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統計大明 >第五百六十五章運河擁堵
    臨清是個好地方,後世的臨清沒有什麼名氣,但是在大明,臨清絕對是除去金陵和京城之外的超一線城市。</p>

    在大明臨清人口一度超過百萬,第一它是運河儲量中心之一,每年存糧三百萬石以上,第二這裏曾經是鈔關所在地。</p>

    說道鈔關,這原本是個用來回收紙幣的衙門,沒錯,並不是只有後世人懂得紙幣貶值需要回收舊幣的道理。</p>

    大明官府實際上也知道,並且投入實踐,只可惜政以人息,朝令夕改,沒有認識到紙幣的重要性等等所以最後紙幣價值崩潰。</p>

    紙幣崩潰之後,臨清鈔關改爲徵收現銀,曾經一度年徵收稅銀將近八十萬兩。</p>

    這個在朱慈烺眼裏不算啥,但是在大明曆代皇帝看來,這絕對是一筆鉅款。</p>

    除此之外,臨清還有一個特產,那就是‘臨清貢磚’大明皇家幾乎絕大多數建築,使用的磚頭都是出自這裏。</p>

    臨清貢磚因爲運河淤積土質好,俗稱“蓮花土”,細膩無雜質,沙粘適宜,用這種土燒出的磚,敲之有聲,斷之無孔,堅硬茁實,不鹼不蝕;</p>

    再者當地的燒造工藝技術嫺熟、獨特。燒出的磚品種齊全、色澤純正、形狀規整。</p>

    你僅僅是皇家建築,各地修建文廟、牌樓、官府衙門、重要水利樞紐等等往往都使用臨清磚。</p>

    而且這裏也是衛所重鎮,丁口衆多,商業氣氛濃厚,所以逐漸形成了這個超級大都市。</p>

    朱慈烺之所以在這裏停留正是因爲這裏的城市規劃非常不合理,土城磚城沿着運河而建,綿延幾十裏。</p>

    兩岸磚窯林立,運河之上船隻來往穿插。不僅溝通南北,甚至東西各地也都在這裏彙集。</p>

    臨清在明代可以說是山東第一大城,第二是濟寧,兩城一個在黃河以南,一個在黃河以北。</p>

    都是沿着運河建造,都依託運河發展。但是比起揚州等地的水面寬度,這裏就差的多了。</p>

    所謂運河擁堵,這兩個地方最甚。</p>

    但是這裏對於大明賦稅來說也是意義重大,朱慈烺雖然一直試圖改漕運爲海運,這個僅僅是爲了緩解漕運的壓力,增加一次的運量罷了。</p>

    這不是說運河不用了,以後就廢棄了,恰恰想法,正是因爲運河實在太繁忙了,所以纔要開通海運分擔壓力。</p>

    所以漕運改海運,對稅收的影響並不大,而漕糧轉運也多依靠衛所漕丁,根本不給工錢,反而成爲百姓負擔。</p>

    故而對於依靠漕運的百姓生活也沒有啥影響,也不是說沒有,就是生活壓力減輕了不少。</p>

    所以臨清和濟寧都呈現的是一個更加繁榮的狀態,稅收改革之後,臨清稅關加上濟寧稅關今年前四個月,每月收稅達到六十萬兩以上,而且還在逐漸上漲。</p>

    預計今年全年,僅僅臨清加上濟寧兩地就能完成稅收近千萬兩。</p>

    這樣的城市,即使有點擋路,朱慈烺也不能拆遷了事,兩岸商業如此繁榮,隨便拆遷萬一真蕭條了,那對大明纔是重大損失。</p>

    但是擁堵又不能不治,否則真的很影響效率,朱慈烺在臨清呆了一天,臨清段運河就出現了三次擁堵事故。</p>

    當然對於怎麼找到擁堵的罪魁禍首,朱慈烺自然有他自己的方法,吩咐統計司派人對擁堵進行統計,朱慈烺就繼續上路了。</p>

    朱慈烺不可能爲了解決臨清擁堵問題就住在這裏不走了,能留下來一天實地考察一下,已經很不錯了。</p>

    朱慈烺需要給出的是發法,而不是自己親自到一線去指揮怎麼解決這個問題。</p>

    一路快到了天津,統計司那邊的數據彙總過來,很明顯的看出,雖然官員要求讓道最讓百姓厭惡,但是確並不是造成擁堵的第一大原因。</p>

    造成擁堵最大的原因竟然是渡船和南北航行船隻發生的交通事故。</p>

    而僅僅臨清一地每天發生渡船和槽船相撞的事故多達幾十起,有的能快速解決,有的則會糾纏半天造成擁堵。</p>

    朱慈烺聞到了陰謀的味道,臨清的河道,可沒有繁忙到渡船跟槽船已經分不開的地步。</p>

    派錦衣衛一查,果然這裏面有不少碰瓷事件發生,裏面有不少幫派分子以及渡船渡口船老大爲首的敲詐勒索團伙。</p>

    手法很簡單,以載客爲由,橫渡運河,然後偶然跟某個船隻衝撞,然後一羣渡船一擁而上索要賠款。</p>

    這渡船往運河中間一開,南北船隻自然得乖乖退避,久而久之,路過的槽船都必須要給當地的大佬交買路錢,插旗才能過。</p>

    若是沒有旗幟的,就要小心小心再小心。</p>

    經過錦衣衛偵查,這些所謂的‘碰撞’事故,幫派成員參與的要佔到百分之九十以上。</p>

    朱慈烺當時就無語了,水能想到,這個困擾大明上下這麼久的難題,竟然僅僅是因爲這個原因?</p>

    怪不得崇禎明明派人疏通了運河,朱慈烺明明已經派出疏導船隻命令各行其道。甚至還上書要求官員不得在運河上打出旗幟要求讓道。若是真有急事,就上岸走陸路。</p>

    搞了這麼多策略,最後擁堵還是沒有解決,沒想到癥結竟然在此!</p>

    朱慈烺也是氣的發笑,最後想想也是自己缺少底層生活經驗,運河開鑿使用千年,誰也不是新手。</p>

    大家早已經積累了這麼多使用經驗,沒道理一個個橫衝直撞,胡亂行駛。</p>

    以前朱慈烺沒有發現這個問題,一個是因爲沒有關注,另一個也是因爲這官員眼裏的世界和普通百姓眼裏的世界是不一樣的。</p>

    就像這次在臨清駐留,朱慈烺知道的堵塞只有三次,而且很快就得到了解決。</p>

    但是錦衣衛和統計司調查的擁堵,那往往是打的頭破血流,最後才解決問題。而且一堵都要一兩個時辰才能解決。</p>

    看來朱慈烺在的時候,這些人都被打過招呼,不要惹事。</p>

    這就像那個被嘲笑‘何不食肉糜’的皇帝,在他眼裏是不是天下的道路都是潔淨平整,黃土墊道,百姓簇擁在街上,等着跪迎皇上?</p>

    其實想想也是,運河就算再繁忙,但是也沒有到一條船接着一條船的地步,怎麼會錯不開,就算在擁堵的河段,也不應該出現動輒擁堵幾十裏的場面。</p>

    更何況這還有交通疏導!船隻各行其道的情況下!</p>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