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統計大明 > 第八百九十四章災害頻發
    五月中旬京城突然下起暴雨,大雨下了三天,一些低窪地方,都出現了積水,本來看到雨水挺高興的,但是一連下了幾天又讓人當心起來。

    雨後初晴,京城的損失還沒有統計完,西南方一隻信鴿飛來,焦作以南黃河決堤,一府受災,當地正在想辦法封堵決口。

    到上報的時候,已經鑿沉貨船一艘,水量得到控制,預計今夜到明天能堵住決口。

    除了田地損失之外,百姓被大水沖走,淹死無法統計,當地請求徐州駐軍就近支援。

    朱慈烺皺眉立刻吩咐徐州的第十三師派兵增援,之後坐在那裏越想越氣,年初的時候,欽天監和農業部就提醒北方多雨容易形成內澇。

    朱慈烺更是在朝會上反覆提及要小心河流堤壩!結果還是出事了!

    一出事還是大事,現在大明人力資源多寶貴,一下子一府之地受災,估計要有幾千上萬人淹死,甚至幾十萬都有可能。

    生氣之下朱慈烺大手一揮:“將修建焦作段黃河大堤的主要負責人,審覈人員都給朕抓進昭獄!朕要看看到底是因爲什麼!”

    一旁的李若璉自然沒有意見,抱拳領命下去安排。

    下一封是南陽等地蝗災復起,請求發動百姓滅蝗,朱慈烺想了想就近從丹江口水庫工程部調了五萬百姓參與滅蝗。

    朱慈烺雖然沒有本事搞南水北調,但是提前把丹江口地區幾個縣府的百姓遷出,在那裏築一個堤壩,攔截漢江和丹江的江水,引一部分水到南陽盆地和湖北北部還是能做到的。

    修建丹江口水庫,可以防洪,灌溉,養殖當然等到電動機研究出來,以後還可以用來發電。

    現在只是前期準備工程,堤壩也不打算修的那麼高,算是給後世子孫想要南水北調的時候打個基礎。

    南陽盆地一直缺水,所以旱災經常發生,其他地方稍有風吹草動,它就先旱爲敬,這就導致,當地不僅旱災嚐嚐發生,蝗災也是隔三差五的出現。

    要是不管,這些蝗蟲越過伏牛山,整個河南都要跟着完蛋。

    處理了南陽蝗災之後,北疆送來急報,北西伯利亞突然吹來一陣寒流,導致五月份北疆城又下起大雪,當地種植的農作物大部分受災,今年北疆城需要支援更多糧食、

    北疆城作爲大明控制北疆和勒拿河的堡壘城市,他能有多少糧食收成朱慈烺根本不關心,反正到目前爲止那裏的墾殖公司加上駐軍也不過十萬人左右。

    這些人平時抓抓魚打打獵,然後荒地多,兩年收一年也不愁糧食喫。就算有缺口也不會很大。

    北疆那邊墾殖公司逐漸都走入正軌,尤其是東北地區,在持續的移民之下,人口早就突破三百萬以上,耕地三四千萬畝,糧食一年能生產八千萬石以上。

    而且遼河松花江運河修通在即,以後整個遼東水系成爲一體,航運將會更加便利,經濟持續向好。

    以後北疆的木頭就不必走黑龍江入海繞一個大圈在運到渤海灣了,到之後只需要從黑龍江轉入松花江再運到遼河,順流而下直入渤海,不僅路程縮短了大半,海運變河運,運費也大幅度降低了。

    特別是到了冬天,搞幾匹馴鹿或者雪橇三傻,然後從結冰的河道上運送木頭,比起放木排還要方便。

    經過朱慈烺的大力開發,東北地區馴鹿養殖,雪橇三傻、耐寒的蒙古馬等都形成了規模,冬天不再是阻礙交通運輸的天塹,反而因爲雪橇的使用變成了捷徑。

    不過各種災害接踵而至確實不是那麼令人愉快的事情,大明現在太大了,同一天的時間,有的地方在冬天,有的在夏天,有的在洪澇,有的在乾旱,有的在打仗,有的確祥和一片。

    接連看了幾個壞消息,朱慈烺揉揉眉頭,桂喜看到這種情況悄聲的說道:“今天,帝國號戰列艦要下水呢!”

    朱慈烺聽完一愣,竟然下水了!這個去年李通前前後後跑了好多趟,最後賣掉不少崇禎八年式炮艦才籌夠錢開工的戰列艦,終於進入下水舾裝階段了!

    不容易啊,這是大明造艦能力的一次自我革新,建造這種世界之最級的戰列艦,既是綜合國力的象徵,又是海軍霸權的象徵。

    不說其他,朱慈烺只要把這艘船部署在任何一片海域,對手至少要派出三艘到五艘以上的戰列艦看住它,甚至需要一支艦隊來防止他出擊。

    不過這麼大的船建造速度也是非常慢了,前前後後將近十五個月才下水,算上舾裝的時間,預計最快也要兩年半到三年,然後在試航,最後交付海軍,怎麼着也得四年的時間。

    朱慈烺還聽說,李通爲了這條船大發雷霆,這條船預算不斷超支,從最初的三百萬兩白銀預算現在已經增長到四百一十萬兩了。

    而且應爲海軍部想要裝幾臺最新鍋爐,又想裝備新式艦炮,連最近研究的包銅船底也要選裝,預算可能還要進一步增加。

    朱慈烺倒是沒有去管,新舊技術更替的關鍵時刻,朱慈烺本來就不支持大造風帆戰列艦。

    如果大明蒸汽機技術更成熟一點,直接上蒸汽戰列艦,那纔是真正的更新換代,如果能造出鐵甲艦,那麼距離無畏艦時代也就不遠了。

    也不怪朱慈烺想法多,1790年瓦特發明了工業蒸汽機,僅僅不到六十年的時間,英國就進入了鐵甲艦時代。

    現在大明已經有了工業蒸汽機,也開始蒸汽機朝火車和輪船上使用的研究,目前成果還不錯,有了朱慈烺的指點,大明至少能少走一半以上的彎路。

    就算短期內不能直接上鐵甲艦,但是把船上的帆動力改爲蒸汽動力生產木殼蒸汽船完全沒有問題。

    當船不再依賴風行駛,那麼運輸效率至少提高了三倍,而去掉了繁瑣的帆具之後,戰列艦的設計將會是另一番模樣。

    所以這些人再帝國號上實驗新技術,朱慈烺是支持的,雖然這麼大的船用來做實驗有點浪費,但總比生產一個過時的老舊貨色要好得多了。

    從旱災開始,大明的蒸汽機就開始普及,轉眼蒸汽機已經普及了三年半,大明的蒸汽機也革新了三代。

    實際上今年生產的三代蒸汽機比起去年的三代蒸汽機效率又提高了百分之三十多,但是因爲沒有革命性的技術應用所以沒有進行新一代的命名。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