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漢室風雲錄 >第一千二百一十三章 漢初爲算賦 楚心生和解之意
    小標題:漢初爲算賦以緩關中之困,楚失後方根基心生和解之意

    韓王姬信道,“漢已佔據優勢,然不可放手一擊,何也?除項羽用兵神勇外,乃有太公、王后爲人質於楚軍中;

    戰不能盡力,不如休戰以緩關中之困。”

    樊噲率先提出反對,“事將成,如此……豈不放虎歸山。”

    “楚失後方,項羽必然慌亂,此時乃取楚之時。”漢都尉華寄也贊成樊噲的意見。

    前文書提過此人,此人推測出身於宋國的華氏一脈,深受劉邦的信任,作爲替劉邦節制龐大漢軍集團的核心人員之一。

    故而他的意見,也是至關重要的。

    “未必,昔日項羽破釜沉舟,只帶數日之糧,以必勝之心大破秦軍,此戰績非常人可爲,今日後方丟失,當防止項羽再次行破釜沉舟之事。”支持韓王姬信的是如今升爲漢庭中尉的靳強。

    雙方意見僵持不下,最終眸光都集中在劉邦身上,還是希望劉邦最終拿個主意。

    關乎着大漢的成敗,也關乎着他們每個人的未來,馬虎不得,也由不得一絲僥倖。

    劉邦開口卻沒有響應任何一方,“先不言與楚戰之事,單言關中之急。”

    漢將元頃、靳強等認爲可令河東之地爲糧倉之一,緩解關中之負,也給蜀漢之地以喘息之氣。

    郎中令劉交、郎中鄭忠、辯士劉賈等認爲可使三河之地來供養漢軍,減輕關中壓力,渡過這個饑荒。

    關中和蜀漢是漢國兩大糧倉,可謂是大漢命脈的左右心房,數年的征戰已經讓這兩個心房有些疲憊。

    劉邦聽着麾下羣臣諸將各有計策,唯有陳平一直未曾開口。

    陳平是護軍中尉,也是最先在廣武駐守的一批骨幹。

    劉邦知道陳平善出奇計和人心的揣摩,便詢問陳平,“先生以爲如何?”

    陳平道,“蕭丞相治國有道,想必已有對策,大王心中亦有策略,平所言,不過後顧之憂耳。”

    劉邦道出心中顧慮,“漢初爲算賦(人頭稅),寡人憂民之負擔加重。”

    大漢成立之後一直沒有徵收人頭稅,都是蕭何靠着秦律治理漢國,徵收農田基本賦稅。

    不過這種徵收的錢糧已經無法滿足連年的征戰,而且漸漸的父老子弟的應戰熱情也在降低。

    原本的子弟是爲光耀門楣,改變人生的本質而願意應徵,但隨着楚漢焦灼,時間一長,人對漢得天下的信心會減弱。

    自願參戰的人變少,自願資助漢軍的也在變少,畢竟人都講究付出和回報的比例。

    當蕭何發現國庫越來越少,知道必須要進行一次改革,否則無法支持這曠日持久的多線大戰。

    算賦,簡言之,年齡十五歲至五十六歲的成年男女,每人每年120錢,用來購置車馬兵器,此爲一算。

    對此,劉邦心中早已默認,也是贊成開始徵收算賦,這也是蕭何綜合思考得來的政策,

    由於作戰用的車馬、兵器等消耗很多,這使得關中原有的軍工廠和軍匠數量已經捉襟見肘。

    糧草可以由蜀漢供給,但輜重主要還是在關中生產。

    爲此,蕭何有計劃在關外也建造軍庫,這需要大量的金錢,同時也可以提前發展關外的經濟,在關外繼續推行改良後的秦法制,看看效果如何。

    蕭何瞄準的就是河南、河東、河內的三河之地,這是非常靠近關中的地帶,也算是關中的堅實屏障。

    如果這三河之地由大漢牢牢把控,大漢必立於不敗之地,即便齊地、趙地有變,縱使齊、趙、楚、梁結盟,漢亦不懼。

    將兵工業向關外移動,需要的錢財非小數目,爲此蕭何制定策略,其中重要一環就是算賦(人頭稅),有這個啓動基金,關外就能盤活。

    彼時大漢能直控的國力包括軍事力量將遠勝於昔日出關前的大秦,關中的負擔自然也迎刃而解。

    只是這算賦也是一把雙刃劍,它會加重百姓的負擔,算賦也多負擔越大。

    故而蕭何的策略,在劉邦考慮時優先想的是民衆的負擔。

    劉邦道出心中顧慮,陳平似乎早就有所思考,開口道,“蕭丞相所提算賦,平已閱覽,算賦乃一把雙刃劍要看如何用,如同兵戈一樣,爲天下戰,爲百姓戰略有不同……”

    劉邦示意陳平繼續講下去,只聽陳平繼續道,“算賦爲兵,或有怨,然如爲己,自願者,如算賦可獲爵,或免兵役,或免租稅,或可抵罪,或可開墾田地,或可領百業之許而安戶,或有不同……”

    陳平說到這裏,劉邦立刻明白,“善,逐步推行,擇地而行,草擬寡人令,此事可有成信侯與蕭丞相協辦。”

    對於所略之地,何處更適合推行算賦,劉邦認爲張良非常明瞭,他如與蕭何搭配起來非常讓人放心。

    也可以試探性的得知如今大漢能直接掌控的到底有多少城池。

    有些城池雖然插上漢旗,但並非直屬漢庭掌控,也就是說並非直屬劉邦掌控。

    新得之地人心不穩!

    在秋意漸顯的廣武之地,劉邦決定推行一項大政策時,楚軍中也迎來一項重大決策。

    中軍大帳內,此刻諸多高級將領彙集一帳內,就連駐守在滎陽一帶的鐘離眛也出現在此地。

    項伯、項冠、項聲、項莊等項氏子弟位列一旁,鍾離眛、季布、靈常、召平等異姓將位列一旁。

    諸將匯聚於此的原因是彭城丟失,故而楚將中多數認爲當撤兵奪回彭城,那是西楚的根基,不能丟。

    諸將中只有少數人認爲不應該回撤,當速戰漢軍,儘快一舉攻克漢軍壁壘,擒殺漢王,如能生擒漢王,那麼彭城之危不僅能解,

    還能結束這場曠日持久的楚漢之爭。

    壓着漢王向關中進發,還不是一路凱歌,漢軍豈敢硬抗。

    這些少數人認爲回撤會有潛在的危機,如果漢軍趁機悄然從背後偷襲,後果不堪設想,別說回救,可能還會損失慘重。

    如果回彭城,有三失,與漢在廣武的對峙將前功盡棄,此一失;回彭城必經過樑地,此時的彭越實力亦超從前,且常爲漢饒楚,雖然此刻因勢而保持中立,然如有異動,梁地難行,此二失;

    今彭城及周邊城池皆已從漢,入泗水郡,非魚得水,有魚入網之危,彼時漢以逸待勞,豈不甚危。

    隨着西楚勢力的漸失,少數人的意見佔據主導,回撤救彭城已不可能。

    在這少數人中,靈常的和解之策又脫穎而出。

    項羽見勢已至此,心生無奈之感。

    項伯之言最終敲定項羽起伏不定的心,“彭城已失,遠水難救近火,爲萬全之策,當和解以做緩兵之計,且暗定新都於陳,以備不時之需;

    以劉太公之質換彭城之解,縱使有變而不能回彭城,尚有新都陳在。”

    靈常道,“國老所言甚是,陳,昔日陳王張楚之都,大王,可重塑之,與彭城做東西二都,和解後待彭城接手,再移駕不遲。”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