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 >第366章 不爲堯存,不爲桀亡
    面對王必陳述的這些迂腐之見,李素當然想立刻就懟回去。這方面可用的論據也太多了,無非是列舉歷代宦官也有建樹、後人應當對事不對人,博採衆長、棄瑕取用……

    不過,讓李素意外的是,他居然都沒撈到開口的機會,“本場裁判”就已經親自下場了。

    當然,不是劉備,而是司空蔡邕。

    “放肆!何迂濁之見也!聖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論世之事,因爲之備。故事因於世,而備適於事。

    十常侍雖禍國,其所作未必盡皆奢靡害民。爾等以宦者所創便不用,那還讀什麼書,把那些摺頁卷軸都棄了,回去讀竹簡吧。老夫雖與蔡侯同姓,卻從不以爲恥。”

    蔡邕一開口,那當然是直接引經據典,都不用考慮聽衆的。人家是當世文章楷模,聽不懂那也是下面的人的錯。

    而且,退一萬步講,就算蔡邕說得不是完全有道理,王必這種小嘍囉還能爭麼?就算是張義都沒法開口,光是學界名聲就不對等,是碾壓局。

    李素摸了摸鼻子,老丈人幫他秒殺了敵人,而且是以很公允的姿態,用不着他出手了。

    他沒有再多事,只是趁着岳父說話的機會,偷偷壓低聲音問了一下身邊的助手鄧芝:“這個王必什麼來頭?原先都沒注意到,今天怎麼輪到他跳出來了?前幾天不是侯治中牽頭攻訐翻車之法的麼,臨時換了個官位不值錢的來探路?他是不是關東來的?”

    李素之所以有此一問,也是因爲王必並非歷史上無名之人,三國演義上都依稀有提過,應該是曹操的人才對。最後還在218年的許昌之亂中幫曹操平過一些叛軍,然後被殺了。

    難道是同名同姓的?

    鄧芝從成都開始,給李素當祕書,已經跟了好久了,李素該操心的活兒他都清楚,就是個備忘錄的存在。鄧芝聞言立刻低聲迴應:

    “府尹真是明鑑,這個王必是兩年前曹操求封兗州牧後,派來朝廷謝賞的使者。當初曹操求封的時候,是荀彧來的,到長安時還是王允當政。

    荀彧帶着任命回去之後,曹操大喜,派王必帶了重禮再來,結果就是李傕當權了。把使者扣了,後來輾轉在朝廷做個小官。這王必在京師時,漸漸跟本地望族韋氏交好,這次可能是韋氏、杜氏這些京兆世家派來投石問路的。”

    (注:“府尹”作爲正式官職,要宋朝纔有。漢末對郡守敬稱都是“府君”,但京兆尹與河南尹是特例,可以被敬稱爲“府尹”)

    李素當然不知道這些歷史細節,點點頭表示瞭解。

    但事實上,這背後還另有曲折,那得開了上帝視角的人才明白,因爲中間牽扯了好幾道蝴蝶效應彎彎繞:

    原本的歷史上,王必作爲曹操使者,到長安時趕上李傕亂政,也確實有被扣留的風險,但是被黃門侍郎鍾繇向李傕勸諫。

    鍾繇說“曹操在是否尊奉長安天子的問題上,態度與二袁不同,袁紹想擁立劉虞時,曹操還表示反對。所以雖然曹操與西涼軍有成皋之戰的仇恨,但只要他尊奉長安的天子,將軍就有希望拉攏曹操制衡袁紹”,李傕覺得鍾繇這番話非常有道理,才放了王必回去。

    而歷史上鍾繇之所以後來在長安舊臣當中,最被曹操信任。曹操奉天子之後,鍾繇能成爲關中地區的一把手,也跟那時候鍾繇就跟曹操搭上線有關。相當於鍾繇從192到195年,就一直通過王必跟曹操有聯繫。

    但現在這一切都變了,鍾繇192年的時候就被王允作爲宣旨天使派到南鄭冊封劉備,沒趕上回長安,李傕就殺了王允。鍾繇都不在了,當然沒人勸李傕放了曹操的使者,所以也就連帶蝴蝶效應被扣至今。

    不過,李素好歹是通過鄧芝的解讀,知道了王必背後還有些什麼人——其實李素想查還是很輕鬆的,但關鍵他前陣子不是忙麼,一直忙着救災沒心思懟人。鄧芝幫他都把黑材料整好了那就最輕鬆了。

    ……

    王必又說了一些義正辭嚴但不切實際的話,但有了剛纔蔡邕的定調子,顯然這些建議都是沒用的。

    但還別說,王必最後擺出一副“我這個官可以不做”的姿態,懇求李素一定不要濫用民力,應該考慮“挖渠修翻車等等舉動,何時而止”,該定個明確的時間表來,這一點聽起來還是挺有道理的。

    李素是對事不對人,劉備也是一切以有利於保存百姓爲宗旨,最後親自首肯了這一點——因爲修水利這種事兒,畢竟是讓老百姓多幹活,重體力勞動會導致食物消耗加快。而乾旱久了的田地,有些是註定今年的收成搶救不會來的。

    比如要是五月底六月初,還沒灌上水稍微給莊稼緩口氣,那麼六月中旬到七月底之間,你修了也只能明年用上了,今年的已經徹底旱死了。

    爲了讓老百姓少喫幾口,李素這個計劃確實最後需要評估一個踩剎車的時間。倒是治理蝗蟲不用踩,要一直堅持滅蝗,因爲那個是滅一天就有一天的好處。

    李素聽劉備都開口了,連忙答應:“大王所言甚是,這點臣也料到了,只是之前忙於勘察,一時還沒顧到這一點。臣以爲,就以六月初十爲限,臣讓各縣鄉勘測旱情與田中莊稼現狀,如果到六月初十還沒灌上的,基本可以判定徹底旱死了,今年沒必要救了。”

    王必前面說了八成不着調的話,被駁斥了一通,最後總算是找補回兩成說對的地方。

    而劉備和李素,暫時都還沒意識到這裏面有什麼陰謀或者潑髒水。見王必服輸,就把這一條先過了。

    李素觀察王必前後舉動,暗忖:這人是不是見李傕死了,所以還想回曹操那兒去,覺得在長安這邊的這點小官不用珍惜,故意頂撞上官又不至於犯罪,好趁機得個美名被罷官遣送?

    不過,他暫時也沒心思多提防這種小角色的內心戲,反正也不是什麼人才,跑回曹操那兒也沒多大危害。

    後續,又有幾個負責民政的官員,就目前救災執行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稍稍鍼砭時弊了一下,李素也就事論事,該整改的就整改,該駁回的駁回,在劉備蔡邕面前處理得井井有條。

    約莫聊了大半個時辰,會議也過了大半,旱災治理的事兒都討論完了,終於輪到大司農張義出場,這次主要是攻擊李素的滅蝗政策。

    張義先說了一些“敬天法祖、修德以熄天怒,待蝗蟲自滅”的廢話,這也不能怪張義無知,實在是這個時代的士大夫確實不懂蝗蟲的科學原理。

    李素當然要繼續駁斥,把蝗蟲的習性、往年別人滅蝗爲何不成功說清楚,尤其是強調“前人滅蝗越滅越多絕不是得罪了天,而是方法不對不科學”。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