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從絕代雙驕開始穿越 >第三百五十三章 錯亂的歷史
    接下來的幾年裏,天下一片平靜。

    說是平靜倒也不算,因爲嬴政開通了大工程,在全國修建直道,直通六國腹地。

    隨後,帝國又開通了修建靈渠一系列工程。

    這次倒沒有徵發太多勞役,因爲那些投降的六國軍隊已經被徵派前去,再加上帝國淘汰了數十萬大軍。

    一時間,足有上百萬的青壯同時參與。

    戰爭帶來的是數不盡的罪孽,這些士兵是敗軍,對大秦生有仇恨之心。把他們放了,一旦他們回到各自的家鄉,一定會被那些六國叛逆聚集利用。

    若是殺了,則是太過殘忍,違背法紀,因爲現在的他們也是秦人。

    所以,只有勞改這一條路。

    其間,嬴政亦是開始修建長城,想要將齊、燕、趙、秦四國修建的長城連接起來,構成一道堅固防線。

    但在此之前,他卻與李玄常有過一次對話。

    “父皇欲要在北邊修建長城,大動土木,只是爲了鑄造一道堅不可摧的堡壘,將帝國與草原分割。此舉雖然功在千秋,但卻不合時宜。”大殿之上,面對氣勢逼人的嬴政,李玄常直言不諱。

    “帝國坐擁天下,萬里江山,邊境廣闊,而北方狼族在草原橫行,時常入侵,使得邊疆之地,民不聊生,生靈塗炭,這一點,你應該非常清楚。”短短的話語,卻帶着森然的寒意。

    從未有人敢反對嬴政已經做下的決定,而李玄常,是第一個。

    “大丈夫行於世間,豈能苟安一隅。依山靠海守屍之徑,非是我輩所爲。我泱泱華夏,更沒有懼怕蠻夷之理。狼族百越,固然兇悍。但在大秦鐵騎面前,不入我華夏,遲早也不過是多了數十萬伏屍罷了”

    “況且,父皇此舉雖然可以讓帝國邊境無憂,但也讓後世之君再無禍患。兒臣雖然不贊同儒家的做派,但儒家的有一句話還是很有道理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一個國家如果沒有外來勢力壓迫,這個國家就會逐漸陷於內耗當中。”

    “帝國雖然有健全的法律,但法卻是要依靠人來執行。一旦人心不齊,這法也就失去了威懾力。修建長城固然讓邊境無憂,卻也將大秦圈住,偏安一隅。那廣袤的草原之地,在日後未必不能成爲我大秦的牧場。況且,父皇以兵事平定六國,從屍山血海中殺出來。”

    “面對北方狼族,未必就要防守。即使是防守,那也是後世子孫該做的事。把修建長城的用度用來打仗,未必不能保護北方邊境。最好的防守便是進攻,還望父皇三思。”

    “你說的也不無道理,此事容後再議。”嬴政雖說是強勢,但有道理的建議,他還是聽得進的。

    按照他所言,確實有理,連傳承數百年的六國都打下來了,難道打一個狼族,帝國就要進入戰略防守

    實在是有辱他始皇帝的威名啊。

    然而,嬴政雖然是聽進去了,但還是一意孤行。

    抱歉,仗要打,長城照修。

    面對層出不窮的狼族,帝國邊境時常都在打仗,有勝有敗。通過戰爭,帝國從北方掠奪了不少青壯,用來修建長城。

    再加上帝國本身的青壯,長城依舊在有條不紊的修建。

    但民間徵發的勞役,確實少了很多。

    然而,在另一邊。

    修史書的那些人,反倒是找出了一些了不得的東西。

    大秦攻滅六國,自然也得到到了他們編篡的史書和文獻記載。其中,也不乏民間貢獻的各種史料。

    這次,帝國欲要編篡一部鴻篇巨論,在天下造成了極大的反響。

    無論是昔日已經滅亡了的諸侯國,還是剛剛被滅的六國,都有不少人蔘與了此次編篡。

    許多曾經被掩埋的歷史真相,在這次編篡當中開始逐漸現出端倪。

    其中商朝時期,商湯嫡長孫,太丁之子,外丙和仲壬之侄,商朝第四位君主太甲。

    他繼位之初,任意地發號施令,一味享樂,暴虐百姓,朝政昏亂,又破壞湯制定的法規。伊尹百般規勸無果,於是將他放逐到桐宮。在桐宮三年,他悔過自責,後重新當政,諸侯都歸順商王,百姓得以安寧。

    孟子萬章上記載:“太甲顛覆湯之典刑,伊尹放之於桐。”

    而在戰國時期一名魏國史官做寫的當中,伊尹篡權,後被太甲反殺,不似爲人臣者。

    然而,巧合的是,在幾十年前滅亡的宋國史書記載當中,同樣有這麼相似的一段。

    宋國的祖先是商紂王的庶兄微子啓,其人被分封爲周天子的諸侯,建立宋國,都城爲商丘。

    所以,兩相驗證,則證實了儒家所存在的漏洞。

    其實,不僅如此。

    三皇五帝的舊事也被挖了出來,昔堯德衰,爲舜所囚也。舜囚堯於平陽,取之帝位。舜放堯於平陽。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

    這與儒家所尊崇的禪讓美德發生了極大的衝突,這些史實,不僅在當中存在,也在東周所藏的史書中有過詳細記載。

    而在儒家當中,孔子卻對舜有過極大的稱讚,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意思是,堯舜雖在高位,掌握國家權力,卻一點也不爲一己之利,而是全心全意爲天下百姓。

    一書中也曾提到,“”明於庶物,察於人倫,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

    這一點,再度將儒家兩位先賢所推崇的完美君王形象打破。

    而且,儒家所大肆批評的商紂王的真實面貌也被還原,這些史料來自宋國和燕國。

    史籍所載的文字皆由甲骨文記載,但此時尚處在先秦時代,甲骨文雖然有些難認,但並非無人認識。

    宋國記載,武王伐紂,乃是由其先祖微子啓裏應外合,趁紂王東征,才一舉攻下了朝歌。而所謂的妲己亂政,牝雞司晨之事,也做了記載。

    當時的商國,女子也可以當官,歷史中第一個女將軍便是商朝的婦好。

    若這僅僅只是一家之言也就罷了,但在燕國,也有着相似的記載。

    燕國是誰建立的是武王的弟弟,周公旦。燕國所留下的史書與昔日商朝後裔留下的黑歷史一對比,真相也就呼之欲出了。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