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不負大明不負卿 >第1415章 朱翊鏐離京後
    朱翊鏐出征一離開京師,申時行的神經一下子緊繃起來了。

    雖有太子監國皇后聽政,可朝中大小事務都得請教他這個首輔。

    從前倒也是請教他,但有朱翊鏐坐鎮,難以抉擇的事不用他做主,甚至各部院堂官跳過他直接覲見去。

    基本上沒什麼壓力。

    所以他一直覺得朱翊鏐當皇帝,他這個首輔做得好輕鬆。

    可現在不一樣,皇上出征,去了遼東那邊,雖有皇后聽政,總不能讓朝臣有事便去求見皇后吧?

    一來,皇后不是說見就能見的。

    二來,太子年幼,都不到三個月大呢,皇后每天還得帶孩子,總不能指望皇后與太子母子二人吧。

    再者,皇后之前是淑嬪,可以說只有馮保一人熟悉,外臣非但不瞭解,連見面的機會都少之又少,根本不清楚她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

    這樣,朝中大小事務理所當然落到他這個首輔頭上。

    儘管朱翊鏐臨走前告訴他,倘若遇到難以抉擇的大事,也可以去請教他的座主張居正,但僅限於大事。

    總而言之,沒有朱翊鏐坐鎮,申時行感覺心裏一點都不踏實。

    對外廷其他官員倒是無所謂,反正有事便去請教首輔。皇上在時程序也是這樣,畢竟覲見還是少數。

    而對馮保的感覺就不一樣了,朱翊鏐不在,他反而倍感輕鬆。

    無它,只因朱翊鏐平常時不時地總習慣敲打他,總感覺時時刻刻有一個人盯着他,必須時刻謹慎小心。

    由鄭妙謹代爲聽政,這個壓力自然要小得多了,他與鄭妙謹的關係……朝廷內外就沒有更好的吧?

    因爲取消了例朝制,故對於鄭妙謹而言,也不用抱着太子上朝,只當朝中有大事時,她纔會與大臣打交道,平常還是在坤寧宮帶孩子。

    與李太后代萬曆皇帝秉持國政時肯定也不一樣,那時朱翊鈞已是皇帝,需要上朝與朝臣會面。

    而此刻不過是太子監國,兒子還不是皇帝呢,不需要與朝臣見面,她代爲聽政也僅限於首輔難以抉擇的大事,畢竟這種時候並不多。

    加上大明王朝本就有一套特殊的運作機制,即便像嘉靖、萬曆皇帝那樣不理朝政,國家機器照樣運轉。

    說得不好聽點,皇帝只是掛個名號而已,只要有,至於管不管事兒,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重要。

    所以鄭妙謹不覺得有什麼壓力。畢竟外有申時行內有馮保,上頭還有李太后,她能有多大壓力?

    再說了,又有什麼可害怕的呢?即便讓她主政,她也不怕。

    想着曾經朱翊鏐在朝時,好多點子不也是她出的嗎?

    對於陳太后而言,沒什麼兩樣,本來她就一直沒有管事兒,原來李太后代萬曆皇帝秉持國政時,她在後宮的日子就過得很安逸。

    現在每天照看孫女,反而樂趣多不覺得鬱悶,至於朝中大小事務,她一概不會插手,最多李太后遇事問她兩句算是徵求她的意見。

    而李太后的心思也不在朝政上,儘管朱翊鏐出發前叮囑過,有時候或許需要她給鄭妙謹提點。

    但提點的前提是什麼呢?在她看來肯定是鄭妙謹難以抉擇。而鄭妙謹什麼時候難以抉擇呢?肯定是申時行與馮保都難以抉擇的時候。

    所以能反饋到她這兒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前面有好幾個人把關呢。

    她的重心還是放在照顧孫兒上,儘管她照顧的孫兒也不是太子。

    這樣看,朱翊鏐出征後,朝中內廷外廷中人,數來數去感到有壓力的,其實,好像只有申時行一人。

    多數人一如既往沒什麼兩樣,有個別人如馮保反而倍感輕鬆。

    儘管申時行感覺壓力陡然猛增,但他心態好,倒也想得通:平時輕鬆慣了嘛,總得有壓力的時候。

    人這輩子不就是這樣?

    這段時間過得舒服了,那段時間就會痛苦,不會一直舒服,也不會一直痛苦,這是人生的常態。

    可以說,對於任何人都成立。

    ……

    就在朱翊鏐出征的第三天,朝廷便發生了一件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的事兒。

    前內閣大學士張四維去世。

    生老病死乃人間常態,張四維兒孫滿堂,虛歲剛好六十,也算是白喜了。

    對於朝廷而言,本不叫事兒。

    這又不是什麼特例,一切禮儀規矩按慣例來便是了。

    難就難在張四維兒子張泰徵身上。

    之前朱翊鏐就提醒過張泰徵,特意讓王安去了一趟真定府,預言張泰徵的父親張四維今年或許會走。

    其時剛好真定府知府錢永良被捕入獄,真定府知府一職空缺。

    而張泰徵原本就是知府助理,想着剛好接任真定府知府一職。

    那麼問題來了,他父親去世,依照大明的禮儀規矩,他必須回家守制二十七個月,將近三年時間。

    當時王安封朱翊鏐之命,與張泰徵商議此事,如果回家守制,便不能接任真定府知府了,剛接任沒幾個月,就要回家,那不是白折騰了嗎?

    只有不準備回家守制,才能接任真定府知府。但區區一個真定府知府,皇帝應該不會爲之奪情。

    當時王安傳達了這樣的理念,同時也隱隱透露出朱翊鏐的本心,希望張泰徵接任,因爲有心改革守制禮儀。

    張泰徵幾經考量後,最後決定答應接任真定府知府一職。

    這就意味着他父親張四維去世,他不奪情卻不能回家守制。相當於他要對抗大明兩百多年來的禮儀制度。

    這個壓力難以想象……當時的張泰徵只想着接任真定府知府,畢竟與他同科的其他同學升高官了。

    他心裏憋得慌,就想證明自己的才能並不比其他人差。

    而且當時他抱着一絲僥倖心理,皇帝的預言難道真那麼準嗎?他爺爺活了七十多歲,他父親六十還不到呢。

    他多麼希望他父親長命百歲,可誰知皇上的預言又一次成真了。

    難道讓他放棄纔剛到手幾個月的知府嗎?可若不放棄,難道讓他在不奪情的情況下與大明禮儀制度抗爭嗎?那可是大明無比推崇的孝道啊!

    張泰徵頭大了。

    關鍵是此時此刻皇上還不在朝,御駕親征去了遼東、建州那邊。

    這可如何是好?

    按照禮儀規矩,收到父親去世的訃告,第一時間就要請辭回家。

    至於朝廷是否保留他的職位,決定權在吏部。但通常情況下,守制三年回來後,基本不可能再履任原職了,除非這個職位無關緊要。

    真定府知府官兒雖然不算很大,但也是正四品司牧一方的父母官,三年後不可能一回來就能接任。

    總之,回家守制仕途指定受阻,不回家守制便要面臨巨大壓力。

    路只有這兩條。

    ……

    。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