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統計大明 >第一千六百六十三章來自軍部的壓力
    原本以爲說服了吳啓晨,內閣那邊同意的概率就很高了,沒想到內閣那邊又出了變故。

    他們對於北疆的興趣不大,情願要新幾內亞島和新大陸北方地區的墾殖公司。

    朱慈烺感覺這幫人是越來越過分了,就出這麼一點錢還想要這兩片地方。

    新幾內亞島那邊目前是大明關外地區最大的糧倉,稻米產量堪比江南。

    當初大明遭遇大旱,朱慈烺可是不計成本的從江南移民開發此島,那裏一山隔成兩個平原,地處赤道種植水稻一年三熟乃至四熟,雨水充沛。

    當年也是因爲乾旱,所以有衆多百姓自願到外地謀生,大明才能動員,加上半強制的轉移那麼多百姓。

    從那以後大明再也沒有這麼大規模的移民,恐怕以後也再難有了。

    經過十多年的開發,這裏已經成爲整個太平洋地區最繁華的地方,甚至整個南大陸的收入也沒有此島高。

    當然這跟南大陸自己的開發度不高也有關係,南大陸現在大家都親切的稱爲兔子島。

    十多年的時間,這邊貧瘠的土壤被百姓一點一點養肥,沼澤被圈成良田或者圍成湖泊,一些降雨量不充沛的地區,或者地形合適的地區被修成堤壩。

    當初來的時候是什麼景象?全島多山地,海拔都在四千米以上,常年大量降水導致土壤肥力較差,僅有少數河谷和河流衝擊三角洲適合種植糧食。

    能有今天的成果那都是當地百姓一點一點的努力建設的結果,也是皇明商號持續不斷的投資的結果。

    島上主要以農業種植和養殖爲主,也有銅礦開採,當地銅礦品味高,精煉礦石可以直接用於造幣。

    因爲人口少,土地多,所以每年出產的糧食大多用於運回關內,堪比江南不是指產量跟江南持平,而是指他每年能出售的商品糧數量跟江南相當。

    就算如此朱慈烺也輕易不願意出手這個島嶼,按照目前的形勢來看,這個島嶼的底子已經打好,在南大陸開發難度大的當下,這裏將會成爲整個南太平洋的中心地區。

    現在已經誕生了兩個超過十萬人口的大城市,將來人口聚集效應顯現,這裏將會繼續發展成大明在南太平洋的定海神針。

    論開發度,這裏確實可以交給內閣了,但這裏一旦交給內閣,朱慈烺等於是把南大陸也拱手相讓了,到時候南大陸的人口不僅不會增加反而會減少。

    這和朱慈烺開發南大陸的初步設想是不符合的。

    至於新大陸北方地區,開玩笑,那裏能成長出一個跟大明對抗的超級大國足見起資源和區位優勢的得天獨厚。

    雖然後來去工業化金融立國了,要知道在二戰以前和二戰以後的一段時間,那裏也曾是世界工廠,各種工業品生產大宗的礦石國內原料也沒有缺過。

    所以那邊的價值根本不是北疆和島嶼可以比擬的。

    內閣那邊還有的爭論,對於這種癡心妄想朱慈烺直接一口回絕,你們要是這樣搞我就直接印錢了,比擺爛朱慈烺可不怕。

    爲了防止事情久拖不決,影響整個作戰計劃,朱慈烺只給了十天的時間,十天不能商議一個結果定下來,那就由他親自決定。

    到時候就是三方一起倒黴。

    當然爲了警告那些跳的太過分的內閣人員,內閣又有一部分人因爲貪污受賄瀆職等被查處,算是給這幫死要錢的頭腦發熱的以爲自己能跟陛下對抗的傢伙降降溫。

    開玩笑,當初爲了錢朱慈烺是內閣首相都敢換,這幫人還以爲朱慈烺離了他們就不行了。

    沒有直接動手進行全面清查也是怕戰爭期間內閣動盪導致戰事失利,要不然朱慈烺纔不慣着他們的臭毛病。

    這是皇權和內閣權力的鬥爭,朱慈烺甩手不管內閣事務之後,鎮壓內閣靠的就是財力和武力,而打仗就是對財力和武力的雙重消耗。

    朱慈烺也發現了,當初他設計的這個內閣加軍部加錦衣衛的三權分立好像有嚴重的漏洞。

    那就是一旦大明對外戰爭出現失利,軍隊蒙受巨大損失之後,很可能皇權就會衰落。

    朱慈烺現在當然不擔心這些,但是以後的皇帝呢?進入火器時代農民起義已經很難推翻現有政權了,但是要是某地軍隊或者軍閥等叛亂呢?

    大家用的都是一樣的武器,士卒也是一樣的水平,搞個清君側,搞個靖難,這不是沒有可能的。

    雖然朱慈烺有預防措施,所有的軍事工業都放在渤海灣地區了,但各戰區儲備的作戰物資,那也是足夠打一場到兩場大型戰役的。

    要是到時候關內軍隊腐化,軍閥兵力佔優勢,禁衛軍一兩場大型戰役戰敗了呢?

    到時候要生產武器,要武裝新軍等等都要要錢,錢不夠了難免被內閣牽制,到時候就算鎮壓了叛亂,那皇權註定旁落。

    這個就跟歷代的王朝衰落是一個道理。東漢末年就是這樣。

    東漢末年之所以能形成軍閥割據,還不是因爲黃巾起義僅僅依靠中央軍難以鎮壓,所以不得不放權讓各地練兵。

    各地練兵得有錢啊,所以就設立了州牧,州牧就是即管兵又管錢,還管當地的人事。

    本來就已經是士族社會,現在又放權讓士族擁兵,那麼各地擁兵自重也是必然。

    最後黃巾雖然鎮壓下去了,但是各地已經尾大不掉了。

    還有隋末也是一樣,隋煬帝外戰徵高麗連續失利,導致國內空虛,又修運河和戰爭徭役導致國內匪患四起。竇建德瓦崗寨還有杜伏威就是代表。

    兵力不足以鎮壓起義,隋煬帝不得不放權,所以軍閥就崛起了,最後各貴族集團爭相登場建立大唐。

    唐又是一樣,盛唐之後安史之亂,中央無力鎮壓,允許各地募兵,導致軍閥割據。

    所以宋吸取這樣的教訓,強幹弱枝,導致武力衰微,一直難有作爲。

    明朝算是再次吸取歷代教訓,進行的是半強幹弱枝政策,即加強京營使其強於地方駐軍和邊軍。

    但是現在看來,朱慈烺是老想着總結前朝的教訓忘記了明末的教訓。

    現在的政策,一樣有大權旁落的風險,搞不好大明會因爲一場外戰失利導致皇權旁落,然後國家亡於內閣扯皮腐敗叢生。再次走上明末老路。

    有沒有更好的辦法呢?朱慈烺暫時還沒有想好。

    京城在爲新的擴軍籌款吵架的時候,軍部的電報已經發到三個戰區,要求三發開一個戰略協調會,務必要打幾場像樣的仗。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