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李白被我上了身 >第141章 安史之亂提前了?
    劉刺史是李適之任命的,應該不至於私扣糧草中飽私囊吧。但人心隔肚皮,如果真是他從中貪污呢?

    見李白一臉捉摸不透的難以置信,劉刺史一聲長嘆:“李翰林可知這每年的運糧使爲何會成爲競相爭搶的香餑餑?”

    這玩意還用問嗎,是個傻子都知道里面的油水。李白回道:“謀些私利罷了。”

    “哪裏是一些,簡直就是暴利、私吞。”劉刺史苦笑道:“我曾耳聞,說沿途河道難行,從東都洛陽那邊運往關中糧食僅能十存二三。若是照此計算,從徐州運往關中,十能存一已是萬幸。”

    “難道不是?”李夕李白聽他似在陳述,又似在質疑。

    劉刺史鄭重的搖頭道:“那都是運糧使說的話,李翰林覺得能信幾分?就是在裴京兆尹改革漕運之前,十存二三的說法都有極大的水分。更別說現在了。我多年前曾親自參與過一次押運。那次可算是運氣極差,一路狀況不斷,天氣也變化無端。最終押到長安還有三成有餘。照理說改善漕運之後,應當十存四五往上。”

    “那照你說被他們私吞了2成糧食?”

    李夕李白和隨行的張小敬俱是震驚無比。每年運往長安的糧食約在300-400萬石。也就說每年的運糧使便從中牟利近百萬石。這是何等的胃口啊。

    劉刺史無奈的點了點頭道:“也就近幾年吧。本來運糧使謀點私利是心照不宣的事情。只是近年來聖人很少參與政事,人事任命皆有右相一手安排。所以這些人膽子越來越大。地方官員稍有不配合的,不是被貶,就是被調任到嶺南等蠻荒地區。

    現在李翰林能擔任運糧使,本是大好事。只是前些年徐州糧倉的存糧,在去年便被收刮一空。今年的賦稅尚在徵收,只怕一時半會沒法給予李翰林更多的支持啊。”

    李夕李白聞言,心中頓時空了半截。他們之所以先來到徐州,除了從遠及近的順序安排,最看重的便是徐州是李適之推薦的幾個州縣中最大的產糧區。現在最被看好的一個糧倉居然說出沒糧這樣的話來,那別的州縣只怕更加不堪。

    李白將李適之推薦的另外幾個州縣官員的名字說與劉刺史,想先確認一下那些州縣的情況。

    劉刺史聽着李白口中念出一個一個的名字,眉頭緊皺道:“左相入京已近兩年,對這邊的情況大概並不知情。這幾位中除了琅琊郡的郡守,其餘都已被調任了。”

    這下李夕李白眉頭也是緊皺起來。除了河南道,其他的主要產糧區的最高長官都是李林甫任命的。雖然手中有聖人手諭,但要去找他們要糧,哪有那麼容易的事。

    即便他們屈於壓力勉強配合,但誰敢保證他們會好好辦事?到時候給你使些絆子或者摻點砂子,還會讓玄宗以爲是自己從中剋扣了糧食,佔爲己有了呢。

    “官倉中沒糧,那這邊的富戶、商賈可有糧食?”正沉思中,李夕突然開口問道。

    “富戶、商賈倒是有糧。只是李翰林想要強徵他們的糧食嗎?這怕是不行吧,會引起民憤的。”

    劉刺史有些疑惑,更有些擔憂。怕李白會採用強制手段從這些富戶、商賈手中搶糧。這些富戶商賈,與上至朝廷大員、下至鄉間泥腿子,形成了盤根錯節的利益關係網。得罪了他們那可不是什麼好玩的事情。

    “何時說過要強徵他們的糧食。只不過想給他們一個賺錢的機會罷了。”李夕答道。

    “李翰林的意思是……將糧草漕運交於這些商人來做?”劉刺史有被這個大膽的想法驚到。

    李夕點頭以示正確。

    劉刺史卻是有些不自信道:“這個只怕有些難。長安雖缺糧,但因爲官糧的存在,其平時的正常價格也不比徐州高多少。即便是這段時間長安的糧價高企。但官糧一到,價格必然跌落。而商人逐利,這點利潤空間不足以讓他們跨越千里,冒着沿途各種不缺定的風險來做這件事。”

    他拈了拈鬍鬚,繼續道:“不過李翰林倒是提醒了我。這些富戶商賈手中是有糧食的,我們可以先以稍高出行情的價格,在他們手中收購一些,先行運往長安。而等賦稅徵收上來便可停止購糧了。

    以前運糧使剋扣的兩成,便是我們可以好好利用的空間。賦稅糧和收購的糧食兩相中和,整個成本也不會比他們上報的數額高出多少。這一點出入,想必聖人也不會追究。”

    雖然前期的預算會高出不少,但劉刺史這個法子確實具有可操作性。李白當即拍板定下這件事情。

    劉刺史忙讓手下人去安排,一邊發佈購糧佈告,一邊收拾倉庫準備儲糧。

    暫時解決了糧食來源的問題,接下來便是尋找運糧民夫。

    從長安一路出來,他們沿着官道、河道行駛,所見的情況並沒有像內帑產業區僱傭的那些流民說的嚴重。並沒有見到幾個流民。大概是這些流民故意誇大,以凸顯自己的悲慘境地吧。

    若是沒有流民,那運糧民夫便還是隻能指望當地的農民。無論是免費服徭役,還是付他們工錢。

    不過李夕還是有些不死心的問了一句:“劉刺史,徐州地界可有流民?”

    “哎!”劉刺史一聽流民二字,忍不住又是一聲悲嘆:“這段時間正爲這個發愁呢。”

    聽着劉刺史的悲聲,李夕倒是心裏一喜。看來還是有的。

    “所謂何事?”李夕假裝不知的問道。

    劉刺史答道:“李翰林所說的流民,這徐州地界可是不少。只是徐州再無荒地可墾,無法收留他們。但若是將他們趕往別處,只怕就要餓殍滿地了。”

    “我來徐州這一路可是沒見到什麼流民呢?”李夕這麼說,只是想要再確認一遍。

    劉刺史眉頭一揚,似乎在說你沒見過流民,怎會腦子抽抽的問起流民問題來。

    劉刺史回道:“李翰林都是走的不是官道就是河道。流民貧苦自然弄不道船,而他們又怕被官府驅趕,所以不敢上官道。只在僻靜小道上能見到他們。”

    啊哈,原來如此。

    “那有勞劉刺史派人將徐州周圍的流民召集起來。”李夕忙向劉刺史請求道。

    “召集流民?李翰林可是想讓這些流民來運輸糧食?”

    李夕頷首道:“正是。現在流民四起,若不給他們以生計,用不了多久必會生亂。僱他們運糧正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這個隱患。而且有了他們,也就無需百姓再服徭役了。”

    劉刺史雖然很認同‘李白’的說法,但還是有個疑問:“那運完糧食之後呢?無地可耕種,他們最終還是會淪爲流民。”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