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吳吏曹 >第五章 奇謀
    羣山之間,一條河流自西向東緩緩流淌,河上航行着一支船隊,每艘船船尾都搖着長櫓,如同一隻只蝌蚪排着長隊,逆流而上,緩緩前進。

    有歌聲在船隊裏響起,迴盪在河谷裏,飄飄忽忽。

    卻是鄱陽漁歌。

    跟着大夥吼了一嗓子的李笠,現在‘中場休息’,看着兩岸青山,看着潺潺流水,看着長長的船隊,感受着迎面吹來的風,愜意得很。

    探手從旁邊撈起一捧河水,喝下去,只覺清涼甘甜,低頭看着水中游魚,擡頭看着高飛鳥禽,聽着兩岸山上的各種叫聲,想起一首詩。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此情此景,用後兩句正合適,只是起點和終點不一樣。

    正感慨間,前方船隻陸續靠岸,李笠所在的船很快也靠在岸邊,他上岸時,前鋒隊伍已在岸上樵採、生火。

    又有許多兵卒在河邊捕魚、釣魚,動作熟練,所獲頗豐。

    動作當然熟練,大夥都是靠水喫水的彭蠡湖好漢,弄起魚來不是小菜一碟?

    聚集在岸邊的船隻越來越多,不過井然有序,並不是亂哄哄擠在一起,李笠看着上岸休息、用餐的將士們,信心滿滿。

    兵貴神速,所以,好不容易得來的戰略主動權,可不能浪費了。

    但打仗不是兒戲,要打開局面,就得付出代價,並且承擔風險,想要的收益越大,那麼,要承擔的風險也就越大。

    譬如糧食,此次出擊,他們隨身攜帶乾糧,但因爲個人負重有限,攜帶的乾糧不算多,那麼沿途打漁、打獵,就是進行補給的必然手段。

    乾糧,要留在關鍵時候喫,所以現在先喫魚。

    陣陣烤魚香味瀰漫開來,梁軍將士喫着烤魚唱着歌,氣氛十分活躍,彷彿連日搖船趕路的疲憊,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

    李笠前後走了一圈,坐在河邊一塊石頭上,喫着烤魚,看着眼前河流,想着戰略。

    如果把魏國比作一個人,那麼此時,這個人坐北朝南,舒展雙臂,胸膛是關中。

    右手抓着蜀地,左右抓着漢北地區(後世所稱南陽盆地),胸膛前,是梁州漢中和東梁州安康。

    因爲地形影響,此人左手、右手很難相顧。

    那麼,這就是一個機會。

    主力集結於漢水南岸雍州的梁軍,又有東面司州兵馬可以助戰,揮師北上,可以猛地抓住魏國的左手。

    對方無法抽右手來救,只能從胸膛處(關中)‘運氣’(調兵),提升左手的力量,那麼,梁國只需以此人左臂手肘爲落刀點,就能將其半截手臂砍斷。

    這是不錯的戰略,所謂的左臂,就是現實中連接關中和荊襄地區的武關道。

    手肘,就是武關道上的一些險要之地,譬如上洛。

    那麼,這一戰略要如何實施呢?

    走陸路的話,得先拿下漢北核心穰城,然後西進入武關道,在那之前,魏國援軍必然已經衝出武關道,和梁軍在易攻難守的南陽盆地決戰。

    如果是這樣,梁軍是撐不住的,因爲戰鬥力還是差了些:騎兵落下風。

    所以,只能走水路。

    從漢中到襄陽,有漢水相連,其間漢水河段有很多支流,源自南北兩岸綿延羣山。

    在襄陽上游,有一條漢水支流,名爲丹水,丹水上游,經過武關道的上洛。

    所以,自古以來,從關中到荊襄,有水、陸兩條路,水路爲丹水河道,陸路爲武關道。

    丹水河道和武關道時常貼近,所以雨季時,一些路段極易被淹,通行不便。

    而上洛,就是水陸交集的轉運地之一。

    自關中而來的軍隊,到了上洛,可以繼續走陸路,也可以登船走丹水,順流而下,入漢水,抵達襄陽。

    或者在沿途某處水、陸交匯處登岸,也是可以的。

    但據說丹水航運不是很發達,真要這麼做,得臨時打造大量船隻,徵發百姓做船工,所以往來武關道,基本上走的都是陸路。

    同理,從荊襄地區進入關中,也可以走丹水水路,逆水行舟到上洛,再走陸路入關中。

    不過,這條水路全程大概六七百里,逆流而上,耗時不短,且沿途和武關道貼近的河段有不少村落、城池,關隘。

    想要走水路奇襲,根本是不可能的。

    李笠很快喫完烤魚,大夥休息了一會,開始幹活。

    許多兵卒挽起褲腿,變成縴夫,扯着麻繩,拖曳船隻向上遊而去。

    未到雨季,此處河段淺灘多,只能靠拉縴,才能讓船隻通過。

    然後繼續搖船,往上游而去。

    鄱陽漁歌又起,無數人唱着歌,喊着號子,踩在河邊泥濘裏,將一艘艘船拉往上游。

    一向身先士卒的李笠,親自率領部下奇襲,此時同樣當起縴夫,肩上勒着麻繩,使出全身力氣,和同伴一起拖着船隻向前走。

    走着走着,耳邊忽然響起魔幻的歌聲來。

    “妹妹你坐船頭,哥哥在岸上走...”

    “恩恩愛愛,纖繩盪悠悠...”

    。。。。。。

    大雨傾盆,天地間一片白茫茫,在山腰行軍的隊伍無法前進,只能各自尋找地方避雨。

    一處避雨處,李笠看着陡峭的山坡,以及模糊不清的羊腸小道,有些憂慮。

    仔細看看左右,發現山坡植被茂密,稍微放了心。

    這種時候,最怕山體滑坡,或者發生泥石流,真要碰上了,全軍覆沒只是瞬間之事。

    即便躲過一劫,可一旦道路被毀,想要繼續前進也會很困難。

    忽然一聲驚雷在頭頂炸響,嚇了李笠一跳,其他人同樣如此,身邊那年輕的嚮導嚇得跪地,雙手合十,口中唸唸有詞,彷彿在祈禱着什麼。

    過了一會,雨勢減弱,也沒有雷聲響起,看來,不會有什麼危險了。

    但雨還在下,不能馬上走,李笠決定再休息一下。

    冒雨行軍容易着涼,此行軍中備有姜,可隨時煮薑湯,李笠喝了幾口薑湯,覺得身子暖起來。

    看着眼前綿延羣山,在雨中已經模糊不清的羊腸小道,想到了一個故事。

    子午奇謀。

    子午奇謀,說的是三國時期,蜀漢大將魏延主張由自己帥精銳走子午谷,奇襲長安,然後漢軍主力隨後趕到。

    這個計劃風險極大,但收益極高,以精銳走子午道突襲長安,進而一舉鯨吞整個關中,可謂極有氣魄,極爲冒險。

    但丞相諸葛亮認爲此計極其兇險難以成功,於是棄而不用。

    在後世許多人看來,這太可惜了,因爲蜀漢的國力相比曹魏處於絕對下風,正面打不過,耗也耗不起,只能靠奇謀纔有可能扭轉局面。

    子午奇謀到底是不是史實(魏延有沒有提出),衆說紛紜,不過由於《三國演義》的影響,子午奇謀很出名。

    李笠聽人議論過,認爲此計策變數太大,成功機率極低。

    子午奇謀要成功,得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漢軍精銳能夠短時間內通過道路崎嶇的子午道,而不被魏軍察覺。

    第二,漢軍精銳抵達長安城外,守將嚇破膽,不戰而逃,長安不戰而降。

    第三,漢軍主力衝出蜀道入關中,趕在魏國大軍入關中前,抵達長安與奇襲精銳匯合。

    這三點,每一點的變數都很大,尤其第二點,把破城的希望,寄託在長安守將嚇破膽、不戰而逃上,簡直是匪夷所思。

    李笠認爲,一個計劃,環節越多,變數就越多,越容易失敗,子午奇謀的變數實在太多,成功機率極低。

    後世許多人對子午奇謀感覺惋惜,無非是知道了結果:諸葛亮鞠躬盡瘁,出師未捷身先死,蜀漢還是沒能突入關中,復興漢室。

    早知如此,還不如當初賭一把。

    這種心理,類似於:當年把積蓄用來開店做正經生意,辛苦了許多年,沒發財,還不如把積蓄全拿來買彩票賭一把。

    想到這裏,李笠看着瓢潑大雨,陷入沉思。

    山區本來就多雨,如今是春末夏初,雨水漸多,所以遇到下雨沒什麼奇怪的,在他預料之中。

    只是如此來,行程不可避免延誤,變數增大。

    過了不知多久,雨停了,休息足夠久的將士,繼續前進。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