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三國人雄 >第五十五章漢末世家(二)
    順帝初年,外戚、宦官勢力較弱,士大夫們略佔上風。後者利用這一機會,迅速擴張自己的勢力。朱倀、施延、陳光、趙代等人皆平民出身,位至公卿後,家族地位必然大大提高。

    司空張皓“多所薦達,天下稱其推士”後漢書張皓傳;太尉王龔“所辟命,皆海內長者”後漢書王龔傳;尚書令左雄改革察舉制度,提高人仕門坎。十多個太守“坐謬舉免黜”,而汝南陳蕃、潁川李膺、下邳陳球等三十多位名士拜爲郎中。

    史家描述當時朝中盛況說:“李固、周舉之淵漠弘深,左雄、黃瓊之政事貞固,桓焉、楊厚以儒學進,崔瑗、馬融以文章顯,吳祐、蘇章、種忌、欒巴牧民之良幹,龐參、虞詡將帥之宏規,王龔、張皓虛心以推士,張綱、杜喬直道以糾違,郎頡陰陽詳密,張衡機術特妙。

    東京之士.於茲盛焉。”這些人物中不乏世代高官者。除前面提到的桓焉及張皓、張綱父子外,還有:山陽王龔位至太尉,子暢位至司空;汝南陳蕃位至太傅,子逸至魯相;潁川李膺位至長樂少府,祖脩至太尉,父益至趙國相,子瓚至東平相;下邳陳球位至太尉,子瑪至吳郡太守,瑪弟琮至汝陰太守,弟子珪至沛相,珪子登至廣陵太守;漢中李固位至太尉。父郃至司徒,子燮至河南尹;江夏黃瓊位至太尉,父香至魏郡太守。孫琬亦至太尉;河南種篙位至司徒,子拂至司空,孫劭至大鴻臚。

    不見於上述名單的還有:弘農劉崎位至司徒,子寬至太尉,孫松至宗正;蜀郡趙戒位至太尉,子典至衛尉,孫謙至太尉,謙弟溫至司徒。東漢稱太傅、太尉、司徒、司空爲“公”,稱其子孫爲“公子”、“公孫”,“公”之家族則稱“公族”。他們是朝廷顯貴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一門數“公”的家族更是世家大族的中堅。

    上述世家大族的崛起,固然與其成員不畏權勢的政治勇氣及竇、閻興衰所提供的歷史機遇有關,但更重要的原因還在於他們有清廉正直的品格作風,且代代相傳。

    汝南袁氏就是這樣。袁安“乃情帝室。引義雅正,可謂王臣之烈”,袁敞“廉勁不阿權貴”,袁盱“正身自守”,袁彭“行至清.爲吏粗袍糲食有清潔之美”,袁湯“諸儒稱其節”,袁逢“寬厚篤信,著稱於時”,袁忠“以清亮稱”。靈帝時,“袁氏貴寵於世,富奢甚”。而袁賀之子袁閎“少勵操行,苦身修節”,常對兄弟嘆曰:“吾先公福祚,後世不能以德守之,而競爲驕奢,與亂世爭權,此即晉之三卻也。”閎弟弘則“恥其門族貴勢,乃變姓名,徒步師門,不應徵闢”後漢書袁安傳。弘農楊氏更是這樣。楊震“陸公廉,不受私謁”,所舉茂才王密曾“夜懷金十斤以遺震”,曰:“暮夜無知者。”震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密慚愧而出。

    有故舊長者勸震爲子孫開產業,震不肯,日:“使後世稱爲清白吏子孫,以此遺之,不亦厚乎”及彈劾外戚、宦官,又毫不畏懼。寧死不屈。楊秉亦“以廉潔稱”,在位“計日受奉,餘祿不入私門。

    故吏齎錢百萬遺之,閉門不受”。自言:“我有三不惑:酒、色、財也.”時“宦官方熾,任人及子弟爲官,佈滿天下,競爲貪淫,朝野嗟怨”。秉乃條奏牧守以下五十餘人,“或死或免,天下莫不肅然”。宦官侯覽弟參爲益州刺史,“累有臧罪,暴虐一州”,秉“劾奏參,檻車徵詣廷尉。參惶恐.道自殺”。

    楊賜和楊彪也都有與外戚、宦官鬥爭的事蹟。賜曾上書指斥“妾媵嬖人閹尹之徒,共專國朝,欺罔日月”;彪曾揭發宦官王甫“使門生於郡界辜榷官財物七千餘萬”。

    楊奇與靈帝的一段對話,更生動地反映出楊氏的門風。靈帝問:“朕何如桓帝”楊奇答:“陛下之於桓帝,亦猶虞舜比德唐堯。”靈帝很不高興地說:“卿強項,真楊震子孫,死後必復致大鳥矣。”後漢書、楊奇傳東漢的其他世家大族也多是這樣。

    世家大族的門風,得到當時輿論的好評。特別是在桓靈之際的清議運動中.“郭林宗、賈偉節爲其冠,並與李膺、陳蕃、王暢更相褒重”。太學中流傳着這樣的說法:“天下模楷李元禮,不畏強禦陳仲舉,天下俊秀王叔茂。”士大夫們又“共相標榜,指天下名士,爲之稱號。上日三君.次日八俊,次日八顧,次日八及,次日八廚”。“君者,言一世之所宗也”,“俊者.言人之英也”,“顧者,言能以德行引入者也”,“及者,言其能導人追宗者也”.“廚者,言能以財救人者也”後漢書黨錮傳。宦官發動黨錮之禍,殺了“三君”竇武、劉淑、陳蕃,

    “八俊”李膺、荀翌、杜密、朱寓、魏朗,

    “八顧”巴肅、範滂、尹勳,“八及”翟超,“八廚”劉儒等.使一批已經興起或即將興起的世家大族被扼殺,但世家大族清廉正直的門風卻得到世人更普遍的認同。

    東漢世家大族有着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方面的特徵,其家族教育功能,則是最本質的特徵。因爲以“公族”爲代表的世家大族,有良好的教育條件和禮法門風,是培養當時所需統治人才的最佳場所。而正是這一特徵。使得世家大族同一般權貴、豪族、學者有了區別,也使曰後世家大族向門閥士族的轉變及門閥制度、士族政治的形成,有了能爲社會和歷史所接受的基本理由。

    後漢世家大族和魏晉士族不是一個概念,雖然兩者有相當程度上的繼承關係。

    而三國正是這個轉化的關鍵時期,很多大族就此而衰,亦有抓住機緣而興盛百年者。

    其餘影響力弱一些的,如隴西辛氏、隴西皇甫氏、武功蘇氏、蜀郡趙氏不說,會稽賀氏世爲儒業、河東衛氏以外戚進、滎陽鄭氏以明德顯、汝南應氏以文章興、汝南許氏三世三公以宦官興又與宦官同滅。

    東漢的管理選拔不是通過後來的科舉,而是舉薦當地舉薦幾名文采好的,適合當官的去京師求官

    一半舉薦的人都是當地的世家,到後來就有河北的袁家,河東的衛家,直隸的楊家等。

    這些家族進朝廷做官很多都發達了,這樣通過裙帶關係這個家族的人越來越多的在朝爲官。

    這樣形成了世家如袁家四世三公,楊家也不錯好幾任太尉都是楊家的人,衛家主要錢多

    東漢的皇帝年齡都比較小所以朝廷一半由太后的孃家外戚和皇帝的親信宦官輪流把持

    朝廷分兩派,一派支持外戚,派支持宦官,派長年黨爭所有的大臣都不幹正事淨想着怎麼整垮另一派

    所以朝廷對地方上的管理都疏忽了地方上的管理由於朝廷監察的淡薄乘機隊地方巧取豪奪,巧立名目弄的地方是民不聊生。朝廷上下烏煙瘴氣

    就如三國演義裏,諸葛亮罵死王郎說的那段話:“昔日桓帝、靈帝之時,漢統衰落,宦官釀禍,國亂歲凶,四方擾攘。黃巾之後,董卓,李榷,郭汜等接踵而起。

    劫持漢帝,殘暴生靈,因之,廟堂之上,朽木爲官;殿陛之間,禽獸食祿。以至狼心狗肺之輩洶洶當朝,奴顏婢膝之徒紛紛秉政,以致社稷變爲丘墟,蒼生飽受塗炭之苦值此國難之際,王司徒又有何作爲王司徒之生平,我素有所知,你世居東海之濱,初舉孝廉入仕,理當匡君輔國,安漢興劉,何期反助逆賊,同謀篡位罪惡深重,天地不容”

    由此看出此時朝堂混亂,後期世家大族紛紛下注。爭取從龍之功,爲自已家族興盛下注。

    所以在每個混亂時代,能史上留名之人沒有一個是簡單人物。像晉惠帝“何不食肉糜”那就另說,你要和傻子比誰又能說什麼呢

    當然,馬後炮誰都會放。以現代人的眼光,去看待歷史上的人物。沒明白前因後果之前,請不要輕易評論。

    不過現代人的自以爲是,本人也不好說什麼你覺得有資格評論那你隨便說,你把張飛說成文人長得帥呆了。還會畫仕女圖,將趙雲說成女的,將諸葛亮說得是靠老婆才當上丞相。

    放心沒人會順着網線來打你的。國家規定,打人犯法,罵官也是犯法的。

    比如說,你跑到現代的衙門說要如何如何,罵裏面的人。保證有人,請你去喫免費的午餐。

    說古人罵古人,晚上又不會有拉你去對峙。儘管罵,本人只想說尊重一下歷史。

    不要像一些,有奶便是孃的叫..獸。搏屎,給錢就瞎逗,逼。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