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吳吏曹 >第一百零八章 新產品
    郡齋,李笠正在琢磨一片玻璃透鏡,這玻璃透鏡有雞蛋大小,側面看去,呈現淡黃色。

    “黃色的?不是綠色的?”

    李笠發問,趙孟娘覺得奇怪:“燒出來的玻璃,都是這顏色,妾沒見過綠色玻璃。”

    “是麼?”

    李笠看着玻璃透鏡,即便這玻璃透鏡裏有不少小氣泡,但依舊愛不釋手。

    玻璃器,在這個時代已經有了,又稱“玻黎”,爲“輕奢品”,流行於富貴之家,不過大多是舶來品。

    他當然不會把這玩意當做無價之寶,但在這個時代,自己終於能製作出玻璃,還是值得慶賀的。

    “真不容易啊,都過了六七年。”李笠放下玻璃透鏡,感慨起來。

    燒沙子就能燒出玻璃,說起來簡單,但李笠就是燒不出來。

    問題出在哪裏?

    李笠覺得應該是缺少助熔劑,單純燒沙子,火焰溫度達不到沙子的熔點,於是燒不出玻璃。

    有了助熔劑,就能降低沙子的熔點,這是關鍵。

    那麼,助熔劑會是什麼呢?

    李笠不知道,只能讓人不停的試驗。

    這一試就是六七年,終於得了結果:助熔劑是生石灰,當然,燒玻璃的窯以及火候也不是隨便湊合就行的。

    生石灰是常見物質,但李笠花了六七年才知道答案,當然感慨不已。

    但問題接踵而至:他想要的是透明度較高的透明玻璃,而不是‘渾濁’的不透明、彩色玻璃。

    這就涉及“雜質”,若原料裏的‘雜質’較少,燒出來的玻璃相對來說就會透明。

    而且,玻璃燒製過程中會形成氣泡,若氣泡過多,會影響成色以及透光度。

    減少雜質,可以通過不斷篩選;要讓玻璃的顏色變淺,可以在篩選原料的前提下,在原料里加入廁所牆角刮下的“霜”,以及一些草木灰。

    至於玻璃裏帶着氣泡,目前工藝暫時無法做到完全除泡。

    即便如此,依舊是了不起的進步,至少解決了“有沒有”的問題。

    有了廉價的玻璃,就能低成本製作“千里鏡”(望遠鏡),給自己的斥候配上,讓自己在行軍打仗時,眼睛更加‘明亮’。

    黃姈在建康,趙孟娘在鄱陽守着產業,一前一後,摸索玻璃的燒製工藝,現在在趙孟娘手中出了成果,李笠問:“玻璃窯何時可以投入使用?”

    “大概還得過一兩個月,如今臨近年底,恐怕得過完年了,而且...”

    趙孟娘看着手中資料,回答:“研磨透鏡很麻煩,耗時耗力,那個人力研磨機的廢品率很高。”

    李笠依舊很高興:“不要緊,慢慢來,先把隊伍鍛鍊起來,等到技藝嫺熟了,產量和良品率自然會提升。”

    “但是,要做好保密,辛辛苦苦琢磨出來的工藝配方,可不能被別人輕易拿了去。”

    “三郎,不是已經把千里鏡的製作工藝,獻給陛下了麼?爲何...”

    “那是兩碼事,千里鏡的鏡片,之前都是用水晶研磨,一旦磨壞了,那塊水晶就廢了,成本很高,又費時。”

    “我們如今能燒出玻璃,成本低,產量高,製作千里鏡,能有效降低成本,讓更多的斥候用上。”

    “三郎,斥候有了這千里鏡,是不是如虎添翼?”

    “對,有了千里鏡,可以隔着數裏遠,觀察敵軍情況,不需要冒險接近。”

    李笠喝了一杯茶,介紹起千里鏡的好處來。

    從闕南跟着他來鄱陽的‘高手’們,提出一個意見,那就是他的部曲中,缺少可靠地斥候。

    這一點看起來不起眼,但關鍵時刻,會決定戰鬥的勝敗。

    斥候,就是後世所稱偵察兵,如同軍隊的眼睛和耳朵,將領做軍事決策,需要可靠地情報,而情報源自斥候實地偵查。

    與此同時,若能攔截敵軍斥候,就如同刺瞎敵人的眼睛,讓對方失去戰場感知能力,這樣的任務,一般也由己方斥候擔任。

    也就是說,合格的斥候,要能克服困難、刺探敵情,並及時將情報傳遞回來。

    因爲是小股隊伍行動,一旦遭偶敵人,孤立無援,所以小隊作戰能力要強。

    遭遇敵人,要麼能全身而退,要麼能將對方殲滅(兵力差距不能太過懸殊),尤其是碰到了敵軍斥候,還要驅趕乃至殲滅對方。

    具備如此能力的斥候,基本上都是精兵,單兵作戰能力強,心思縝密,小隊協同作戰時配合要好。

    行軍、紮營時,還要散佈四周,承擔警戒任務,這樣的兵員素質,大概和後世特種兵差不多。

    很可惜,李笠目前沒有這樣的隊伍,只能靠練。

    把表現出衆的部曲,單獨編成一個個小隊,然後參與剿滅山賊、水寇,不斷在實戰中磨練偵查和小隊作戰技術。

    對付山賊、水寇,難度不算大,將來在平原地區,和敵軍騎馬斥候交鋒,那纔是刀頭舔血的難度。

    南軍缺馬,騎兵不多,遑論讓大量斥候騎馬活動,所以李笠決定利用技術優勢,稍微縮短己方斥候與北邊強軍斥候的水平差距。

    所謂的技術優勢,就是望遠鏡。

    有了望遠鏡,斥候在開闊地區偵查,只要天氣好,一支小隊就能觀察方圓數裏範圍地區情況,不需要騎馬到處跑。

    警戒範圍也能擴大。

    有了望遠鏡,斥候就不需要冒險抵近偵察敵情,和敵人保持一定的距離,儘可能避免和對方交鋒,增加生存機率。

    但是,若不能燒製玻璃,而是靠着研磨水晶製作透鏡,製作望遠鏡的成本太高,承擔不起。

    少府寺掌握的千里鏡製作技術,是研磨水晶片製成‘凸透鏡’,卻因爲水晶鏡片的研磨很麻煩,所以千里鏡的產量很低,難以普及。

    而鏡片的研磨工藝倒是現成的,李笠在少府寺任職,才學到了水晶的研磨工藝。

    水晶、玉器的研磨,關鍵在研磨粉,趙孟娘不清楚,問:“三郎,這玻璃透鏡的研磨粉是什麼?”

    “研磨,關鍵在於研磨粉,研磨粉要細且硬,才能慢慢研磨出光滑的鏡片,否則會有劃痕,之前,我是想不出用什麼物質來研磨。”

    “後來知道,少府寺的作場裏,研磨玉器、水晶、玻璃器,用的是鐵紅粉,簡單易得,只是要精選,一定要夠細。”

    “首先,先把工件切削出大概形狀,然後用鐵紅粉研磨,雖然耗時耗力,但終究是能磨出來的。”

    “不過,我們用上研磨機,研磨效率大幅提升,後期再靠手工研磨進行精修,就能做出能用的透鏡。”

    趙孟娘看着資料,問:“那我們的作場,可以靠着玻璃製品掙錢了?”

    “肯定能掙錢,用玻璃仿冒寶石、水晶,必然能掙錢,但要掙大錢,卻不容易,這會招來覬覦,譬如,陛下問起,我怎麼辦?”

    李笠把玩着玻璃透鏡:“所以,得偷偷賣,做成各種小首飾,極易攜帶,也不起眼,容易銷售。”

    “若是做成各種玻璃器皿,運輸起來麻煩不說,很容易被人注意,遲早要來個順藤摸瓜,反正就是麻煩,所以得偷偷發財。”

    李笠的水力作場,明面上製作魚鉤,暗地裏製作環鎖鎧,而銷售低配版的對接環鎖鎧,是他的主要收入來源。

    現在,因爲局勢動盪,亦或是“市場飽和”,環鎖鎧的銷售額大幅下降,利潤變少,所以,李笠得想辦法另找財路。

    新開闢的土地,需要數年的耕作才能變成熟田,屆時土地產出才能養活大量部曲、護院,所以在這之前,李笠得靠作場產品賺錢。

    魚鉤的銷售,已經進入平穩期,利潤可觀,但無法獨自支撐他的巨大開支。

    孵化魚苗賺錢,確實不錯,但依舊得偷偷賣,而且一年就只有夏天那三個月能做,暫時不能當主業。

    捕魚的利潤相對較小,養魚的週期較長,所以李笠要想辦法開發新產品。

    現在有了,卻不是玻璃。

    看着趙孟娘,李笠很感激:“這幾年,多虧有你一直分擔重任,如今,大功告成,你功不可沒呀!”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