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吳吏曹 >第十九章 見機行事
    夜朦朧,野地裏,梁軍臨時宿營地,李笠坐在篝火旁烤火,思考着事情。

    他抽空審問了不少俘虜,獲得了不少有用的消息,其中,關於齊國國內的一些情況,有了初步瞭解。

    也就是說,他的‘情報’有了更新,由此發現,自己之前的判斷出現了偏差。

    之前齊國先進攻淮南,結果無功而返。

    後來李笠向天子獻策,目的是收復淮北失地,具體如下:

    其一,先發制人,北伐收復淮北失地,這需要沔北梁軍東出、攻打齊國河南潁川以做策應。

    其二,北伐軍殲滅齊國一支援軍,爲己方佈置淮北防線爭取時間。

    其三,依託淮北防線嚴陣以待,和齊國大軍對峙,以軍事上的勢均力敵,迫使齊國進行和談。

    其四,沔北已爲梁國‘收復’的事實,加上淮北對峙,讓齊國承認現實,兩國媾和,攜手共擊魏國。

    這是李笠所擬策略要達到之目的,前兩步已經做到了。

    接下來,是第三步,李笠之所以對策略能夠完全實現有信心,除了對官軍的戰鬥力有信心,還基於一個判斷:

    齊國的開國皇帝高洋,雖然是以‘二代’身份開國,但既然跨出這一步,想來應該有能力有志向,應該是大權在握,爲一時雄主。

    畢竟自古以來,開國皇帝極大概率是雄主,否則也開不了國。

    因爲三國演義的影響,李笠知道歷史上有曹丕、孫權這樣的“二代”身份開國皇帝,曹丕、孫權總體而言還是大權在握,臣子們服服帖帖(相對)。

    李笠覺得高洋應該像曹丕、孫權一樣,雖然是以“二代”身份開國的開國皇帝,也一樣鎮得住場子。

    曹丕、孫權開國,卻因爲時值三國鼎立,所以進取心都是有的,且不論結果如何。

    同理,高洋年紀輕輕開國,又有外患,也應該有一顆積極進取的心。

    那麼,對方首要解決的對手,不是梁國,而是魏國。

    先有齊魏之爭(源自東西魏內訌)不死不休,後有梁魏交惡(魏國先搶了梁國土地,梁國反擊),齊國最佳策略,應該是聯梁滅魏,把三國鼎立變成南北對峙。

    然後憑藉齊國巨大的人力、資源及軍事(譬如戰馬)優勢,做好準備,以北統南,統一天下。

    所以,李笠基於自己對齊帝高洋的判斷,對應擬出的策略,是梁軍只收復淮北失地,擊敗齊國援軍,不攻彭城,隨後轉入防禦。

    而從沔北出擊的梁軍,明白告訴齊國,沔北已經易主。

    那麼,齊帝高洋應該就會反應過來:梁國只想收復失地,先收淮北部分,下來,再收復被魏國吞併的蜀地。

    梁國佔據了沔北地區,理論上有進攻關中的能力(走武關道),那麼齊、梁媾和,共同對付魏國,不正好各取所需麼?

    東西魏打了那麼多年仗,仇怨極深,老高(高歡)爲此鬱鬱而終,高大郎高澄壯志未酬身先死。

    那麼,高二郎高洋繼承父兄遺志,滅魏統一北方,獻俘太廟,告慰父兄在天之靈,並向世人證明自己的能力不比父兄差,不是理所當然麼?

    爲了數年前還不是自己國土的淮北幾個州郡,和梁國死磕,不是讓西邊看笑話麼?

    若齊國聯手梁國一起滅了魏國,因爲地緣關係,齊國必然能把關中、隴右拿到,重現當年北魏、南齊的南北對峙局面。

    高洋還年輕,花個二十年養精蓄銳、厲兵秣馬,說不得當自己四五十歲時,就能御駕親征,統一天下。

    李笠覺得,對方一定能看出這是最優選擇,所以,他才覺得自己的策略一定能成。

    但現在,他仔細詢問了齊國俘虜後,發現事情和自己想得不一樣。

    高洋算是開國皇帝,但並不是通常意義上的開國皇帝,他其實根本一直就沒被當做繼承人培養過,在軍、政集團里根本就沒有人脈。

    只是因爲正統繼承人高大郎高澄出事,在稱帝前夕突然遇刺身亡,高二郎才臨危受命,當了接班人。

    根基不穩,甚至沒有多少自己的可靠班底,得慢慢培養。

    高洋爲了壓服各派系,不顧許多元老乃至親媽反對,在沒有過硬功績及威望的情況下,強行稱帝,成了開國皇帝。

    用君臣之名,強行讓所有人向自己低頭。

    所以,李笠弄錯了,還以爲高洋開國,就有開國雄主的威望和執政班底,可以把各派系弄得服服帖帖,其實並不是。

    而且如今的齊國,有晉陽霸府、鄴城朝廷兩個權利核心,一如天有二日。

    晉陽霸府,是武勳的地盤,可歸爲‘武將團體’;鄴城朝廷,是官僚團體的地盤,可歸爲‘文官團體’。

    兩個權力核心之間,矛盾重重,權利根基不穩的皇帝在兩者之間調和、平衡,對於國家大事的處置恐怕不能隨心所欲。

    這個情況,李笠之前不知道,但他所獻策略,天子和重臣商議之後還是決定實行,想來是權衡利弊,判斷高洋會以對付魏國爲優先,選擇和只收復失地的梁國媾和。

    然而現在李笠覺得,對方接下來採取的應對,可能和自己預計的不一樣。

    理由是,晉陽霸府這個高家的‘創業團隊’,其中一衆武勳桀驁難馴,當年連老高都駕馭得很辛苦,如今根基不穩的高二郎,恐怕短時間內不能完全壓制。

    那麼,在宗室重臣高嶽兵敗被俘之後,高洋只能尋求武勳元老們的支持,接下來齊國的反應會如何,就不會以高洋的意志爲主導。

    或許,一開始語氣是“不要你認爲,要朕認爲”的高洋,此時面對武勳元老們的語氣,是“如今淮北局勢危急,還請諸位叔伯看在多年情分上,出手相助。”

    既然武勳元老(軍方大佬)出手,其決策意圖就不會以高洋本人(皇帝)的利益爲出發點。

    武勳元老之中,也許不乏忠於高家的個人,但作爲一個羣體,羣體意志下做出的決定,必然是以本羣體利益優先。

    武勳們的利益是什麼呢?

    李笠眉頭緊鎖,他不懂晉陽霸府武勳們是什麼德性,有什麼政治傾向,但按照傳統的權力鬥爭套路,他認爲,這幫人的利益就是養寇自重。

    道理再簡單不過,一起打天下,不能一起坐天下,開國皇帝及二代皇帝清洗開國勳臣,讓元老們靠邊站,基本上就是理所當然的選擇。

    正所謂‘鳥盡弓藏’,天下一統,元老們就該靠邊站了;天下太平,武將們就該喝西北風了。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