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天文學 > 帶着倉庫回古代 >第四百七十五章 祠堂
    結果祠堂到底也沒支棱起來,因爲李咎和城陽還是要回京城去安家。雖則李咎老家在“青山城”附近,到底既沒有祖墳,又沒有族田,並不符合古人心理的“祖宅宗祠”所在。

    且李咎將來回金陵紮根的可能性並不大,他的後人就更難回來了,即便要自建宗祠,也是建在京城更合適些。

    李咎被人教明白了這些彎彎繞繞,也就沒再繼續盤這個。

    春耕已然開始,又是技術站最忙碌的時節了。

    去年一整年李咎都不在,主要課程全是通識課和類似“行政管理”的實際操作課,現在那些使者、學生,個個都能白手起家搭個框架來,還能擺平當地的地方豪族勢力。

    曾經大部分人都看不太上下里巴人的社會,如今也老老實實,願意和佃農、苦力們坐着談事兒。至於算賬看賬簿、查漏洞、查虧空,更是不在話下,基本完成了從空談家到實幹人的轉變。

    李咎的北行確實影響到了他們的進度,但是這也沒辦法。

    他們倒沒閒着,去年下半年到今年開春,他們幾乎走遍了金陵方圓三百里的地方,搭了大大小小十幾個技術站。

    陰差陽錯的,金陵治下的技術站體系,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只等這些使者學生換成正經任職的,就和李咎預想的不差什麼。

    從金陵技術站到各個村落,新技術和新知識傳播通道非常明確,獎懲、收支、任免,全部有章可循。他們推廣的第一代技術就是李咎因地制宜弄的堆肥技術。

    堆肥技術早就已經在研究了,不過隨着工匠和農夫不斷研究,現在技術早就已經革新了好幾代,並且逐漸演化出了不同效用的肥……雖然效果不是很明顯,但是至少他們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並且李咎在查閱他們的“實習記錄”時,發現辛秀才提到在田間堆肥發酵時曾經出現過莫名其妙的失火事件,他後來又提了幾次,都是在追查這種失火事件的成因。

    起初辛秀才以爲是當地村民中嫉妒或不滿技術站的那小部分人蓄意縱火破壞,這在本地並不罕見,每個村子或多或少都有這樣的害羣之馬,區別只在那個村子的村長里老族老和其他村民能不能管控住。

    但是時間一長,辛秀才得到的結論是這還真不是人爲的,而是無心之失。

    他觀察到每次發生這樣的事情都在發酵堆旁邊,並且伴隨着明顯的臭雞蛋的氣味,他逐漸產生了把這個現象和失火事件聯繫起來。

    最後通過幾次很危險的放火實驗,聯繫通識課學到的分子的擴散和空氣的組成等信息,辛秀才得出結論,發酵堆會產生一些奇怪的有臭味的可燃氣體,遇到拿着火把趕路的人,或者遇到給別家送火源的人,就燒了起來。

    萬幸事發多在夏季,雨水十分充沛,到處都是潮溼的青苔和黏答答的樹木,發酵堆又多數在空曠的地方放置,並在水泥砌成的池子裏進行,發生這樣的小火很容易撲滅。

    辛秀才只是提醒各個技術站要小心這樣的情況,特別是比較乾燥的季節和比較乾燥的地區,要千萬當心走水。但是現代人李咎一眼看出來辛秀才說的這個東西到底是什麼。

    這特麼的不就是,沼氣?

    這是真的意外之喜了。

    冬天不太適合沼氣發酵,且大家忙着過節,新的小鴨子小雞子小豬小羊還沒開始飼養,李咎便沒提,直到春耕最忙的那段時間過去了,炕雞鴨的行家開始孵雞鴨了,李咎才把沼氣臨時插課到學塾、技術站裏,就從沼氣開始講發酵堆肥的技術。

    沼氣技術本身不是很難,不過稍微帶點風險,李咎便要仔仔細細從壓強、受力、發酵、溫度各個方面都給人們上課上明白了纔行。

    沼氣池可以補充燃料,降低人畜糞便對地下水源的污染,還能提高肥田的效率,實用性還不錯。

    現在一個村子配上兩三個沼氣池沒有太大問題,大一點的村落甚至能建十來個,這些沼氣池至少可以保證村子的祠堂、族學等承擔公共職能的地方可以用上沼氣作燃料,降低村民的公共支出。

    這是養殖業還不夠發達的情況,如果養殖業再配套着竄一竄,家家戶戶都用上小沼氣池,也不是沒可能。

    沼氣技術就涉及到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發酵材料,不同的發酵時間和溫度等各種條件。

    之前的通識課上,地理、氣候等基礎知識早已普及了一輪,李咎再說嶺南道的發酵材料主要是水稻秸稈、甘蔗渣等,適宜發酵的時間是三到十月,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是夏季氣溫過高時關注發酵材料的消耗情況和注意保持溼度、酸鹼度。而北邊幾道,冬季大概率是用不上沼氣了,要注意的事別讓沼氣池乾涸——甚至有許多地方全年高溫天少,本身沒有發展養殖業的潛力,秸稈還都粉碎還田了,根本就不適合開沼氣。

    如此從沼氣池技術開始,講完這一搭不同材料不同方法的堆肥發酵技術,又可分別延伸到各地因地制宜可以發展的行業。

    李咎可以用沼氣池作爲案例,系統地演示技術站的運行。

    順便還能借沼氣池技術普及的機會,把學生們組建的金陵各個村落的技術站給辦實了,糧食、人手、職位全部安排妥當。接着就是從沼氣池的研發開始,如何形成實驗記錄,如何轉爲可用教材,如何一級一級地往村落傳授……全部細節都給實際操作了一次。

    最效率的做法應該還有一個技術的效率檢查,就是淘汰掉研發出來後實用價值不高或者成本和結果不匹配的技術。

    但是李咎去掉了這一級操作,他覺得可以給這些聰明刻苦有追求的人多開幾扇門,他應該多多信任這個年代的人的智慧。誠然有些技術的實用性一般,折騰到累死累活也就提高了一點點糧食產量,但是,如果有人能改良這個技術呢?如果這個技術換到別的地方就可以一飛沖天呢?如果這個技術是某個高級技術的前置開發技術呢?

    李咎就這麼大個視野,他如何敢用自己的經驗去否決一個可能?就說這個沼氣池吧,其實它也是個很快就會被淘汰的技術,它的產出不穩定還要投入人力維護,一但煤炭電力普及,沼氣池立刻就會消失。但是它依然在部分地方有它的存在價值。

    或者用蒸汽機做個例子,瓦特的蒸汽機纔多少效率,後面多次改良革新之後的內燃機又是什麼效率,能說瓦特的蒸汽機就不重要嗎?如果有個類似的低效的前置技術在嶺南道被髮明,可是能改良它的人卻在北海,倘若把這個前置技術給刷掉了,那麼那個改良它的人要什麼時候才能看到它?

    科技發展的探路人,必然要走一些彎路,必然要額外付出許多勞動,但是最終的結果一定不會讓人失望。一代代試錯的結果,會是無比龐大的技術儲備……


章節報錯(免登陸)