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不負大明不負卿 >第1317章 過度民主的假象
    泰和元年第二週頭一天,朱翊鏐便緊急召見內閣幾位閣老覲見。

    申時行、王錫爵、王家屏都來了。

    地點依然是在東暖閣。

    此時嚴永凡的兩道條陳都還沒有來得及呈送上來,但朱翊鏐已經迫不及待地要與內閣先通氣。

    當然,這也是他的一貫做法。

    美名其曰先通氣或叫商量,但讓內閣幾位閣老來,就是讓他們先點頭,然後廷議上不必多費口舌。

    申時行他們幾個也早已經習慣了。

    這次召見他們來,無它,只爲嚴永凡提出來的兩個議題。

    一貨幣改革,二鹽政改革。

    貨幣與鹽政都有弊端,需要改,這是主要原因。但之所以急着召見,朱翊鏐是考慮到這兩項改革,都可以大大增加國家財政稅收。

    任何時候掙錢都得趁早嘛。

    像從前一樣,需要改革的對象,其弊端其實都清楚。

    三位閣老難道不知道私人鑄幣的危害性嗎?難道不知道禁止私鹽能大大提高國家財政收入嗎?

    大明一朝當世就有人得出這樣的結論:如能禁止私鹽,大明一年可得一千多萬兩白銀的收入。

    原話是這樣說的:“私鹽既絕,引可增十倍,歲所入千餘萬矣,此三法簡易易行,只在行法須嚴。”

    如果真嚴格實行鹽業專賣制度,再適當擡高一點鹽價,僅食鹽一項收入便可高達四千萬兩白銀。

    爲什麼說大明其實很富有,可財富既不在國家,又不在百姓,都集中在豪強權勢大戶人家手裏?

    但反過來一想,爲什麼會這樣?其實說白了,還不是因爲朝廷對經濟的控制能力太弱嗎?

    無論是私人鑄幣還是私鹽橫行,都可以說明這一點——國家對民間經濟活動的控制能力太弱。

    從宋朝的程朱理學就開始有意無意地削弱君權,到了明朝,皇帝對朝臣的影響力,以及國家政權對各個領域的掌控力其實都在削弱。

    這就造成了明朝看起來好像是“禮儀之邦”,人們一個個都衣冠楚楚,十分有君子大國之風,但其實,社會已經呈現出“過度民主”的假象(這麼說,或許也不是很準確,因爲這可以看作是人類的覺醒,但確實有一定弊端)。

    以致於戰事來臨,無法迅速轉型成軍事專制狀態,自然也就無法像清朝那樣通過軍事暴力政權直接徵稅、調配物資,導致戰場失利。

    那貨幣改革與鹽政到底怎麼改?

    首當其衝,當然是要嚴令禁止私人鑄幣與私鹽販賣。

    對此,三位閣老沒有意見。

    難的是政策執行。

    如何將國家頒發的政策有效推行下去,而不只是說說而已。

    不能像嘉靖皇帝禁私鑄劣錢,一個罷市就能讓禁令不了了之。

    不能萬曆皇帝徵收礦稅,鬧得雞飛狗跳,官員鼓動民衆打死收稅人員,萬曆皇帝頂着臭名,最後二十多年也不過才收了幾百萬兩白銀而已。

    對於貨幣改革,朱翊鏐設想,有沒有可能讓銅錢永久退出市場?而像後世那樣用“鈔票”代替?大明當前的“銀票”其實已在充當這個功能。

    而對於鹽政改革,似乎要更爲複雜些,當前鹽政改革離不開鹽引(幾百年後其性質還是一樣),而鹽引是歷史最爲悠久的“複雜貨幣”。禁止私鹽、推行鹽業專賣制度到底有多難?

    朱翊鏐與三位閣臣確定改革的方針以及大體方向,但具體到底怎麼做還需要廷議與諸位官員共同決定。

    將主要思想傳達後,朱翊鏐接着說道:“三位閣老回去好生琢磨,如果鹽政要改,那麼茶稅、酒稅等,是不是也可以一律改爲專賣制度?”

    朱翊鏐可不是隨口一說。

    茶葉是百姓必需的消費品,但需求量又有彈性,正所謂“寡需則量增其價而不爲虐。”本朝建國之初,在南直隸嚴禁私茶,所以南直隸的茶稅收入有六十餘萬兩白銀之多。

    以晚明人口比明初增加五倍計,那茶葉消費量也該增加五倍,晚明若嚴格實施茶葉專賣制度,則榷茶收入應該不少於2000萬兩白銀。

    再看酒課稅。北宋光是酒課的一年收入,就可達到相當於晚明一千四百九十八萬兩白銀的程度。

    而晚明人口至少北宋兩倍以上,酒類消費規模可能還超過兩倍。以最保守估計,如果明代實施類似宋代那樣嚴格的國家專賣制度,榷酒一項的收入至少可達3000萬兩白銀。

    不妨先拿宋朝的賦稅制度舉個例子吧,看一個小國如北宋、南宋(相對於明朝),能將財富擴展到什麼程度?

    北宋時,兩稅尚佔56%,但至南宋已降至20.4%和15.3%。

    與此同時,商稅急遽增長,構成了政府財政的主要來源,這樣,包括商稅在內的非農業稅,也就自然而然佔據了財政收入的大部分。

    北宋皇祐治平年間,商稅比重不過40%左右,及南宋紹興、乾道之交,僅茶鹽榷貨即佔49%,連同經制錢、總制錢,非農業稅達79%強。

    而至淳熙、紹熙年間,茶、鹽、酒等達56%強,加上經制錢、總制錢、月樁錢,非農業稅更達84.7%。

    而明朝的領土面積,人口數量都遠遠大於南宋,鹽、酒、茶三項的消費更遠大於宋朝。

    然而南宋政府從中獲得的收入接近5000萬兩白銀的價值,而明朝政府卻只有300萬兩不到。

    至明朝,貨幣經濟較之前代要發達多了,資本主義也已經萌芽,市場比較繁榮,各項商業制度也比較完善。

    而南宋是個偏安一隅的小國,可爲什麼明朝政府,對,只能說是政府,反而不如南宋富裕呢?

    自嘉靖後期,國家財政經常出現困難,入不敷出是常態。

    對外戰爭窮兵黷武支出過大嗎?或是白銀進口減少貨幣體系崩潰了?或是銅生產匱乏?或是紙幣的發行導致通貨膨脹?或是註定逃不過三百年定律?

    歷史上,比明朝窮兵黷武的朝代很多,比明朝揮霍無度的朝代也多,明朝財政體系最後到底是怎麼崩的呢?

    朱翊鏐在想,如果大明能在——至少鹽、酒、茶增加稅收,那麼富裕程度該會遠遠超過宋朝,也會大大超過以暴力國家機器、進行掠奪之實的清朝。

    至少在工業革命尚未到來之前這段時間,大明應該不會逐漸走向末路。

    當然,這是朱翊鏐的想法,儘管也得到內閣三位閣臣的附和贊同,但具體實施起來恐怕還有很大的難度。

    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因爲明朝“過度民主”的假象(不準,姑且這麼說吧),造成國家對許多領域的控制力微弱,甚至失去了控制。

    ……

    。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