓天下討賊義士人心凝聚,主公宜尊奉天子故詔,稱漢中王!”

    法正此言一出,滿場的喝酒笑鬧之聲很快平息了下去,隨後是亂糟糟的勸進附議之聲。

    “主公,非常之時,且假權宜、不辭謗詈,法正之言是也。”

    不過,也有一些人雖然附議,還悄悄嘀咕了幾句,主要是覺得法正年輕識淺、人微言輕,這種話不適合他第一個來說。

    畢竟現在的法正還不是四十歲的高級謀士,他的官位還只是一個十八歲的縣令呢。

    勸人稱王的功勞,怎麼能讓一個縣令得到,就算他家是右扶風名士望族出身,在五丈原和陳倉道兩次戰鬥都立了功,現在應該稍微升一升,那也沒多大空間。

    而今天魯肅又不在場,因爲魯肅還在河池縣呢,只有法正因爲獻上樊稠的首級纔出差趕上來沔陽,其他劉備身邊謀士文官確實不多。

    張飛只是嚷嚷了幾句贊成,也沒多想,武將裏面甘寧、典韋也沒有政治敏銳,只管起鬨附議,還是徐晃比較有腦子,拿胳膊肘捅了捅張飛。

    “有什麼你就說,撓什麼撓。”張飛一擡胳膊把徐晃撥開。

    徐晃低聲說:“此議由一縣令首倡,主公不怕兒戲麼?在座諸人,當請右將軍勸行。”

    張飛這才醒悟,端着酒甕走到李素旁邊,說了兩句。

    而劉備此時也已經先拒絕了法正的提議,說道:“陛下雖有明詔,可我本意是要辭讓的。而且陛下封我爲王之因,乃是念及救駕勤王、廓清京師之功。如今功業未竟,提前稱王,豈非爲天下人恥笑,孝直,汝欲陷我於不義耶!”

    李素等劉備駁斥完了之後,這才離席拱手:“非常之時,當行非常之事,不可拘泥俗禮,以免天下義士心中惶惑無歸。若憂功業未竟,可先‘權攝’漢中王,不設壇祭告祖宗,且昭告天下,待收復長安之時,由天子親自定奪成禮。”

    劉備本來也是有點意動的,又怕自己只有一個益州就那麼囂張被天下人懷疑。聽說可以加“權攝”二字表示謙恭,一下子就覺得好受了。

    權攝嘛,就是“在完成收復長安的過程中,暫時爲了工作需要,爲了凝聚討賊義士人心”,不得不暫時當一當。等收復長安之後,會把“辭讓”的表章再給皇帝看的。

    如果皇帝那時候接受了劉備的“辭讓”,那劉備就可以功成身退。

    把話說到這個份上了,加上之前五丈原奮力救駕受傷、後來又殺了一個董卓麾下的中郎將,殲滅四部叛軍之一,確實夠份兒了。天下誰再敢嘰嘰歪歪,都可以用“又不是我不辭,我說了進長安後就辭”這句話頂回去。

    而這時候,一個最近倆月很久沒露面、始終處於流浪狀態在劉備這兒吃閒飯的文官,也跳了出來附議李素,表示這個方法完全符合朝廷禮法和期許。

    這人就是當初來宣旨的朝廷使者、黃門侍郎鍾繇。他今天也是來慶功宴上蹭酒的,因爲李傕郭汜的作亂,鍾繇根本就回不到朝廷,只能在漢中長住了。

    鍾繇誠懇出列奏道:“右將軍之論深合朝廷禮法。在下可以作證,當初天子下詔之時,曾親口對臣言及徵西將軍當受此封之功德,王司徒生前與三公集議,公論也是如此!徵西將軍權攝漢中王,足以告慰天子蒙塵、及三公忠義英靈!恢弘志士之氣!”

    朝廷欽差都把話說這份上了,劉備還能怎麼辦?

    劉備:“既如此,你們商議一下,權攝之法當如何操辦,勤王未竟全功,當一切儘量從簡以示勤勉。元常既爲天使,此事由你操辦。”

    “謹遵漢中王敕令。”鍾繇還是很謹慎的,他畢竟是中央的黃門侍郎,暫時不能對藩王稱臣。

    另外,根據禮法,“敕”這個字親王級別的已經是可以用的,只不過不能叫“敕命”只能叫“敕令”。只有“稱制”纔是皇帝壟斷的,跟“制”搭配的有“詔”,只要不用那些字眼就不逾制。

    不過,除了鍾繇以外,其他人就不用考慮避嫌了,法正趕忙第一個又跳出來:“臣法正,參見漢中王!”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