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崇禎大帝的掛機系統 >第109章 向大海要喫的
    自古以來,不乏有人當官是爲了實力自己的理想,讓天下百姓過上好日子。

    但是大部分文人的最終目的就是爲了當官,從而實現階級的跨越。讓自己過上好日子。

    或許很多人當官之初,並沒有想過做貪官,但是事實上在大明這樣的官場環境下,又有幾個能入荷花一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呢?

    在糖衣炮彈,和官場大環境下,久而久之,曾經的有志青年,成爲了地方豪強的保護傘。成爲了百姓口中的一個個狗官。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朝廷的利民政策往往會變成狗官兜裏的銀子。

    一旦朝廷發生變故,需要增加稅收,朝廷加一錢,這些狗官就敢加1兩。

    這一來二去之間,朝廷在百姓心中哪還有好印象?

    爲了避免官員和地方豪強互相勾搭,每隔一斷時間就換對官員進行輪換。

    但是狗改不了喫屎,貪官到哪都是貪官。輪換是有效果,但是效果真的很一般。

    這樣看來。

    王朝末年,百姓袖手旁觀也是不無道理的。

    法不平!

    不對狗官判死刑,哪有資格要求百姓愛國啊。

    ...

    那些狗官爲何膽敢這樣做?

    除了法制不全,處罰不公之外,消息的不流通和輿論也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

    在交通極其不發達的現在,很多人,一輩子可能就生活在幾十裏的範圍之內。

    去過縣城,可能就算的上村鎮裏面有見識的人了。

    他們的信息怎麼來?

    地主老財說的,遊行的路人帶過來的。...

    沒有了解認知的機會和渠道,信息失真,信息不全,就是常態,這種情況下判斷錯誤也不是不是什麼稀奇的事了。

    儘管朱由檢想了很多辦法,但是截止目前對於輿論的掌控,也僅僅只在縣城一級。

    各個小鎮,和村子的輿論依舊掌握在地方豪強手中。

    爲了避免出現因爲消息傳遞而導致民亂,朱由檢讓錦衣衛們動了起來。

    雖然錦衣衛在文官和地方豪強的嘴中名聲早臭了,但是錦衣衛畢竟成立幾百年了,大多數的百姓都知道錦衣衛是皇帝的親衛。

    讓錦衣衛傳遞信息,足可以打破地方豪強的輿論壟斷。

    至於冒充錦衣衛,那可是掉腦袋的重罪,有人膽敢冒充錦衣衛,那就正好處理了。

    一切正如朱由檢所料,當自己的幾條政令傳達出去之後,簡直就像一塊巨石砸入了一個小池塘一樣,掀起了巨大的反響。

    當然了,京師這邊,暫時沒人敢和胡說八道,40萬精銳在一旁,又有那麼多的抄家案例在前,誰敢亂嚼舌根?

    但是其他地方可就真的炸開了鍋。

    田間地頭,茶樓酒肆,青樓妓院。無不是討論陛下新出的幾條政策。

    從密衛和錦衣衛的情報來看,大部分的百姓還是相當支持朱由檢的。

    百姓或許不懂政治,但是最基本的好壞還是分的清楚的。

    承然,朱由檢的每戶免除3畝耕地的稅收!本就打着拉攏底層百姓的主意。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朱由檢確實降低了百姓的生存壓力。

    按照現在的畝產200來斤,稅收十分之一來算,3畝地一年就能少交60斤的糧食。

    雖然不是很多,但是足夠讓很多人,度過茫茫的冬季了。

    最明顯的一點就是,這段時間認可朱由檢的直接增加了近40萬,達到了90萬。

    只差10萬人就能升到7級了。

    “領取掛機獎勵。”

    “此次掛機時間爲30天,掛機獎勵,大米3000噸,豬肉罐頭,3萬件,生化士兵300名,初級生化士兵指揮官5名,軍大衣3萬件,漁船30艘,大福船一艘。”

    福船:華夏4大船形之一。

    船長44丈(約147米),寬18丈(約60米),裝九桅十二帆,航速5-13節

    可載重1000噸。容納千人。

    備註:大福船自帶200門紅夷大炮。

    ‘強,真強!”朱由檢忍不住叫了起來。

    因爲種種原因,大明的造船能力這些年可謂是直線下降。

    缺乏合適的戰船一直是制約朱由檢水師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現在手裏有了船,朱由檢的心思自然活絡了起來。

    南海是大明的地盤,臺灣也是大明的地盤,西夷佔據的時間已經夠久了,該談談賠償了。

    ‘傳旨下去,大赦天下,大明境內所有強盜,只要沒有做過姦淫擄掠的罪行,只要向的當地官府投降,就能免除罪罰。重新爲民。

    大明周邊的海盜只要攜帶船隻向大明官府投降,可以直接編入大明水師。

    從即日是,開放海禁,允許海邊的百姓下海捕魚。所獲按照十分之一交稅。”

    大明現在的儲糧食不多了。留給大明的時間也不多了。

    天啓七年,四川大旱。

    今年夏天,華北大旱,赤地千里,河北、山東、河南、山西、陝西都受到了巨大的影響。

    爲了擺平這兩次次旱災帶來的影響,朝廷以以工代賑的方式大肆修築官道。掘井抗災。

    再加上北平遼東,消耗了大量的勞動人員。

    雖然穩定了社會,沒有引起什麼大的混亂,但是確消耗了大量的朝廷糧食庫存。

    依靠現在的糧食供給情況,一旦在出現什麼大的災害。朝廷還真的不一定有足夠的餘力進行賑災。

    朱由檢爲什麼把40萬精銳集中在京城,除了震懾之外,最主要的原因還不是想省點運輸的糧食。

    糧食安全是國家穩定的一個重要基礎。

    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喫餓得慌。3天不喫,管他孃的誰是皇帝?

    自古以來,大部分的百姓起義都源自於一個字“餓”。

    爲了填飽肚子,百姓纔不管什麼仁義禮智信呢。

    要是在遇到一個狗官,那叛亂就是很正常的事了。

    爲了大明的穩定,必須保證朝廷手裏有足夠的糧食,這個時候開闢新的糧食獲取渠道,迫在眉睫。

    至於在乾旱地區種植番薯(紅薯),來緩解糧食壓力,朱由檢也想過,但是誰讓漢人不願意離開背井離鄉呢?

    就是這樣的大旱,很多人都是半誘惑,半驅逐,才迫使他們移民的。要是糧食充足了,那難度可就要大的多了。

    爲了實現移民的策略,也只能把番薯放在皇莊進行種植了。

    “接下來就是看怎麼把船隻給送出去了”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