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陛下的CEO >第182章 上帝視角(2)
    您可以在百度裏搜索“陛下的ceo 熱門”查找最新章節

    所以農耕文明有其必然的缺陷,這就需要補丁,而恰恰老天爺給了這個補丁,歷代王朝卻視而不見。

    總覺的東南亞蠻荒偏僻,可早年中原文明還都在黃河流域那會兒,怎麼就知道向南發展,秦始皇怎就知道收服百越,打下中南半島唐朝怎就知道把中亞個佔了

    歸根到底,還是多數執政者沒這個雄心和血性,國內權貴階層安於現狀,也沒這個心思,更沒這個眼界,懶得去管。

    東南亞在早期雖然氣候惡劣,但是近兩千年的海上貿易,已經人爲形成貿易樞紐設施和資源點,大可以佔了這些當年的無主之地,利用海上貿易的鉅額收入,加以經營和深化,然後反哺國內。

    先拾搗利索了北方,待等向西擴張,佔住經營中亞,平推至南俄大平原,拿下中亞和南俄平原,耕地自然就有了。

    當然,歷史有其必然的視野侷限性和束縛,不可能站在上帝視角俯瞰世界,真要去做,內在問題相當複雜。

    之前說開疆拓土短期內無利可圖,但從根本上而言,“利”是廣義概念,如果花費五十年開發,享受幾萬年的好處,這是不是利

    問題在於當權者不會這麼去想,看不見摸不着的東西,在認知有限和個人物質慾望面前,永遠都是不上大雅之堂的。

    其次,由於中國文明的一些糟粕和弊端造成“君子之澤五世而斬”。

    開國早期忙着穩定國內恢復民生,中期進入鼎盛期,往往又有一大撮人篡權竊取勝利果實。

    國家的戰略方針被打斷,政策的延續性差,中後期國內糜爛,缺乏財力和政治穩定,種種一系列的癥結,很大程度上桎梏了帝國的擴張。

    加上農耕文明自身的週期性和氣候變化,讓開疆拓土的意志無法持續連貫執行到底,更缺乏民間的鼓勵政策,結果原本可以對外轉移的矛盾,都憋在國內,把自己憋死。

    其三,清朝之前,中國一直是世界文明的中心,尤其是亞洲文明的中心所在,所以中國人的思維已經陷入對自己現有的大國地位幻想意淫的地步,總以爲天朝一聲吼,地球都要抖三抖。

    所以那會兒,不說全部吧,絕大多數國人對海外都沒什麼興趣,相反外國人都覺中國月亮圓,所以唐宋時期只有外國人大舉遷入中國的,幾乎沒有中國人外遷移民的,因爲那個時候中國的物質生活和文明程度都是世界的一流水平。

    正由於這種大天朝的心態,自上而下喪失了積極進取的文明精神。

    最後,不會經營。

    中國人自古受到天災戰亂影響,給憋出了“囤”這個大招,什麼都屯,錢也屯着。王朝鼎盛時期,一看人口,二看糧食,三看國庫裏屯了多少錢。

    這有錢的時候死命囤錢,可錢囤着有金融危害,很多國內問題都出在囤錢上。

    你錢多了沒地兒花,你拿出想辦法花出去,變成效益啊,拿出來開疆拓土啊。可偏偏不,非得囤着,等貶值,等天災人禍。

    真到了那天,囤再多的錢也沒用。因爲錢的本質需要生產力和物質去支撐,沒有商品,再多的錢也白搭。相反囤錢只能加劇金融問題,同時錢越多,越不流轉,越會滋生問題。

    沈雲卿大費口舌說了半天,女帝其實對海外依然沒興趣,有興趣的是如何解決國內問題。

    “按你之言,經營海外可哺域內”

    “臣剛纔說了,得看怎麼經營。如是單純海上貿易,短期內確實可見效果,但如不遷民佔了海外無主之地,那貿易就是一把雙刃劍”

    “哦,何意”

    “海外貿易我朝能賺得錢財,同時也能令海外外邦賺得錢財,故而我朝賺錢越多,海外外邦國力也會增加,屆時他們爲了賺取更多錢財,而將海外佔領,而後獨斷,陛下試想會是何等後果”

    “朕明白了,但眼下朝廷尚且糜爛不堪,朕又如何騰出手來收拾海外。”

    “所以,得在民間開禁,允許百姓出海,並佔了海外無主之地,同時建造一支船隊,以保護我朝百姓外之身家利益。”

    “眼下忽喇在北,朕如何又能南出海外經營。”

    “所以得民間開禁,而不是朝廷介入。唯有民間開禁,鼓勵民間出海,如此朝廷無需耗費錢糧,同時還能坐收稅利,豈不一舉兩得。

    而關鍵就是得十年時間,首先得熬過開禁的前三年,打通海上航路,同時建造大船,再用三到五年時,民間不僅可收回本錢,同時還能盈利,關鍵是朝廷還能坐收遠洋貿易的稅利。

    但阻力在於官府遠海貿易,利益盡數被戶部、勳貴與皇室瓜分,爲獨斷天下市場,又不允許私人出海,致使海外流入之商品價格奇貴,而購買者無不是富人,而百姓不能受益。

    這天下富人永遠是少數,所能享用之商品也永遠是少數,若能讓價格降下來,同時讓百姓富起來,何愁天下財力不爲陛下所用。”

    “朕明白了,此事仍得從長計議。方纔你說,讓百姓富起來,朕觀蘭陵各縣,短短四年之內,非但未受還在影響,相反蒸蒸日上,百姓日漸富足。你雖不理蘭陵政務,但朕還是清楚地,蘭陵之法可否在天下推廣”

    “回陛下,暫不可。蘭陵以寧陽爲根基,以臣一人之力尚可,若是一道,乃至全天下,臣力不從心,故而需得更多臣這樣的人才。

    此外此番兩江之變即便成事,兩江之勢猶存,官場變化難從根本扭轉,故而也無法短期內推廣。

    蘭陵刺史李義清雖貪,但好歹臣在蘭陵所興之事,對其政績大有好處,同時蘭陵稅賦增加,對其有利,其自然默許臣,但換做是其他州縣,地方利益糾葛複雜,恐怕就不這麼容易了。

    因而臣不建議短期推廣,當做好人才積累與方略準備方能實施。故而臣預計最快也得五年後,可在蘭陵之外,在江南、江淮兩道陸續擇州縣試行,而後由點及面,十到十五年內逐步理清兩江,使之變成我朝財稅之地,而後以兩江爲依仗,四五年內再推兩河、京畿大事可成矣。

    另外,臣建議可從東嶺、嶺南兩道下手,鼓勵南遷,施行簡政低賦,開發南方,爲日後大舉出海做準備。”

    “哦,爲何要南遷東嶺、嶺南兩道”

    “其一,此兩道地廣人稀,油水不足,故而貪官污吏相對少得多,而且外放這兩道的官吏大都不怎麼樣,故而地方勢力較爲簡單,容易處置。

    其二,此兩道地處東南,距離南洲百夷較近,因優先沿海港口州縣簡政,鼓勵百姓南遷。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