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 >番外第19章 師夷長技制別的夷
    漢江渡江戰役,整整打散了三韓和扶余聯軍至少兩萬人的騎兵部隊,也徹底打滅了公孫家最後一絲出城野戰的膽氣。

    從此之後,無論漢軍在野外如何囂張跋扈、孤軍深入穿插滲透,三韓軍隊都一律將其視爲誘敵之計!

    不管看上去冒進的漢軍多孱弱,肯定有詐!背後遠處“視野盲區”裏肯定埋伏着恐怖的殺招後手!

    此後幾天,趙雲也就沒機會再撈到什麼立大功的機會。畢竟他那幾千騎兵,也不可能真的對堅城發動攻城。

    只能是摟草打兔子、順手清掃拔除掉了一些公孫康留在漢江南岸的烽火臺堡壘,然後就等到了太史慈的主力抵達屯南縣外,跟他會師。

    不過,趙雲這場決戰,除了殺傷公孫康的有生力量外,也還是有一項別的重大意義的,那就是他極大的打亂了公孫康“堅壁清野”的計劃。

    讓公孫康只做到了“堅壁”,卻沒怎麼來得及徹底“清野”。

    按照公孫康的原計劃,屯南縣以西的沿海肥沃平原地區,百姓是要逐步往東南方山區遷移、秋收下來的糧食也要全部聚攏,運到後方。

    如果敵軍來得太快,公孫康甚至想過把一小部分生長較慢、還未徹底成熟無法收割的農作物,直接放火燒掉,不讓漢軍就地籌糧。

    但是,公孫康這個計劃原本是建立在“太史慈到了之後,漢軍才能大規模渡過漢江”的基礎上的。他終究想盡量多保住一些人民和糧食,結果被趙雲這麼一搞,清野工作也就漏洞百出。

    至少有數萬戶百姓、大批未收穫糧食,直接落入了趙雲的佔領區。

    不過,即使如此,公孫康跟弟弟、兒子、幕僚們商議後,覺得收縮防守的戰略還是得堅持。

    一方面,已經撕破臉打成這樣了,漢軍不會給他好果子喫的,這不是“未開戰就主動投降”。

    而且他妹夫扶余王尉仇臺都被趙雲殺了,他這時候再投降,內部也無法服衆,沒有任何人會再尊敬他,只會衆叛親離。

    另一方面,既然公孫康非打下去不可,而野戰又不可能,那後退堅守就是唯一選擇了。哪怕這個選擇已經變得效果越來越差,也只能在一堆爛招裏選一個相對不那麼爛的。

    公孫康盤點過現狀之後,心裏非常清楚,知道自己就兩個點上有希望:第一,就是守城,第二,就是海戰殲滅敵軍船隊。

    除了這兩個點,其他任何嘗試,都是絕對沒有希望。

    那或許有人會問了:趙雲不是破壞了公孫康的“清野”麼?那漢軍現在是可以就地解決一部分糧草的。這種情況下,就算後續把敵人主力放上岸、水軍繞後把太史慈留在海面上的船隊殲滅了,漢軍也不會斷糧啊。

    攻擊方不斷糧的情況下,只靠堅守拖時間是不可能贏的,你又沒有外援,又沒有轉機,堅守城池只是減緩死亡而已,那還有什麼意義?

    這番解讀到也不算太錯,但公孫康反覆思量之後,還是從這種堅守拖延裏挖掘出一絲意義:只要後續把太史慈的艦隊幹掉,那麼,他就算拖在三韓實在拖不下去了,還能渡海逃到剛剛被他征服的邪馬臺!

    畢竟只要幹掉太史慈的船隻,漢軍就不可能快速渡海了,到時候他在三韓的都城一破,城破之前他假裝縱火焚燒宮室、對外宣稱自己義不受辱,全家畏罪投火自戕了,到時候偷偷渡海、改頭換面繼續當他的蠻王好了。

    所以,步步堅守拖延還是得執行!雖然最終的終極目標,已經不得不又降低了一級要求。從保住三韓,降低到確保逃命,而在大陸上的那部分地盤,極端情況下只能是全部捨棄。

    ……

    公孫康的慫和識時務,也就導致了趙雲和太史慈後一階段的進展看起來非常順利。

    太史慈還挺鬱悶的,他的船隊抵達漢江口之後,分出小船繼續逆流而上跟趙雲會合,大型海船因爲航道問題,留在了後世仁川附近的河口位置。

    前前後後過去了五六天,太史慈幾乎沒有撈到仗可打,野戰都被趙雲那一波打完了,剩下的都是些工事堡壘。

    太史慈也沒法渡海直接帶來重型投石機,最多是帶一些關鍵複雜的部件、金屬零件,而投石機的木質主體,乃至其他攻城器械,都得到了三韓之後,就地採伐木料打造。

    所以最初十天八天之內,太史慈也不可能直接攻打公孫康的國都,只能是拔除外圍縣城、據點。

    太史慈憋着一肚子的求戰欲,在攻堅時也就有些冒進,他看三韓人的城池都是木頭的,應該跟中原的營寨堅固程度差不多,便很是輕視,

    稍微籌到幾個輕型投石車、幾輛稍微加個頂蓋、一根撞木的衝車,就直接要求攻城、拔除烽火臺堡壘。連雲梯都沒造,就造了點簡易的飛梯。

    而在太史慈心目中,他覺得這些飛梯都不需要用上——木頭牆有什麼好登牆的?直接撞倒不就好了?

    結果,太史慈還真爲他的輕敵,略微付出了一點代價。

    好多公孫家部隊守衛的堡壘,還真就堅固難攻,輕型的投石砸擊和撞木撞牆,居然幾乎沒有效果。而且三韓人擅長弓箭、射術精準的優勢,在守城牆時也是發揮得淋漓盡致。

    對好幾處縣城的試探進攻,都以漢軍付出了百十來人的傷亡爲代價,不得不暫時撤回來。

    而守軍只是被漢軍以神臂弩覆蓋牆頂拋射、射殺了一些。雖然守方傷亡也不低,可漢軍畢竟是統一了天下的久戰之師,跟這些蠻夷之地的敵人換命,顯然是不划算的。

    ……

    太史慈不得不略作休整,蒐集情報思索對策。

    “這些三韓蠻夷的木牆怎麼那麼難撞塌?看上去不是跟中原那些夯土砌尖樁的營壘差不多麼?打這種堡壘衝車還不夠?”

    回營之後,太史慈立刻招來部下幾個負責具體攻城戰的副將,好生盤問。

    幾個部將也各自陳述了一些困難,說法不一,總之是強調三韓的防禦工事確有獨到之處,讓太史慈有些鬱悶。

    他這邊正開着戰爭會議呢,另一邊趙雲聽說他進攻受挫,也派了人過來協調,交流經驗。來的人正是田豫,他更瞭解情況,撞見這場面,就給太史慈一方的將士們講解。

    “太史將軍稍安勿躁,這些敵人雖爲蠻夷,但築城之法還真是確有其獨到之處,某久居遼東,對三韓、扶余多有了解,故而知之。”

    太史慈耐着性子,虛心求教:“哦?願聞其詳。”

    田豫便用他們的實戰經驗來解說舉例:“將軍您抵達之前,我軍在驃騎將軍率領下,也攻破迫降過十餘處漢江南岸的烽火臺堡壘,那些容易打的都被驃騎將軍順手拿下了,所以留給太史將軍您的就難啃一些。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