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我大明武德充沛但選擇文化勝利 >第655章 這是一場你死我活的戰爭
    倫敦時間12月25日,上午10時14分。

    當老丘吉爾乘車前往威斯敏斯特宮準備做國會報告的時候,幾乎倫敦所有的廣播中都播報着兩個新聞:

    “威斯康星州索沃要塞被明國重炮攻破,奧利佛將軍殘部退守芝加哥,十三州第二大工業城市直面明國兵鋒!”

    “昨日傍晚,明國大西洋艦隊擊沉我國“好人溫斯頓”號郵輪,船上搭載的4700名陸軍官兵,68名海軍官兵,以及隨船護送的兩艘護衛艦上的350名官兵中,除一位名叫約瑟夫·湯姆遜的陸軍中尉外幸運獲救外,其餘全部遇難。”

    整個倫敦都被早間廣播新聞裏的報道給驚呆了,他們幾乎都不敢相信自己耳朵裏聽到的事實。

    明國人在大西洋上,在大英帝國的內海之中,對大英帝國的運兵船發動了卑鄙無恥的襲擊!

    這是帝國曆史上最嚴重的慘案,也是遭到最嚴重的羞辱。

    對於戰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預期。

    如果那4700人是在一場遭遇戰中喪生,還不至於如此令人難以接受。

    但他們是連還擊都做不到,便連人帶船一起葬身大西洋了。

    一整個兵團瞬間融化了!

    就如歷史上開啓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幾個君主,沒有誰會想到這場戰爭的烈度會超出以往如此之多,最終葬送四個皇朝,流乾法蘭西之血,並將日不落帝國打落神壇。

    隨着戰爭的進行,戰爭預期將朝着不可知的邊緣滑落。

    英國人第一次意識到了,明人是有可能跨過大西洋對英國本土造成威脅的。

    日落入侵是可行,並且高度可行的!

    無成本的,單方面的侵略與掠奪,正在變成過去式。

    英國與明國的衝突,不再是代理人的衝突,不再是殖民地的衝突,而是戰火隨時會蔓延到英倫三島的,生與死的衝突!

    當丘吉爾熄滅雪茄,因爲過於肥胖而由他的大兒子,威爾士親王的同道好友詹姆斯·丘吉爾少校攙扶着緩步穿過大廳時,整個威斯敏斯特宮中響起了一陣低聲的議論聲。

    威斯敏斯特宮是一座古老的宮殿,也是1689年君憲之後英國的議會舉行的地方。

    丘吉爾一聲曾接受過無數次質疑,但從來沒有一次像今天這樣。

    帝國花費在扶清制明,遠東平衡上的財政多達1200萬英鎊,接近過去四年中英格蘭本土財政總預算的2.2%,帝國財政總預算的0.9%。

    這當然是一個驚人的數字,然而帝國得到了什麼呢?

    清國的合法政權已經被顛覆,新生的韃宋政權嚮明國稱臣納貢,並加入三皇同盟,向大英帝國及大英帝國的盟友宣戰。

    使用英國納稅人的錢建立的熱河兵工廠、大同軍械廠、灤平煤礦、唐山鋼鐵廠等,全部被移交給了明國。

    而且根據明國報紙上的新聞顯示,這些工廠根本沒有遭到任何的破壞。

    英國專家撤離的時候只顧逃命,根本沒有浪費時間去破壞設備。

    就算有一個輕微的損壞,明國工程師總能從不知道何處找出來一個油紙包,裏面裝着一整套完整的圖紙。

    只是因爲明國工程師實地考察後,認爲英國設備的技術指標不能滿足明國標準,生產的產品無法無縫銜接明國工業網,必須升級改造,從而沒有立刻復工復產而已。

    可以說,英國在遠東投入的金錢,非但沒有成爲射向明國的子彈,反而成爲了明國的戰利品,變成明國海軍射向帝國海軍的魚雷!

    這一切都怪臺上這個胖子,他是主導帝國遠東計劃的負責人,滿嘴火車的賽賓斯·丘吉爾!

    老丘吉爾似乎沒有受到任何影響。

    他登上講壇斜坡,走向演說的位置。

    面對着黑壓壓的人羣站在那裏,面色冷峻而嚴酷,雙目凝視前方。

    老丘吉爾扶着講臺,忽然從口袋裏掏出一支雪茄點了起來。

    頓時,會場中響起了不滿的聲音。

    但丘吉爾卻恍若未聞,而是淡淡的說道:“古巴雪茄,先生們,珍惜它的味道吧,很快,倫敦城裏就買不到任何一支古巴雪茄了。”

    他的眼睛在大廳裏環視片刻,看着坐在前排的帶着鳥嘴面具的維多利亞女王、內閣成員、最高法院的大法官和法、俄、奧、比等國的外交使節,然後擡頭望望座無虛席的樓廳觀衆席。

    在那裏,倫敦泰晤士報、每日電訊報、晨報等等著名的大報社的記者正拿着筆,準備速寫。

    丘吉爾知道,他們不會漏過自己這個大英首先的任何一個詞語。

    此外還有新成立不久,但已經大獲成功的英國國家廣播公司,即BBC電臺的記者們。

    那些笨重的錄音設備早就放在了講臺邊上,他們已經得到授權,向全倫敦的市民直播這場關乎大英帝國命運的演講。

    在帝國國家信號廣播塔可以覆蓋到的範圍內,購買的起收音機的小資產階級與小貴族們,都在等待廣播裏那個既陌生,又熟悉的聲音。

    “女王陛下、議長先生、上下兩院各位議員先生:

    就在昨天,明國海軍襲擊了我們派往新大陸主持正義的軍隊,造成了嚴重的人員財產損失,對於爲國捐出生命的年輕人們,我謹代表內閣全體大臣表示遺憾。

    大西洋地方,歷代大規模征戰五十餘次,是非曲折難以論說,但史家無不注意到,正是在這片海域,決定了多少代王朝的盛衰興亡、此興彼落,所以古來就有問鼎海權之說。

    當年法蘭西斯·德雷克提督三路會合格瑞福蘭,重創無敵艦隊,費利佩二世見大勢已去,宣告國家破產。

    公元1869年6月,也正是在這波濤洶涌的大西洋上,我不顧危險,親自率團前往明國探查虛實!

    我不明白,爲什麼大家都在談論着切薩皮克灣中康沃利斯將軍選擇向美法聯軍投降,彷彿這大西洋古戰場對我們決定了凶多吉少。

    四年前,我從大西洋踏上征途,開始了政治生涯的新篇章,區區不才,就任了大英帝國首相一職。

    本首相每到一地演講,紳士們竭誠歡迎,真可謂佔盡天時,那種勃勃生機、萬物竟發的境界,猶在眼前。

    短短四年之後,這裏竟至於一變而成爲大家對帝國政治口誅筆伐,喪失信心之地了嗎?

    歷史將證明,我們的選擇是正確的。

    攘外必先安內。

    我與諸位內閣大臣的判斷,大英帝國的心腹之患,依然在北海,在歐洲大陸,在神聖羅馬帝國早就死掉的軀殼之內!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