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統計大明 >第一千二百一十二章龐各莊西瓜
    老李第二天起了個大早,爲了方便賣風箏,一家人在外城東租了一個小院,而這風箏攤位是京城裏的兒子戰友託人聯繫的。

    有些時候能在大明最繁華的京城,最繁華的街道輔街上搞到一個攤位,這還真不是你有錢就行的。

    就像老李這個攤位就是通過軍人事務部跟巡街衛司溝通之後給安排的。

    作爲禁衛軍騎兵師,很少參與作戰,但也不是說,就天天閒着不死人,大明大型草原決戰是沒有打過,但也不是天下太平,騎兵成爲養馬的馬伕。

    草原重來就不是一個太平的地方,就是大明關內地區每年又有多少人應爲各種各樣的人因爲生活不下去選擇鋌而走險。

    草原上本來就有這樣的基礎,有些人打草谷打習慣了,就忘記了時代變了,老是幻想着不勞而獲,總以爲只要自己做的小心就能神不知鬼不覺。

    作爲駐紮京城的最強騎兵力量,實際上從宣府到大同,包括北面的歸化城往東一直到赤峯這麼大的一圈地方都是禁衛軍騎兵師的防衛範圍。

    而草原上一些因爲因爲牧場的糾紛演變的兩個以上部落的械鬥,這些也要禁衛軍出兵調解,甚至要對那些違反大明規定的部落進行拆散。

    老李的兒子就是這樣一個禁衛軍騎兵師的士卒,後來在一次追擊大同附近一股馬賊的時候不幸中箭戰死。

    對於別的部隊把人安排進京賣東西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禁衛軍不一樣,人家是天子親衛,就是京城本地的防禦力量,這點面子還是有的。

    當然也是因爲禁衛軍的戰損率不高,畢竟禁衛軍自從成立到現在也沒有參戰過幾次,而像這種常規的剿匪任務,除非是運氣特別差,否則還真的不容易死。

    老李家並不困難,兒子戰死之後,大明軍部直接發了一百個月的軍餉作爲補貼,然後每月給予老人有贍養費,孩子有撫養費,兒媳婦一直未改嫁每月也能拿一筆撫慰金。

    四個人每月能拿到八兩多銀子,每年加上年節補貼,每年有百兩銀子。

    本來一家人和和美美的過日子,除了家裏少了一個壯勞力,其他都還好,只是因爲老兩口年齡大了,土地承包了出去。

    後來京城擴大,南城這邊都已經快擴展到黃村了,而老李的家就在龐各莊這一片,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成京城內了。

    本來作爲本地老住戶,家裏有十幾畝地,如果京城南擴,一家人日子肯定會越來越好。

    去年的時候,軍部突然要在這邊修一個飛艇中心,在龐各莊徵地,老李一家覺得自己受大明恩惠已經很多了,軍部又對他們特別照顧。

    所以毫不猶豫的把家裏的地凡事畫進了徵收範圍的都免費送給軍部使用了。

    軍部知道對方是軍烈屬之後,聯繫了當地的軍人事務部給予了補償,並且幫助老李一家在剩下的地上搞起了玻璃蔬菜大棚種西瓜。

    今年正好是第一次試驗,軍部就給找了一個京城的攤位,打算等過年西瓜出來上市了好讓老李家出攤。

    這不剛進臘月那些西瓜秧剛開始開花掛果,老李覺得這麼好的攤位閒着浪費,正好老李還有糊風箏的手藝,所以就一家人都到京城糊風箏去了。

    至於大棚那邊完全是技術人員在搞,老李現在自己也幹不動這些活,就僱傭了自己的一個侄子跟着學技術。

    從京城往南,一直過了皇莊才能看到綠油油的菜地,而黃莊以北的地方,現在都已經成了街道民房等等建築。

    因爲沒有高樓大廈,所以被攤平的京城哪怕只有兩三百萬人,依舊把城市延伸到了後世的六環附近。

    當然這個時代的京城也沒有那麼密集的人口,內部也預留了大量的綠地公園等等作爲發展儲備。

    而且朱慈烺從一開始就推行區域中心概念,所以使得京城周圍並不是很擁擠,哪怕是一般家庭也有一個三間房子的小院,就跟國外有點類似。

    當然這個時代的交通工具讓大明的京城發展到這裏已經是瓶頸,從黃莊到京城南門就是三十里左右,這個距離就算是坐上快速馬車,也要兩個小時的時間,如果再算上進城之後的時間,那就是三個小時以上了。

    這個在後世就是通勤極限了,但是大明又沒有那麼多寫字樓啥的,所以中心城區如果沒有必要一般都不會去。

    這個事情就像很多人以爲如果在京城工作的人應該早就把京城的景點玩一遍了吧,每天肯定都是逛街購物簡直是人生巔峯。

    但是實際上很多人在京城幾年的時間,也就是簡單的轉了轉,每天爲了減少日常開銷基本上也很少上街購物。

    再說了勞累了一天,回家收拾收拾家務然後好好的睡一覺不香麼。

    可以想象如果京城的人每天都進內城逛街,那內城肯定每天都跟現在過年一樣人挨着人了,那個叫摩肩接踵,揮汗如雨了。

    老李回到村裏,第一時間就去自己的大棚看看,冬天能喫上西瓜,以前這隻聽說皇上纔有這個待遇,只有最受寵的大臣才能被賞賜一片西瓜。

    誰能想到現在尋常百姓家也能種這玩意了。

    只要這東西真的能長成,那絕對是不愁賣的,當然也不是誰都能置辦的起這一個玻璃大棚的。

    這玩意需要鋼鐵加木頭的框架,爲了保溫還要雙層玻璃加上上面蓋上草甸。

    這個時期大明的玻璃雖然已經走進尋常百姓家,但是價格也還是一塊窗戶用的平板玻璃都要百文左右,一平方這種玻璃的造價要超過一兩銀子。

    這兩畝玻璃大棚,總造價接近一千三百兩,也就是說每畝的成本要達到六百五十多兩銀子。

    然後種上東西還需要技術,還需要加溫,這總規模的投資真的不是普通百姓能搞的起的,就是一般地主都不敢輕易嘗試。

    這個也就是軍部給予補助還幫着搞技術,李家的這兩畝大棚才能搞好,要是老李自己砸鍋賣鐵也搞不起。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